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成熟还差这几个关键步骤
什么是成熟?
有人说,人类是早产儿。刚出生的小马很快就可以站起来,但是人类要“七坐八爬”,一岁才会走路,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慢慢才一点点成长。大学毕业前,我们几乎没有生存能力,这个阶段称为依赖期。
大学毕业后,我们会找到自己的工作,远离父母。我们知道,独立才是成功之路,什么事都是自己做,这个时期成为“独立期”。
独立期的我们最容易年少轻狂,但是很快就会遇到瓶颈。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逐渐我们开始从害怕依赖别人到与人合作。一群并不完美但是各有优势的朋友,最终做成了一件事,这个阶段成为“互赖期”。
依赖期的我们显然是不成熟的,独立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成熟,毕竟独木不成林。只有给予彼此优势的互相依赖才是成熟。
成熟路上的障碍
从依赖到独立,再到独立,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自己。如果是想发生一些小小的改变,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就需要转变我们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而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要走向成熟,首先要打开自己生锈的思维转换开关。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每本书都是一种思维方式,读的书越多,就越能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越有利于打开思维开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认识的人越多,越能理解自己思维的局限。交朋友,可以从不独自吃午饭开始,只要名单上有人,一个人吃午饭都是可耻的。不同地方的人,使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两个世界中生活着,不走出去,你永远也无法深刻理解另外一个世界人的生活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二,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理解别人最好的方式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每次争辩都是特别好的练习思维转换的机会,试着用对方的观点说服自己。
从依赖到独立的个人成功阶段
积极主动:不要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海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对话: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的妻子能耐心一点就好了。。。我只能这样了。。。
有的人会意识到,这些话都很消极。我们都知道消极不好,但是生活中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消极情绪呢?消极是一种不愿意承担后果,推卸责任的态度。这么怨天尤人,寻找内心的宣泄,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消极,是在抱怨中屈服于困难。如何才能摆脱消极情绪,积极获得主动权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介绍了三个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在受到别人攻击时,你第一反应就是反击,这里被攻击就是刺激。就一定要立即反击吗?给自己二十秒的时间想一下,别人攻击你的目的是什么?立即反击是否有利?有没有其他应对方式?这二十秒时间可以帮你从情绪中夺取选择权,交给理性。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我们知道,但一个人情积极极时会说出积极的语言。其实当你说出积极的语言时,同样可以帮助你获得积极情绪。当自己有消极情绪,不妨多对自己说几次,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像世界大势,大盘走势这些属于关注圈,你只是知道,无法改变。对于那些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子叫影响圈。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影响圈上。比如,你不能影响上海的房价,但是你可以多挣钱;不能把一天变成25小时,但是可以做好时间管理,拒绝掉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
以终为始,让你方向明确
想象一下,如果盖一座楼,应该如何开始。你肯定不会喊一声:“兄弟们,跟我上。”就开始干起来。而是先设计,然后画图,最后拿着图纸盖。做任何事,心里一定要有个终,然后才会知道应该怎么始。首先应该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也就是终。然后是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从始出发。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要确定目标。很多人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对个人来说,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对企业来说,公司的愿景是什么?对项目来说,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追寻目标。
第二,要做好计划。目标是我们要到达的终点,计划才决定我们能否到达那里。计划要根据目标制定,可执行,可检测。计划不必追求完美,在行动过程中,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第三,要坚持原则。确定了目标和计划,需要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原则是决定计划能否实施的保障。比如以减肥为目标,就要坚持每天固定运动多上时间,严格拒绝吃高热量食物。风景很美,诱惑很多,但是要牢牢记住,你的目标是登顶。
我不忙,只是没时间——要事第一
斯蒂芬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根据事情的轻重和缓急,构建了二维四象限图,又称为时间管理矩阵。所谓的要事第一,就是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它慢慢变为紧急事情之前把它处理掉。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要针对四个象限使用不同的策略。
对于重要且紧急且紧急的事情,比如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这些是我们焦虑的来源。这些事情没有讨巧的办法,立刻动手,一件件去完成。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不紧急很容易一拖再拖,直至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要事第一就是要尽量优先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选择性地拒绝,比如手机的各种提醒,各种可去可不去的活动。对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要主动干掉。比如玩游戏,比如追剧。
寻找成功的真谛:公众成功
迈向互赖的第一步——双赢思维
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基础是双赢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会彻底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合作就是一定要让双方都获得价值,如果一方赚钱是建立在另一方损失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买卖不做也罢。
修炼双赢思维有三种境界:第一,鸡的境界是“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第二,雀的境界是“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第三,鹰的境界是“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知彼解己
双赢思维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很多人就是因为太喜欢给建议而不懂得真正的倾听。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被人的理解,而忘记了去理解别人。做到有效倾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
第一,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话方式。自我为中心的对话方式大多表现为好为人师,随便一个话题都谈论半个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第二,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人际沟通中,仅有7%是通过语言进行的,38%是语调和声音,其余55%靠肢体语言。所以有时微信沟通是不够的,还要语音,仅仅语音也不够,还需要视频,甚至需要见面。要学会用眼睛观察对方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拇指环绕表示不耐烦;双手抱臂,向后紧靠,表示抗拒;上身直立,浅浅就座,表示紧张。
第三,移情聆听。把心放到对方的身上,先感受对方的快乐、愤怒以及痛苦,然后聆听。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实际在聆听的时候,可以试着重复对方话里的几个字作为回应,这会帮助你也帮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其次,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复总结对方表达,让对方感觉到你开始理解他了。然后,你可以呼应对方的情绪,“你当时很愤怒......”“你觉得很痛苦与......”帮助你,也帮助对方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情绪;再用自己的语言,把他对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此时,你就和他站在了一起。
找到共享目标,做到统合综效
所谓的统合综效,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要想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差异性,感激多样性。时刻提醒自己,眼中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真实世界在我们心中的投影。所以不必追求观点的一致,感激这种多样性。第二,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第三,共享目标,创造性合作。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是:找到共同的目标。
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不断更新
时间符合时间的规律。不管你多么有钱都无法瞬间获得一个好的习惯,只能用时间来换。对普通人来说只有用时间,才能把优秀变成习惯。具体来说,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自己不断更新。
第一,是身体。要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必须有充沛的体力的旺盛的精力。应该健康饮食、充分休息、定期运动,以及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身体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应该多花时间在这个方面。
第二,是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断训练,可以通过挑战一些极限运动来训练自己的精神力量,比如王石登珠峰。
第三,是智力。训练智力,首先,应该多读书。网络很多内容是碎片化,逻辑并不完整,一定要多读书来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其次,是多写作。试着把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慢慢会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
第四,是社会/情感。社会关系和情感连接同样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建立自己的人脉,最重要的是提供价值。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助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持续地给予价值,是积累、更新人脉的唯一价值。
给予减去索取,等于人脉;付出减去回报,等于胸怀。
把行为固化为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一些做起来很别扭,另外一些人做起来很自然的事情。行为科学研究结论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5%是非习惯性的,也就是理性的,大约%95是习惯性的。也就是说是习惯,而不是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养成习惯的过程是自我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习惯本身并不会痛苦。比如如果把双赢思维当做一种规则遵守,这个过程就非常痛苦。但是当养成习惯后就会变得非常自然。
史蒂芬·科维说,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