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百年树人我有酒,你有故事吗话语空间
阅读笔记:永远的“人民艺术家”——《四世同堂》精彩片段欣赏

阅读笔记:永远的“人民艺术家”——《四世同堂》精彩片段欣赏

作者: 耕夫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5-19 17:26 被阅读441次
    封面、老舍像、主人公全家福

    一、写在前面

    2015年9月,在全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浓厚氛围中,我捧起了老舍先生以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当时,我打算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系统地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四世同堂》是我继《正红旗下》、《鼓书艺人》、《离婚》后,所阅读的先生的第四部作品。

    年底,我在新年的爆竹声中合上了《四世同堂》的封底。然而心情并没有被新年的喜庆所感染,那由于深入阅读引发的情感波涛虽然渐趋平静,然而依然有余波在胸中荡漾。

    我从新年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隐约听到了卢沟桥隆隆的枪炮声;我从千家万户“争插新桃换旧符”的红彤彤的春联中,仿佛看到被鲜血染红的秦淮河水。

    居安思危也罢,杞人忧天也罢,在这样节日喜庆的氛围里,这是一种很不合时宜的心理。如同在欢乐的宴席上播放了一首哀乐。

    然而,这不是诅咒。

    【记住我这几句话,老三!记住了,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舍先生借主人公----祁老爷子的长孙祁瑞宣之口,发出的铁骨铮铮的肺腑之言。这是他的三弟,青年学生祁瑞全,准备逃出北平,追随抗日队伍,夜间来向他一向敬佩的大哥辞别时,瑞宣给他三弟的临别赠言。

    在国破家亡的时代,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文人,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家,当他将满腔热血倾洒在笔端,他手中的笔,和战士手中的枪有着同样的份量和威力。

    二、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我记得在我上中学时的课本里,选用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的,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上,还有吗?在《四世同堂》里,有这么一个章节,老舍先生对主人公瑞宣----一名中学教员,北平沦陷后,在高悬的太阳旗下为学生上第一课时的情景和心理,做了感人肺腑的描写。

    中国版《最后一课》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象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儍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口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每每读到这一段,我的内心都会生出一种疑惑。

    老舍《四世同堂》里瑞宣在亡国后上的第一课,要比都德的《最后一课》还要有着无比的震撼力和教育力。

    为什么不选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祖国自己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文章作爱过主义的教材呢!

    法国的作家,普法战争,无论在时间和地域上,都毕竟离我们太远。

    而就在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遭受了外寇的凌辱,我们的人民也实实在在的做了十年的亡国奴。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并不遥远的,实实在在的屈辱史。

    三、一对毫无廉耻的汉奸夫妇的嘴脸

    北平沦陷后,瑞宣不愿意在日本人及其汉奸走狗统治下的学校任教,辞去教员职务,来到他在大学的英语教师----富善先生所在的英国大使馆谋了一份差事。由于四合院中那一对奇葩的汉奸夫妇——冠晓菏和“大赤包”的告密,被日本人的密探和爪牙抓进监牢。

    《四世同堂》插图选——丁聪作

    富善先生在北平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自称是中国通。他是一位和善而又富于正义感的英国老人。瑞宣被抓捕后,由于富善先生的竭力营救,方得以脱出虎口。

    下面这段文字,是瑞宣出狱后,富善先生到小羊圈胡同5号院祁家去看望瑞宣,祁家打算用富善先生的最爱——美味的饺子来款待他。正巧被三号院那对没有人性、毫无廉耻的汉奸夫妇看见了。

    他们看到一个高鼻深目的洋人进了5号院,赶紧过来奉迎拍马。从而演出了下面的一出活剧。

    老舍先生对这对汉奸、势利小人的刻画,可谓是生动之极,入木三分。

    【大赤包的话像暴雨似的往富善身上浇。富善先生每回答一句立刻就得到冠晓荷的称赞----“看!老先生还会说‘岂敢!’”“看,老先生还知道炸酱面!好得很!”

    富善先生开始后悔了自己的东方化。假若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英国人,那就好办了,他会板起面孔给妖精一个冷肩膀吃。可是,他是中国化的英国人,学会了过度的客气与努力的敷衍。他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大赤包和冠晓荷可就得了意,象淘气无知的孩子似的,得到个好脸色便倍加的讨厌了。

    最后,冠晓荷又拱起手来:“老先生,英国府方面还用人不用!我倒愿意,是,愿意……你晓得?哈哈!拜托,拜托!”

    以一个英国人说,富善先生不应当撒谎,以一个中国人说,他又不该当面使人难堪。他为了难。他决定牺牲了饺子,而赶快逃走。他立起来,结结巴巴的说:“瑞宣,我刚刚想,啊,想起来,我还有点,有点事!改天,改天再来,一定,再来……”

    还没等瑞宣说出话来,冠家夫妇急忙上前阻挡老先生。大赤包十二分诚恳的说:“老先生,我们不能放你走,不管你有什么事!我们已经预备了一点酒菜,你一定要赏我们一个面子!”

    “是的,老先生,你要是不赏脸,我的太太必定哭一大场!”冠晓荷在一旁帮腔。

    富善先生没了办法----一个英国人没办法是“真的”没有了办法。

    “冠先生,”瑞宣没着急,也没生气,很和平而坚决的说:“富善先生不会去!我们就要吃饭,也不留你们二位!”

    富善先生咽了一口气

    “好啦!好啦!”大赤包感叹着说。“咱们巴结不上,就别在这儿讨厌啦!这么办,老先生,我不勉强你上我们那儿去,我给你送过来酒和菜好啦!一面生,两面熟,以后咱们就可以成为朋友了,是不是?”

    “我的事,请你老人家还多分心!”冠晓荷高高的拱手。

    “好啦!瑞宣!再见!我喜欢这么干脆嘹亮,西洋派儿!”大赤包说完,一转眼珠,作为向大家告辞。冠晓荷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回身拱手。

    瑞宣只在屋门内向他们微微一点头

    等他们走出去,富善先生伸了好几下脖子才说出话来:“这,这也是中国人?”

    “不幸得很!”瑞宣笑了笑。“我们应当杀日本人,也应该消灭这种中国人!日本人是狼,这些人是狐狸!”】

    四、祁家三兄弟中,和汉奸夫妇一丘之貉的老二夫妇。

    老舍先生极善于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漫画式的描绘,以及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性格,三言两语,就使他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巴尔扎克”,并不是妄言。他对老北京市侩味较重的势力小人的讽刺,那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狄更斯笔下的伦敦,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平味儿浓得化不开。

    在《四世同堂》里,北平沦陷后,“淞沪战役”打响,标志着国家军队全面抗战的开始,给沦陷区的北平人打了一针兴奋剂。

    但是,作品中的一对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贪图享乐,不问国耻的那一对人物----祁家老二祁瑞丰夫妇是怎么看的呢?

    《四世同堂》插图选——丁聪作

    【瑞丰太太,往好里说,长得很富态;往坏里说呢,干脆是一块肉。身量本就不高,又没有脖子,猛一看,她很像一个啤酒桶。脸上呢,本就长得蠢,又尽量的往上涂抹颜色,头发烫得像鸡窝,便更显得蠢而可怕。瑞丰干枯,太太丰满,所以瑞全急了的时候就管他们叫“刚柔相济”。她不只是那么一块肉,而且是一块极自私的肉。她的脑子或者是一块肥油,她的心至好也不过是一块象蹄膀一类的东西。

    “打上海有什么可乐的?”她的厚嘴唇懒懒的动弹,声音不大,似乎喉眼都糊满脂肪。“我还没到过上海呢!炮轰平了它,怎么办?”

    “轰不平!”瑞丰满脸陪笑的说:“打仗是在中国地,大洋房都在租界呢,怎能轰平?就是不幸轰平了,也没关系;赶到咱们有钱去逛的时候,早就又修起来了;外国人多么阔,说修就修,说拆就拆,快得很!”

    “不论怎么说,我不爱听在上海打仗!等我逛过一回再打仗不行吗?”

    瑞丰很为难,他没有阻止打仗的势力,又不愿得罪太太,只好不敢再说上海打仗的事。】

    至此,一对活宝的嘴脸,被老舍先生活脱脱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四、结语

    老舍先生尤其善于刻画北平市井里巷的小人物。这位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大概见惯了北京四合院里的各色人物----贫穷的,富有的,正直的,势利的,善良诚实的,阴险狡诈的,热心肠的,冷酷自私的,……,市井百态,在他的笔下,鲜活生动。

    新中国建立后,他怀着满腔的赤子之情和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和大多数流落海外的知识精英群体一样,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的怀抱。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荣誉。

    文革一开始,先生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批斗与凌辱,自沉太平湖,表现出一个文人的“士可杀,不可辱”的伟大气节。一代艺术家,没有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之下,二十年后,却死在无知的红卫兵小将的手下,不能不让人唏嘘慨叹。

    1968年,老舍和他的作品被瑞典诺奖委员会以高票通过,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由于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却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捡了个大漏。

    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世界格局重又发生微妙的变化。

    用诗史般的作品揭露侵略者的暴行,讴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文学斗士,因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从而痛失诺贝尔文学奖。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该届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授予了一个曾经穷兵黩武地践踏中国大地,丧心病狂地屠杀中国人民的国家的作家。

    这似乎让我们咂摸出一点别样的滋味。

    文革开始后,在一个月之内,北京的老舍自沉太平湖,上海的傅雷夫妇自缢家中。这一南一北两个文学大师的决绝,并没有唤醒人们的良知,更不能阻止这场浩劫。

    十年文革,这漫长的人间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它又是一座政治的神坛,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成了这神坛上的祭品。

    作于耕读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握着指南针的鱼:老舍的最后一课,确实感人!心理活动丰富直白,偏重于自我剖析。跟都德的《最后一课》截然不同。作为教材两者各有千秋。只是老舍的这段……从某个角度来看,做教材风险比较大🙂不太符合某阶层的需要吧。当然,也或许编写教材的人没好好读过这剧本😝
        耕夫呓语: @握着指南针的鱼 非常有见地!
      • 淘猴侯孙行:大赞👍
        耕夫呓语: @淘猴侯孙行 🙂🙂谢谢!
      • 老呐:刚见到有人重发潘光旦先生的《论宣传不是教育》,就看到你纪念老舍先生……
        耕夫呓语: @老呐 荒唐而令人痛心的年代。
        老呐:@耕夫呓语 是啊。一代教育家,同样陨落于文化大革命……
        耕夫呓语: @老呐 是吗?
      • 祁彦希:写得太好了。谢谢分享。:kissing_heart:
      • 早的布布与茶茶或早布布:非常好文。😍😍😍🌺🌺🌺
        耕夫呓语: @早的布布与茶茶 🙂🙂谢谢!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永远的“人民艺术家”——《四世同堂》精彩片段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el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