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先生一家,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年纪相仿,刚刚告别二字头,迈入而立之年。恰好是同一个学校毕业,有着同样的教育背景和相似的成长环境,因此,很多时间都在一起。
T太太正处于孕期,需要做些运动,帮助顺产,周末便约了一起散步,去市场买菜,做饭,两家人共进午餐。
我不善于烹饪,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拿手菜,决定为大家做香锅,恰逢先生在家,可以帮厨,便也信心倍增不少。和T太太买完菜,已经十点半,她说得先回家去一趟,而后再上我家。
我说,都到楼下了,直接上去,省得再走来走去了。
她说,不行,我得回家去把T先生从床上提起来,这回估计他还没起床。
T太太便挺着大肚子,一扭一扭地朝他们居住的小高层去了,像独自行走在阳光下的笨拙企鹅。
我有时候会突然很心疼她,不能说T先生对她不好,只是在他们的婚姻里,我总觉得T先生给T太太的陪伴少了点,尤其是怀孕的这段时间,虽然T先生在家,但却经常看见T太太自己一个人散步。
2.
回到家开始在厨房洗洗切切,先生每处理一种食材,都先问我要怎么弄,切成什么样,切丝?切块?还是切条?
我开始在厨房碎碎念:
“土豆怎么能切这么小呢,待会就全碎了”
“娃娃菜要切条,放在香锅里才好夹”
“他们不吃荤,不要放那么多虾”
……
最后,先生被我说烦了,我也嫌他碍事,便把他逐出了厨房。
可是,时不时的,他还是会伸进来一个头,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先生属于细心型,能把家里的活都看进自己的眼里,经常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我们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我会觉得这些事情没多少价值,只适合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干活的间隙进行,不然,时间成本太高。
3.
午餐时间,T先生如期而至,大家围桌而坐,吃香锅。午餐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聊了很多,大部分是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相关。
T先生对于即将出生的小孩,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T太太和腹中宝宝的联系和亲密,T先生无法感同身受。这一点,让T太太有些失落。T先生始终有一些恐慌,与其说害怕小宝宝的到来,更多的是,害怕对现在生活的改变。
婚姻让两个独立的个体,因为一张无条件的契约,而形成同盟体,使个人的独立自由空间基本丧失。宝宝出生后,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T先生实在无法乐观起来。
我问我家先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和这个小孩有联系的?
他说,应该是从她出生后带她的那几天吧。
我宽慰T先生:
你看,女人对于孩子的感应是从怀孕那一刻起开始的,而男人,要等到抱上宝宝,才会有感觉。
T先生说,也许吧,也说不定,可能我会比她更有耐心呢,因为我对弱小的事物,特别有同理心。
这一点,我们是不怀疑的。以前我养了一只金毛,威廉。顾不上的时候,常常是这个一米八的大高个帮我打理,替它洗澡,收拾它的便便,让它在他的卧室里睡觉,他是真心喜欢威廉。
他说,还是喜欢以前单干楼那种单间,如果可以让他自己一个人呆着,那该多好?
T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T太太有些无语和尴尬,虽然她已经习惯他这些想法。
4.
我家先生说:“我发现,你和T先生很像啊,很多观念和想法都很一致。”
是啊,我们都一样,既想要两个人的亲密,又渴望一个人的自由。
围城内,像我和T先生这样,想在婚姻中保持个体性,应该不在少数。
现在的婚姻,大部分已经不像以前,经济基础完全依赖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负责养家糊口,另一个人待在家里照顾家庭。文化的长期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结婚,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情感慰藉,而不是经济依附。
我们都有各自的个人成长和个体发展,在评价婚姻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思考应该是:
“我是在寻找一个充实的、独立的自我,还是在为伴侣牺牲自我?”
“我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得到伴侣的倾听吗”
“我们在婚姻中的角色是灵活的,可以商量的吗?”
而不再是“我是一个好伴侣,好父母吗?”“我在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吗?”
关于怎样保持自我独立,同时又和婚姻伴侣保持亲密关系,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主要婚姻困境。我不认为:在婚姻中,坚持一个人的自由,对于两个人的亲密,是毁灭性的。
5.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自主和亲密的矛盾,既想要亲近,又想追求自己独立的目标。
在精神分析领域,对于这种心理,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投射性认同:
指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微妙的、具有破坏性的心理机制:一个人把自己否认、拒绝的那部分自我体现,投射到亲密伴侣身上,然后,把这些剥离出去的感受,视为伴侣拥有的东西。
简单而言,婚姻中一个从不生气的人,只有在其他人——最有可能是亲密伴侣——生气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这种感受。当他真的遇到什么烦心事时,他确实产生愤怒的情绪,但是他有意识地不去触碰这种情绪。他不知道自己在生气,但他擅长于挑起伴侣的愤怒与敌意,让她突然爆发。
他的伴侣,在和他互动之前或许压根没有生气,却可能很快发现自己怒火中烧,表面看起来,她是因为别的一些完全不相干的问题生气,实际上,她是在替伴侣发泄愤怒。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是在“保护”他免受他在意识层面无法承认的某些内在自我的影响。
在有矛盾的婚姻关系中,更接近真相的事实是:夫妻双方暗中交换了各自不愿意承担的某部分自我。然后,从伴侣身上看到这部分自己不接受的自我,并且不停地争取改变这些东西。
看起来性格迥异的夫妻,将本该完整属于一个人的情感与反应,人类的愿望、态度、感情、为人处世的方式,打包分配,“你拿这个,我拿这个”。
这种内在自我的共谋交换,是利益双方达成的共识。
婚姻中,真的没有什么坏人和受害者,只有达成的交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