作者简介:
笔名独醉江湖,福建省邵武市。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
诗文观:清新、自然,简单、情真。

(一) 宅,也是一种贡献
回老家过年前,我的行程已经计划好了,见一见久未谋面的朋友,会一会半年未走动的亲戚,顺便喝点小酒,拉拉家常。
不曾想,一场疫情将我的计划全盘清空:不能串门,不能聚餐。接下来,我的目光聚焦武汉,并且目光中带着焦虑和担忧一一为这座城市而虑,为全国的疫情走势而忧。
宅在家里,配合国家的抗疫行动。我心里默念着。
为了宅出质量,我选择睡到九点起床,把平时失去的睡眠补回。我选择做一个煮夫,用美味的菜肴奉给我的家人。我选择练字,让久疏的艺术熏陶进入我的细胞。我选择与孩子共同阅读,让最美的陪伴献给我的孩子。
原以为只有在工作中创造物质、精神财富才是贡献,不曾想,现在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二) 宅,不忘逆行者的奉献
上班时间一再被推迟,说明疫情形势的严峻。
我关注着疫情,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某网站首页,在(全国疫情信息)栏目下关注疫情形势,看看各省市疑似病例、死亡人数和确诊人数的变化。这些不断攀升的数据让人心疼,因为每个增加的数据,意味着给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生命,带来的是无比的沉痛!
宅在家里关注疫情,不忘各省市众多“逆行者”医生对武汉的支援,不忘众多爱心人士对疫情的物质资助。
在众多的奉献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钟南山院士的眼泪。
钟南山院士在抗非典时大显身手,这次对武汉疫情的精准论断和挺身而出,显示出一名医生该有的“求真、奉献”精神。 他在 1月28日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整个采访他以专业的知识、强大的责任感,谈了个人防控、药物研究和抗疫信心。
在采访的最后,钟南山院士动情地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大家发现,在84岁的钟南山院士眼角,噙满了泪水。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已经84岁的院士接受采访时落下了泪水?
或许诗人艾青的诗句是对这位84岁老者落泪的唯一注解一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国家危难时刻,选择奉献自我的利益、哪怕是生命,成为了这个春天最美的花。
正是这场疫情,国人的善举与奉献让我们见识什么是忧怀社稷、关心民生的初心,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担当。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
钟南山院士的眼泪,是为国为民而落,他的眼泪,充满了温暖!
医生们,是为国为民而奉献,倒下的是身体,竖起的是精神丰碑!
我们选择“宅”,是非自愿选择,但这又是为国为民的正确选择。我相信,宅,终会让“荊楚大疫,染者数万计”的场景早日离去。
那时,我们再共赏桃红梨白柳绿!
作者简介:
笔名(独醉江湖),福建邵武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