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大学生轮流停课打扫校园“的微博在热搜上久居不下,引来网友的疯狂吐槽。
微博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3月8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学生爆料:学校要求所有大一学生停课打扫卫生,按学院轮流排,一个学院一周,还要记1个学分。校团委副书记称这是“劳动课”,大学生在劳动方面做得较少,希望能加强他们对劳动课程的关注。

这件事情为什么如此引人关注呢?
对于广大劳苦大众而言,大学生的学历已经算是蛮高的了,尽管现在也有“大学生多如狗,学生满地跑"的说法,但教育始终是老百姓重点关注的对象。
面对如此“奇葩”事件,有一些人赞同,有部分人反对,双方各执一词,吵的水深火热,让那些默默吃瓜的群众,感觉好不热闹。

但也有同学说了,虽然这个消息看起来"耳目一新",但是其实有很多学校很早就有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被爆出来罢了。有的同学也说了,"我们学校早就有了,不过没钱买上热搜……"
不管是不是First blood,这件事情都值得我们思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古代老农自嘲的一句话,现在却经常被用来抨击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无可否认的是,过去一些年中国教育体制的些许弊端确实让不少学生钻了牛角尖,我们也同样承认知识分子很是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但问题在于难道要用扫地来作为联系吗?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做,是绝对正常的事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分工是一个进步社会应当拥有的标志。
分工,就是做不同的工作,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本质上不含高低贵贱之分,都是至关重要。是人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使得自己到达了怎样的位置。至于后天因为社会思潮所引起的歧视,另当别论。

清洁工难道天生喜欢扫地吗?当然不是,但她的生活,她生命的经历使得她主动或被迫选择了在整个岗位上工作。就像你也不想累死累活地朝九晚五,程序员也不想天天熬夜加班黑眼圈,但生活让你选择了如此。大家都是为了生存,都是一样的。
况且,我们自然不能让清洁工去搞科研或者上课,因为她确实无法如此,所以她只能做清洁工。那有人要问了,科学家能扫地啊,那为什么科学家不跑去扫地?自然是因为科学家拥有更好的选择,他的生命经历让他有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而且,这样做显然对社会整体的效益更高。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往清洁阿姨自身方面考虑考虑。
我们不妨站在清洁工的角度,学校让学生打扫,就是让她们丢了工作,这不是在变相地炒她们鱿鱼么?!她们家里或许经济窘迫,或许要供养孩子上学,或许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她们又不得不花一段时间重新再找一份工作……而且或许对于她们来说,在高校打扫卫生比在其他地方更舒服,更轻松一些呢?
所以,不管学校的初衷是怎样,是真的为学生着想?还是说像网上情绪激动者说的为了省钱那么黑暗?我们不知道,也不要妄加揣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扫地确实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们并没有看到它给学生带来多少实际的锻炼,反而只是徒劳耗费时间和精力。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而言,这是绝对亏损的。与其这样,不如再想想更加实际的想法或改革,让实践多一点,体验多一些,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你们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