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可能伙食开得比较好,脸上的肉长得比较快,摸了摸脸皮,大着胆子向锦瑟投了一篇专属评文稿子。
为什么会选择《中暑》这篇稿子送点评,这篇稿子是自上次魏老师点评以后,慢慢作出改变的一篇稿子,虽然经过了反复揣摩,自身感觉还是很像流水账,觉得问题比较大,为了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斗胆发送了点评请求。
不曾想,锦瑟居然接受了,而且还是本周独一份,周五的时候,锦瑟给我发消息,我下意识地以为魏老师拒评,结果是确认下时间,时间确定在了周六晚上7:30。
周六晚上,照例推掉所有应酬,不去陪孩子逛街。魏老师照例是全面剖析,关键部分亲自下场操刀演示。我全程记录了笔记,现在回顾下来,最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文章立意。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创意。本文参加“寒”主题征文,篇名却是《中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悬念。如果做表面文章,大可以写冬天,写北国风光,写凛冽的寒风,写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独辟蹊径,写人物内心的“寒”,而且是彻骨的寒。故事发生在盛夏,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吴老汉遭遇的不是恶语,而是被子女“遗弃”,是孤苦无依。把人生分为一年四季,老年,就是最后一个季节,就是生命中的冬天。这种在盛夏酷暑中感受到的寒意,更令人心酸。从这个角度写“寒”,在立意上就比应景文章高了不止一筹。
魏老师点评原话,也是本次唯一获得一点点认可的地方,本次立意,确实是想打一个大反差,保持文章新意,和之前讲得一样,首先需要保证写得文章有新意,或者角度不同才能保证文章的趣味性和价值。
二、结构
一篇四千多字的小说,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该详,哪些内容该略,事先一定要考虑清楚。
《中暑》是自己第一篇有意识创造的创作,经过了不少构思,写第一章时,为了突出天热,刻意去描写天气炎热,描写部分也出了大问题,本身设想是一个镜头,由天上的太阳,逐步拉到地上来,结果拉到地上凭空有加了一句“没有一丝风,树叶一动也不动”,然后又跳转到校门口水泥坝子上,逻辑全部错乱,最关键是头太重,切题太慢,读者读半天还不知道讲什么事情。下面是魏老师示范修改,300多字,像是附体吴老汉,直接表述清楚,吴老汉什么目的,末尾笔锋一转,眼前一黑,带入第二章,切题快准稳。
太阳晒得死人。阳光白花花地晃眼。吴老汉拖了一条蛇皮口袋,眯缝着眼睛急匆匆往学校走。汗水大颗大颗砸到地上。马路上的沥青粘脚,走起路来一扯一扯的,好几回都差点扯脱他的塑料凉鞋。“这狗日的天气!”吴老汉骂道,甩一把汗,两腿捯腾得更快了。要是去晚了,学校门口的垃圾桶说不定早就被别人翻了个底朝天。吴老汉家住吴家村,离学校五六里地,一路紧走慢赶,身上那件灰扑扑的破体恤已经被汗水浸成了深黑色。就在这时,他已经看见不远处三三两两的学生进入了校门,一个小胖子手一扬,将手中的物事准确地投入了那棵大黄桷树下的垃圾桶。像这种天气,如果运气好的话,吴老汉可以拾到好几十个饮料瓶。吴老汉刚刚走近垃圾桶那一刻,眼前一黑,倒下了。
三、写景要有代入感
划重点:景物描写一定要代入人物的感受,否则景物就是死的,或者叫无人之景。有人之景,读者才能感同身受。写景,一定要调动你的触觉,嗅觉和感觉。你就是吴老汉,你在代替吴老汉感受炎热 代替他出汗。
我原来学习领会不深刻,一味追求,以物观物,写无我之境,直接认为自己是上帝,以旁观者身份客观去写景,殊不知,脱离了人物故事写景,读者读了几百字,误认为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结果就是个中暑,绕来绕去,绕半天不知所云。
四、尽量少写对话
读这一章比第一章还难受,为什么。一段又一段可有可无的对话,北方叫车轱辘话。吴老汉一直没有进入状态,我都替他着急了。大家想想看,一个大热天还得出去拾荒的老人,发现自己进了医院,是不是特别慌乱?他没钱,怎么住得起医院?农村人,有点毛病,谁不是自己喝点草药,发发汗,能抗尽量抗过去。真正得了大病,就认命。
划重点:一,对话必须体现人物性格。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推进情节。
第二章病房对话场景,直接被魏老师点评为废话,这也是我送评文的最主要目的,关于这一章节,原想着模仿《杀手》对话,不曾想,画虎不成反类猫,写成了一废话筐,让人看着着急,平铺直叙,又没有什么冲突转折,太像流水账了。
看魏老师修改过后片段:
该死!一个瓶子三分钱,捡几个瓶子,钱没挣着,倒赔了十几块。吴老汉吃低保,每月310块,逢月大,一天才十块。就这,每个月得补贴老大一百块。剩下的二百多,别的不说,就没敢敞开肚子吃过。捏了捏裤袋,硬硬的,手机还在,钥匙也在,钱不在。忽然意识到现在是月底,家里,昨天卖废品的钱还在,加上以前的,差不多有五块。上哪儿弄其余的钱?实在没办法,就得向儿女们开口了。
吴老汉想起了在秀英家的往事。
女婿朱大海能干,在村里算是殷实人家。老伴去世后,吴老汉拗不过秀英,去了朱家。本来他就不想去,怕说出去难听,谁知女婿也有想法。明里客客气气,好吃好喝侍候着,暗里却是夹枪带棒。有一天孙子二蛋问,为啥妈妈的爸爸叫姥爷,女婿回答说,因为他姓吴。又说,姥爷还有个称呼叫外公,内和外是有区别的。你妈妈嫁到朱家,就随了朱家,不再是吴家的人了。饭桌上,那句“不再是吴家的人”,顶在吴老汉心窝上,当下一拍桌子,回了吴家村。
如今,还得向女儿女婿开口。万一接电话的是女婿呢?
记叙的手法,讲清楚了事情,讲出了人物纠结冲突。远胜于没有意义的对话。
五、细节要真实
自己一开始写的时候,反复百度中暑各种症状及恢复时间,为了不穿帮,魏老师一番解读下来,漏洞百出。
直直盯着垃圾箱,慢慢走过去。
这是有人抢还是没人抢,还慢慢走过去。
最离谱的一句,语言不干净,应该是病句。
伸脚把瓶子踩扁。
魏老师点出这一句的时候,我自己不由自主笑出了猪叫声,难道还有用手踩啊,不是废话嘛。
病房里面,吴老汉一醒来,就和病友平静的聊天,不符合现实,体现不出一个拾荒老汉的真实情况。看魏老师示范修改:
吴老汉醒来时,已经躺在病床上了。从那个胖胖的护士口中得知,是学校的保安把他送来的,现在刚刚输上液。
躺在病床上,表示进了医院,从护士口中得知,有了消息来源。
“输液?”吴老汉大吃一惊,慌了:“为啥要输液?不就是中个暑吗,抗过去不就得咧?不行,我得走!”
“别乱动!”护士慌了,赶紧按住他:“能不能出院,得听医生的。”
吴老汉更急了。乡下人命贱,中个暑感个冒啥的,那都不叫病,住哪门子院,输哪门子液。“医生!医生!快来呀医生!给我拔掉这些管子!我没病!我得走。我要回去。”
比较来看,高下立判。
魏老师还讲了他创作《黑色天使》的经历,亲自上淘宝搜索鼻饲管的价格等细节,为的就是细节的真实,国产进口的差别,更换周期等等。
六、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前几天,领导批评自己也是这样批评的,用形容词过多不生动,这里魏老师举了他自己的一个例子,干部到农民家收农业税和提留款。
初稿:
到了农民家,态度非常粗暴,恶狠狠地说,不交,就要牵猪牵羊下果子。
修改后:
到了农民家,腰一叉,脸一垮,脖子一硬:交不交?不交?好,给我牵猪牵羊下果子!
比较品味,叉腰,垮脸,硬脖子,三个动词连用,加对话语气,完美刻画出一个画面,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纸上,灵活生动。
七、修改文章很重要
写好文章后,最好放几天,冷一下再看,再改。修改时读出声来。一下子就会发现问题。
这一点深有体会,《中暑》写好后,反复读了几遍,每次都作了修改,受水平所限改的还是很差,关于读出声来,前两天修改申报材料时,已经体会到了,当时就是把两种写法,读出声来比对,最后选择了动宾结构短语。以后的文章,每隔一段时间,自己要读读看,多多斟酌。
讲了这么多,最核心的其实是和最近看的书,不谋而合,学习写作,初级阶段,最好还是先学好描写和记叙,不要急着学跑,先从身边人和事写起。
希望下次不再靠脸皮去浪费老师时间,感恩书香澜梦,感谢锦瑟,特别感谢魏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