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说、诗歌、散文相比,有一种文学类型常常会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戏剧。
虽然光靠阅读很难彻底领略一部戏剧的魅力,但很多剧本本身就是文学史上了不起的经典。
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契诃夫最后一部作品《樱桃园》。
上海译文《契诃夫戏剧全集》 中的一本115年前的今天,1904年1月17日,《樱桃园》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这一天,也是它的作者契诃夫44岁的生日。
俄国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说起俄国作家契诃夫,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在短篇小说写作上的成就,比如《变色龙》《万卡》《小公务员之死》等都非常有名。
好像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写的吧,说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其实,除了是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还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他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是戏剧史上的经典名作。
1904年7月15日,也就是《樱桃园》上演半年后,契诃夫因病去世,《樱桃园》成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部作品,成了他的“天鹅之歌”。
01
作为一部四幕喜剧,简单来说,《樱桃园》讲得是贵族出身的加耶夫和柳鲍芙兄妹被迫卖掉祖传的樱桃园的故事。
莫斯科艺术剧院版《樱桃园》海报第一幕,五月的春天,樱桃树都开了花,客居外国多年的柳鲍芙回到家乡,和故人一一相见。商人罗巴辛提醒她和她的哥哥加耶夫,樱桃园不久就要被扣押拍卖了。
第二幕,在野外,关于樱桃园的去留,柳鲍芙兄妹,罗巴辛,大学生特罗费莫夫,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商人罗巴辛建议柳鲍芙兄妹砍掉樱桃树,把土地分租出去盖别墅,这样就能有足够的钱赎回土地;柳鲍芙兄妹留恋这片陪伴自己长大的、美丽的樱桃园,不愿意那么干;而大学生特罗费莫夫则从樱桃园看到了数百年来存在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不平等制度,认为应该告别过去,去过新的生活。
第三幕,柳鲍芙家里举办舞会,同时这一天也是樱桃园进行拍卖的日子。最终,樱桃园被卖掉,买主是罗巴辛,柳鲍芙兄妹只得接受现实。
最后一幕,一家人收拾行李离开世代居住的房子,柳鲍芙回法国,加耶夫找到了一份银行工作……剧尾传来斧头砍伐樱桃园的声音,老仆人菲尔斯死在上了锁的老房子门口。
《樱桃园》剧照《樱桃园》的译者童道明说,《樱桃园》分幕的依据不是情节,而是“情调”。
第一幕,是一个恼人的春天,晨曦,家人的团聚,理想之憧憬……
第二幕是懒散,空谈,伤感,半歇斯底里的人物,动荡与矛盾的心情……
第三幕,荒凉的夜晚,各人怀着各人的忧郁,自私,人类灵魂之无法沟通,矛盾之增强。
第四幕,崩溃,绝望,别离,等等。
自1904年首演大获成功之后,100多年来,《樱桃园》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随着时代变迁,人们也总能从中解读出新的意义。
02
说到《樱桃园》的创作和上演,有两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一个是《樱桃园》的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另一个是契诃夫的妻子克妮碧尔。
看过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的人,一定知道一本叫做《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书,而它的作者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多一个字儿)。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创办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建院之初以上演契诃夫与高尔基的作品为标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左)与同为俄国著名剧作家、导演的丹钦科(右)同年年底,契诃夫的第一部戏剧《海鸥》在这里首演成功,由此开始,后来他的几部重要作品《万尼亚舅舅》《三姊妹》都是在这里上演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是《樱桃园》的导演,还是剧中柳鲍芙的哥哥加耶夫的扮演者。
而扮演女主角柳鲍芙的则是契诃夫的妻子克妮碧尔。
克妮碧尔是丹钦科的学生,1899年她和契诃夫在莫斯科相识,次年订婚,再次年结婚。
结婚时,契诃夫已经41岁了,而这段婚姻也因契诃夫的离世而仅仅保有短短的三年时光,不禁让人心生叹惋。
契诃夫和妻子克妮碧尔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对于剧本《樱桃园》的命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天晚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应邀去见契诃夫。
“听着,我给剧本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名字。绝妙的!”他(契诃夫)眼睛注视着我说。
“什么名字?”我兴奋地问。
“Вишнёвый сад(俄语的“樱桃园”)。”他发出了快活的笑声。
后来排演时,契诃夫又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过一次,后者一开始一头雾水,后来终于明白了契诃夫的深意。
原来在俄语中,关于“樱桃”的词有两个,所以也就有两种樱桃园。
一种是可以带来收入的商业性樱桃园,这种樱桃园无论何时都是需要的。
还有一种是只开花,不能带来任何收入的樱桃园。
这种果园在它本身,在它开花时的一片白色中,隐藏着过去的贵族生活的诗意。这种果园是为了满足奇怪的癖好,为了一饱那些养尊处优的审美家的眼福而栽种的。破坏这种果园很可惜,但却是应该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要求这样做。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契诃夫说的就是后一种。
也就是说,从“樱桃园”这个剧名本身,契诃夫就是饱含深意的。
03
自面世那天起,围绕《樱桃园》,大家就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它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契诃夫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这是一部“四幕喜剧”,但阅读之下,很多人都因美丽的樱桃园被摧毁而产生一种悲剧之感。
这种与创作者初衷的背离,甚至发生在了它的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身上。
为这个,契诃夫还专门写信跟妻子克妮碧尔抱怨。
致克妮碧尔 1904年4月10日
为什么在海报与报纸广告上,一个劲儿地把我的剧称作正剧?聂米洛维奇和斯坦尼弗拉夫斯基没有看懂我的剧本,我敢说,他们两人就没有认认真真把我的剧本细读过一遍……
那么怎么理解契诃夫说的,这是一部喜剧呢?
我觉得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契诃夫并不觉得樱桃园被摧毁是一件大逆不道、天理难容的事情,这件事固然可惜,但却有它的必然性和正当性。
从前面说到的契诃夫对于剧本《樱桃园》的命名上,也可以感受这一点。
另外一个证据是他对剧中人物罗巴辛的设定。
商人罗巴辛出身低微,祖辈是柳鲍芙家的农奴,而最后他却买下了地主家的樱桃园,还砍掉樱桃树,从商人的角度更好地利用土地,赚更多的钱。
一心逐利的罗巴辛很容易让人划归到无良商人的队伍里,但对于他,契诃夫并不持批评态度。
当然,罗巴辛是个商人,但在一切方面来说他都是个正派人,应该堂堂正正,有知识分子的派头,不小气,不滑头,我以为他是这个戏里的中心人物……
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903年10月30日
当时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契诃夫看来,旧时代有叫人迷恋的地方也有它巨大的缺陷,而新时代也并非全都一无是处。
或许可以这样说,脱离了契诃夫所处的时代加上一些固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怀旧情绪,比如十商九奸,阻碍了我们去体会契诃夫创作《樱桃园》的本意。
而如果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理解,也可以说契诃夫只是如实写出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种种矛盾性,没有绝对的对新时代的褒,也没有彻底地对旧时代的贬。
就像《樱桃园》里的每一个人物,他们都不坏,甚至都很可爱,但同时也都有着缺点和可笑之处。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一部作品,遵循作者原意固然好,但不同时代的人也完全可以立足现实做出自己的解读。
而能被不同时代的人接受并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本身也就充分证明了《樱桃园》经久不衰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