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七)

作者: 十信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10:25 被阅读27次

                          五、留珠庵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吴地是佛教流入较早的地区之一,佛教事业盛极一时,寺庵佛塔古刹,小桥流水人家,曾是江南普遍的景观。吴江人冯月根先生在他的《吴江佛教史迹》一书中说:“吴江佛教为汉传佛教,始于三国,兴于唐宋,盛于元明。佛教寺庙遍布于各地村落,古树名木,古刹名寺,殿宇梵宫,胜迹处处。建寺之早、数量之密、规模之大、信徒之多,堪称‘佛教之乡’”。

            流风所及,八坼历史上自然少不了几座名寺,永福教寺自不必说,小小一座留珠庵也因了一代书画大师赵孟頫的书丹进入了我的视野。

          赵孟頫(1254~1322)是赵宋皇孙,集书、画、诗、词、乐、律、考古、篆刻等于一身,可谓多才多艺,其书法“赵体”是流传并影响至今的楷书四大家“欧、柳、颜、赵”之一。而鲜为人知的是赵孟頫与他的夫人管道升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家居士。也许是这份因缘,远在浙江的赵孟頫竟然给八坼一座小庵书丹呢。

          七百多年后的今天,留珠庵虽然已经不在,但它留下来的遗物,却在我偶然翻看1994版《吴江县志》时,发现了如下记载:“重建留珠兰若之记碑  八坼乡卓坡村留珠庵遗物,元至大元年(1308年)勒,青石,高1.59米,上宽0.43米,下宽0.79米,厚0.18米。碑额篆书,碑文楷书,记载留珠庵名之缘由及重建经过,由洪乔祖撰文,赵孟頫书丹并篆额。1985年,保存在吴江公园内。”事实上,该碑在2000年7月吴江博物馆开馆以后,就被收入馆内碑刻库房了。

            查阅明嘉靖《吴江县志》之《寺观》及《仙释传》并对照清人的《震泽县志续稿》之《集诗》,里面也都有留珠庵的记载:在卓墓村。宋建炎元年,僧德一建。德一,高僧也。建炎初为金人所擒,遁居卓墓,结草庵以居。岁伏,日煮茗施路人,人未之奇也。既卒,从火葬。其徒法才于烈火中,得所持珠数枚,人始惊异,因名其庵曰“留珠”。元天目洪乔祖追记,赵孟頫书篆。大明宣德三年,僧惠全修。大明吴简寄题诗:“太湖之阴沙作堧,招题远接菰蒲川。水上骊珠照明月,门前翠竹摇苍烟。山僧读书不出户,野老听经还傍船。我来八月秋尚暑,记得醉眠杨柳边。”而弘治《吴江志》记得就比较简略:“留珠庵在二都南,南宋建炎元年僧德一建,洪武中归并永福寺,宣德三年,僧惠全重修。”

            显然,留珠庵的得名是有些神异的,而留珠庵的归并八坼永福寺是否是地域近使然?至于卓墓村,在《吴江市民政志》(2014)中有明弘治(1488)吴江县各乡辖都情况表,其中“卓墓村”与朴泽村等村同属二都南(去县治西南13余里),归范隅上乡所辖。照此推断,卓墓村当在1985年八坼乡地域内。

            可问题又来了,是什么时候卓墓村又变成了卓坡村了呢?是印刷错讹?还是历史演变使然?这个村名对于我这个出生在下塘的八坼人来说还是陌生了点,看来必须问诸耆老、地名办或作田野考察才可以解开这个谜团了。

    (待续)

    (欢迎有知悉八坼故事的有缘人提供写作信息)

    八坼(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坼(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fn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