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蝉大师ASO&ASM
“马蜂窝”被捅,1800万点评造假是UGC社交类App的警钟!

“马蜂窝”被捅,1800万点评造假是UGC社交类App的警钟!

作者: 蝉大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09:17 被阅读3次

    10月20日晚,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一篇名为《估值 175 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瞬间刷爆了朋友圈,马蜂窝被diss成了马蜂窝。据文章爆料,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2100万”真实点评“中竟有85%的点评为虚假评论,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评价,1221万条酒店评价,多为爬虫从携程、艺龙、美团等竞品中抄袭搬运。

    舆论风波之大致使马蜂窝于22日上午在其官方微博下发表声明,声称点评内容并非其内容主体,仅占2.91%,而马蜂窝真正的UGC内容价值为游记攻略(78.91%)旅行故事( 7.92%)以及问答(10.26%)这三个部分。马蜂窝官方并没有否认部分点评造假,称已清理相关账号,声讨该文章数据不符,存在严重误导倾向,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事件发酵至此,网友捅的捅,站的站,吃瓜的继续吃瓜。还有网友表示,“就算马蜂窝的点评内容抄袭,也不影响使用这个App,反而更清楚地看到所有点评信息。"

    爬虫刷屏行为司空见惯

    上图为App Store随机点开一个App就可以刷到的广告评论。如果真要追究刷评论和刷粉,那可就尸横遍野了。

    互联网公司利用爬虫技术,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的行为其实很常见。微博水军,应用商店、电商刷评价等,其实用户也是看破不说破了。但此次马蜂窝被捅得这么大,有网友表示,其不妥的操作行为在于作为一个“旅游行业的独角兽”,不仅抓取点评数据的数量大,且原封不动,吃相未免太难看

    这就不免让人想探究下为什么现如今的搬运和抄袭情况如此常见。

    1.真实UGC成本太高。现阶段内容产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哪来那么多人来产出原创内容呢?平台也需要足够的养人和养号成本,直接抓取确实简单轻松了不少。

    2.都是为了数据。水军刷粉在微博上就已经很常见了,这种常规操作相信都心中有数。用羊群效应营销打造高流量是众所周知的套路。从众心理也早就让我们习惯了追踪热门产品。买东西看销量,微博看热评,这些都是建立在人气支撑的基础上。不管怎么刷评论,刷粉,目的都是营造高人气的假象。

    马蜂窝数据抓取其他真实用户的评论在行业内也是司空见惯,表面上用户评论多了,也会相应地吸引更多地用户去评论。但百分百还原未免太“懒”。

    马蜂窝只是个例罢了,这是互联网平台的常态和悲哀,惺惺相惜和从中吸取更多经验教训比五十步笑百步好得多。

    UGC社区类产品的警钟

    这次事件可以说给马蜂窝敲了个警钟。说明马蜂窝的社区内容运营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1. 内容方向的动摇。内容方向是社区后续所有内容运营的执行基础既然马蜂窝已经定位为”旅游攻略分享“,在内容方向的扩展上就不应该本末倒置,顾此失彼。“点评”不应该成为马蜂窝的新出路。

    2. 内容生产方式的错误。马蜂窝已不在运营初期,欲戴王冠必成其重。既然马蜂窝想要在携程、艺龙、飞猪等众多竞争对手中求存,更不应该只做个“搬运工”。既然UGC是其主要内容来源,如何引导和激励用户用户进行UGC的举措、引入更多的用户才是马蜂窝应该思考的。

    现如今,国内抄袭成风。如果搬运和抄袭就能赚钱,谁还愿意去原创呢?

    蝉蝉更希望这只是行业发展必经的“借鉴”过程,而不是默认的“潜规则”。

    愿借鉴的尽头是原创。


    本文由蝉大师原创,蝉大师公众号:chandashi88,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规转载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蜂窝”被捅,1800万点评造假是UGC社交类App的警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do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