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丰都县青龙乡瓦屋山茶艺传承人孙云康陈志林
文/代磊
丰都青龙乡有山有茶,我久闻美誉,一心向往。但琐碎的日常让我一再错过春分、错过清明,直到五月初夏,在青龙乡文化站和县非遗中心的促成下,我和文化馆里的同事才得以踏上这次山林深处的寻茶之旅。夏日初照,月犹在天,我们在清晨出发,那郁郁葱葱的瓦屋山,已经历历在望了。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远上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位于丰都县长江北岸的青龙乡,距离县城大约50多公里,境内的瓦屋山属于蒋家山脉的一个分支,海拔约950米,是青龙茶叶的主要产地。关于瓦屋山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山脊平直、两侧斜坡,形如瓦屋,也有人说是因为山上山下多有瓦屋农舍。事实上,得名瓦屋的山远不只此一座,若因山形而得名,多少显得有些直白。行至半山时,我们停车临崖,观赏风景,绵绵青丘伏在脚下,渺渺白雾横在山间,灰瓦白墙的农家屋舍散落在山坡之上,周围梯田层叠、阡陌纵横。由此看来,瓦屋山的名字确也蕴含着几分农耕生活和笔墨山水的写意。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几经峰回路转,险峰尽处便是青青茶园,成片的茶树依山就势,半及人身,虽已入夏,枝头仍有不少嫩黄的茶芽冒出来。相传早在宋朝年间,这里的山顶寺院内便有僧人栽植茶树,传承着制茶饮茶的习俗。后来寺院遭到毁坏,建筑荡然无存,几株老茶树也流落荒野,兀自枯荣。青龙乡文化站的王主任介绍说,这里的茶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重新驯化,选优育优,逐渐形成规模,现在还有老茶林300多亩,前些年新栽茶林600多亩。从去年起,政府大力扶持茶业生产,引进了重庆平都春晓茶业开发公司,准备垦荒再植1000亩茶林。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我们沿着山间小道步行前进,在阴凉之处,云雾之间,密密层层生长着修剪整齐的茶树,鲜嫩的叶芽弥散着淡淡的清香。瓦屋山的年平均气温在19.3℃左右,全年雾罩天多达190天,自然生态很适合茶树生长。在这山间行走,脚下是松软浮土,身边是缥缈白雾,眼前是葱翠草木,感觉空气清新润泽,身体也变得轻盈起来。同事姐姐说,一个“茶”字,就是“人”在“草”“木”之间,是人与自然最为和谐的状态。这句话深动我心,参悟茶道的人总有几分仙风道骨,大概和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在莽莽茶林里寻路而行,忽然听得前面柴门犬吠,隐约人喧,原来,我们已经走到了传说中“老茶厂”的位置。这里曾经是全县有名的七里茶厂的所在地,如今只留下了两间泥墙瓦舍。我们路过左手边一间,门口坐着一对老夫妻,妻子正在为丈夫修剪花白的头发,见有人来,他俩冲我们点头微笑。来到右手边一间,正收拾家务的任素梅循声出来喝止家犬,热情招呼着我们在屋檐下的条凳和木墩上落座。我们向她简单说明来意,表达了询问当地茶业生产情况的想法,个性爽朗的她很乐意地应承下来,然后朝着屋里喊了几声丈夫的名字。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取次茶丛懒回顾,半谋学艺半谋生】
孙云康,是任素梅的丈夫,也是青龙乡瓦屋山茶场的最后一位老茶农。此刻,他正守着屋里的机器愁眉不展。就在前几天,用于捻茶的机器出了故障,崩断了底座上一块五寸宽、一尺厚、两米多长的枕石。正是制茶高峰时期,却使坏了机器,他不得不仅凭手工完成大批茶叶的制作了。“机器再好,还是代替不了人的一双手啊!”他感叹道。我们注意到他的双手,比一般人的手粗大厚实得多,手背上青筋纵横,手心也遍布老茧,似乎所有的风霜都记录在了这双手上。见我们对他的手艺有兴趣,孙师傅干脆放下手中的活计,坐在门槛边和我们聊起话来。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孙云康生于1953年9月,是丰都县十直镇人,16岁起,他因为所谓的家庭成分不好,进山从事茶业生产,谋一份生计。那时候,国家领导人在安徽舒城茶山视察,提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于是全国茶业蓬勃发展,茶叶和丝绸、瓷器一样,进入了一个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在当时,丰都建有12座茶厂,其中10座生产红茶,2座生产绿茶,分布在全县的崇山峻岭之间,这座七里茶厂便是其中之一。
俗话说,“大牯牛怕进面房,男儿家怕进茶场”,茶场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孙师傅回忆说,1969年8月,他跟随家人进山,在深山密林之间披荆斩棘,开荒垦地,劳动强度非常大。“这么说吧,这山里用来种茶树的梯田,都是我们那时一点点垒起来的。”孙师傅说,他们要从老茶树上采摘茶果,收集茶籽,等到秋来十月,耙地打垄,下籽育苗。第二年茶树苗破土生长,他们又要除草施肥,春夏之交茶苗长到七寸左右时,再优选茶苗,移栽成行距6尺、株距1尺、每窝3株的制式,秋季十月完成定型修剪,茶园便初具规模。第三年茶园开始小产,因为要保持树形,留意养棚,只能采高处的茶,所以产量不大。等到真正能够大量出产茶叶时,已经是过去了五个年头。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孙师傅介绍说,茶树有120多种病虫害需要防治,早年的他为此很头疼,好在那时他遇到了原丰都外贸局茶叶科的陈志林,得到了他的大力帮助。“他和他的妻子王淑兰就住在你们来时路过的那间土墙房。”原来先前见到的那对老夫妻也是这山中深藏不露的高人,我们邀请陈志林夫妇加入了我们的谈论。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
陈志林与孙云康大致同岁,是丰都县高家镇人,早年从事各类农产品收购,后来专门负责指导全县茶业生产,他勤奋好学,做事较真,还曾在四川农业大学学习茶业理论知识。知识型的陈志林与技能型的孙云康,一起打理着这片茶场,在土壤酸碱度调节、茶树病虫害防治、制茶手工艺评价等各个环节,尽心竭力,严格把关。这两位因茶结缘的老师傅,是彼此一生的挚友,只是当初的他们或许也没想到,这茶一做,就做了40多年。
40多年斗转星移,风动云涌,各地茶厂倒闭的倒闭,拆迁的拆迁,连制茶的机器都被拆掉卖了废铁,七里茶厂的工人们也一哄而散了。孙云康却舍不得做茶的手艺,舍不得离开茶林,他和妻子承包经营了已经徒有四壁的土墙厂房和周围三十多亩茶树,凭着热爱和执着,一直坚守到了今天。孙云康有一对儿女,都在场镇上安家,他们不愿种茶,只是偶尔进山看望老人。陈志林夫妇虽然每年夏天会来这里小住,但多数时间还是随女儿定居在成都。偌大的山林,孤独的小屋,现在真正陪伴着老两口的,或许就只有门口那条叫灰灰的土狗了。
屋外林中,松涛阵阵,我们的谈论变得有些沉重。“我给你们演示制茶的过程吧!”孙师傅打破沉默,站起来说。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云芽泉水粗瓷杯,欲饮茶香不念归】
三月阳春,山林里雨雾湿润,茶树冒出嫩芽,新叶初展,像青铜的戟,这是采茶的好时节。采茶是一件非常精细的活儿,茶农用两三个手指撮起叶芽,用指腹的力量将它轻轻掰断,放进竹篮或竹篓里。新鲜茶叶不能用指甲掐,更忌堆放,只能以通风性较好的竹编器具自然摊放。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根据采茶时节的差异和茶叶部位的不同,茶叶分成严格而繁杂的品级。茶树枝条挨近主干的一端,茶农俗称“鸡把腿”,顺枝向上的第一片叶子是“鱼叶”,然后是“真叶”,这些都是不能混进茶叶的。茶中极品是春分茶,就是春分时节采摘的头道茶,只采叶芽,鲜芽比米粒大不了多少,覆盖着白色绒毛一样的“茶毫”。因为体量不大,春分茶弥足珍贵,一般都只给最尊贵的客人或特别定制,每斤能卖到2000元以上。中等的茶叶是采一叶一芽,产量可以是春分茶的3倍,全程手工制作,每斤价格在300-1500元左右不等。低等的茶就由机器量产,采摘时可以是一芽二叶,甚至是春夏休眠芽下边的“对夹叶”了。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制茶的工序十分繁琐,采回的新鲜茶叶经过“尾调”自然打蔫,然后以高温翻炒的形式让茶叶脱水,叫做“杀青”。孙师傅站在特制的炒茶锅前,把上午采来的两篮茶叶倒进锅里,以一双肉掌翻炒起来。陈师傅就坐在灶口,给炉膛添柴,把控火候。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孙师傅一边炒茶,一边介绍说,制作1斤干茶,采茶人至少要重复8000下采摘动作,制茶人要在200℃以上的高温里翻炒1个多小时,“杀青”之后,还有“揉捻”“烘干”等很多道工序,光是最后的“定型”,还得分成银针、瓜片、碧螺等很多种不同的手法。就算他和妻子马不停蹄地赶工,一天一夜也只能做出20来斤茶叶,品质要求高的时候,做的就更少。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炒制茶叶的最佳温度在230℃—450℃,普通人一双肉掌是不敢伸进锅里的,孙师傅多年练就的一双铁掌,却在锅中翻飞自如,揉、捻、搓、抓、抖、压,一招一式如同打太极,让人眼花缭乱。炒到最后,他还让陈师傅提升锅温,翻炒“提香”,让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孙师傅坚持用手掌炒茶,因为可以防止在茶叶里混入杂质,更因为手掌才能感知茶叶温湿和软度变化,及时变换手法和力道。这恐怕是任何机器都难以替代的技艺,也可以说是青龙茶叶独特品质的“秘诀”所在了。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种茶、采茶和制茶处处都是学问,泡茶更是如此。陈师傅说,品茶最忌牛饮,标准的做法是250毫升水泡5克茶叶,直至茶叶在水中完全舒展。水是泡茶至关重要的因素,泉水为佳、河水次之、井水最次。在老茶厂旁边,就有一股淙淙流淌的活泉,清澈见底,纯净透明。孙师傅取来泉水煮沸,泡上刚才炒制出来的茶叶,不过几时,满座茶香。我们无比珍视地依次接过粗瓷小杯,排坐在木墩子上,背靠泥墙,面对青山,手捧清茶仔细品尝。杯中的青龙茶,汤色黄中泛绿,叶底整洁舒展,口感醇和清爽,入口回甘,轻嗅茶香,有一股熟栗的甜淡清芬,似乎饱含着自然的灵气和时间的韵味,在这一刻,我似乎已经浑然忘世,飘飘欲仙。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
流连山中,不觉红日西沉,已近归期。我们告别两位师傅,带着心中满满的收获离开瓦屋山,踏上返程。一路陪同我们的王主任介绍说,他们曾多次邀请孙云康师傅去学校,给老师和孩子们讲述种茶制茶的知识,回顾过去瓦屋山茶厂的历史,以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现在的青龙乡政府也非常重视瓦屋山茶场的建设,建设瓦屋山森林公园的项目申请也已经获得批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在葱茏的茶海中徜徉,在古朴的民房中小憩,在雄伟的禅茶寺院感受传统与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们一定会爱上青龙的山,一定会爱上青龙的茶。
初心不改茶林志,青龙山上云芽香这青龙的茶,凝聚着孙云康等老前辈终生不改、志在茶林的初心。听说这茶尚未得名,我想,不妨以孙师傅的“云”字,就叫它做“青龙云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