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山上采蘑菇

作者: 梅庐_黄碧琴 | 来源:发表于2015-12-15 21:15 被阅读271次

    每当我听到“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那甜美的歌声时,总会勾起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我的家乡五都塔庄,有着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背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连绵起伏的群山葱葱茏茏,秀色可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像一座绿色的屏风把大半个村庄围住,人称“玉屏山”,山上树木葳蕤(weirui),根深叶茂,浓荫蔽日,杂草丛生;一条弯弯曲曲浅浅的小溪绕过村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屏风遮挡,暖风柔柔;宜人平和的气候滋养出一片丰饶的植被。

    每年的五、六月,喜看稻菽千重浪。这时天空经常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日头雨”自然现象。

    一天里经过两三场如此阳光雨霁的交替,森林里雾霭流岚,层层叠叠枯枝败叶草茎苔藓滋润下富含营养的黑土埌疏松而潮湿,潜伏在腐叶底下有着强大生命活力的生物菌种迅速繁殖,在蟲蟲欲动 ,“新泥日蒸气深入,穿苔破藓钉戢戢(ji)”,不几天就会像雨后春笋般从地底下鼓着劲地拱出七彩的蘑菇伞来。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家乡麓林上生长的所有蘑菇都能吃,从没听说有人被毒到过。

    每逢这时候,有经验的老人们就会催促年轻人说:“山上出蘑菇了,快去采菇吧!”于是年轻的小媳妇就着手准备起来:磨砺柴刀、加固竹篮、找寻旧衣头巾草鞋……

      十一、二岁的我就会伙同哥哥弟弟和邻居一帮妇女小孩一起挎着篮子提着柴刀,吆五喝六地上山去采菇。村子很小离山林很近,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山上。

    三三两两的一群人沐浴着雨后的柔和阳光,兴致勃勃地行走在山间小道上,不一会便四散弯腰闪进森林,淹没在深幽的林海之中。空山新雨后,四处景物显得格外清晰。一簇簇的陈旧荆条刺根烂叶发散出一股股腐臭味,混合着的还有松脂香、青草甜、菌菇药,可谓是五味杂陈。

      妇女姑娘们头上扎一条花头巾,低头弯腰在枝桠横生高矮不等的灌木丛里穿梭来往,睁着一双大眼四处睃视,不时用刀尖挑开地面上突兀而起的落叶松针,对于从裂开的蓬松黑土中豁然出现的小菇朵会心生窃喜,轻手轻脚地采下来掸掉粘在上面的草叶泥巴放进篮子;

      有时要是穿着胶鞋去,不小心踩在湿漉漉的竹叶上,会像小孩滑滑梯一样骨碌碌地向下坡滑去几步路,摔得屁股生疼裤子湿润;有时不经意间从赤脚背上爬过一条四脚蜥蜴;或是从树上突然啪嗒一声经过脑门掉下一条浑身浅绿色的的“青竹蛇”,哧溜一下逃走;或是偶尔抬头一眼瞥见悬挂在枝条上,正昂首瞪着绿豆般小眼睛盯着你看,扁平的小嘴里飘动着两条黑信子,垂挂着伸蜷不已的长尾巴,身上有着黑白相间两种花纹的“老鼠蛇”;或是被蛇追赶索命的一只蜕皮硕鼠从身旁蹿过;少妇少女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惊慌失措扔掉柴刀跳起脚来,并哎呀呀地连声尖叫……

      尽管有时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危险,但一点也不影响大家上山采菇的热情,第二天、第三天……照常不误,乐此不疲,直到森林前前后后被好几班人马扫荡得“干干净净”,无菇可采。

      “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人去多了,森林里比往日热闹起来,原本杂乱无章的草丛被踩出许多小路来,原先狭窄的小径草坪也宽绰许多,周围也不显得那么阴森可怕;人们还会边走边故意地虚张声势弄出动静,口里嘘-嘘-嘘地吹哨,把脚步抬得高高的又重重落下来,啪啪啪踏得山响,挥舞着柴刀向四周枝枝桠桠嚯嚯乱砍,摧枯拉朽。那些机灵的小家伙们早就闻风丧胆,迅速地逃之夭夭。

    大自然真是很神奇哦,没过几天 ,下了一两场雨,山上又会陆陆续续接二连三地冒出许多小花伞来。大伙又趋之若鹜,采菇热潮又一次被掀起来,周而复始,前后会持续一两个月,森林才逐渐平静下来。那些没有被人发现漏网的小菇朵会渐渐枯萎腐烂直至销声匿迹,化成养分和土埌融合在一起潜入地底,滋养下一代或养精蓄锐留待来年重新萌发!

    蘑菇真是很奇妙。要是夏季前期雨水少,温度高,有利于菌丝生长,后期降雨量较大,雨后湿度可以满足孢子萌发生长需要,蘑菇就密密匝匝地长得又多又大又厚,反之,就长得少且孬。

    上一辈或上上辈人早就懂得根据菇的不同形状性能按照仿生学给各种蘑菇进行命名。如表面平坦表皮有点粗糙呈橙黄色,很像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那种中间钻个孔穿成一串,像挂项链一样挂在胸前,能边行军边吃的“光饼”的菇叫“光饼菇”;

    菇面纯一色红彤彤的叫“红菇”;菇柄很长且长着绒毛、顶端套着个洁白色鸭蛋似的、含苞待放的花菇朵叫“蛋菇”;

    有的灰色“蛋菇”伞面张得小盘子那么大,上面布满了青蛙卵似的小黑点,煮熟后菇肉绵绵丝丝的富有韧性又有鸡肉香味的叫“鸡肉菇”;

    浅绿色的菇面上布满不规则花纹的叫“猫脸菇”;还有蛋黄色一掐就流出乳白色奶水样的“奶奶菇”……林林总总大约有十几种能叫得出名字。

    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60齿菇”。微突的黑灰色伞面底下长着一圈白色的如百褶裙样的褶,又像嫩嫩白白的糯米牙。这种菇不管是大如碗口还是刚破土而出的手指头那么小,翻转过来反面数一数都是不多不少刚好60个“齿”,每齿从菇柄顶端绳直绳直地向伞叶边缘呈折扇形均匀地铺开,之间距离都一样,伞边缘内卷包住这些齿,伞面厚实,伞柄粗壮。

    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发现一朵这样的菇,千万别急着走开,应该耐心地在四周再仔细找找,保你还会找到许多朵甚至一篮子都说不定。因为这种菇的菌丝好像会蔓延会传染到周围一样,有的会像盖瓦片叠罗汉似的,一朵接一朵地挨挨挤挤重在一块,有的三五朵一簇,有的七八朵一片,要是运气好碰到这种情况,总保让你欣喜若狂地跑来颠去,手忙脚乱,深怕被后来人发现秘密也来分一羹。

    曾听说村里一位四十多岁人称“三婶”的妇女,有一天就因为发现了一窝子的“60齿菇”,多得篮子放不下,扯下头巾又包不拢,思量再三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把衣服脱下来装。路上裸着上身,羞答答地红着脸,缩颈勾头,一手提篮,一手怀揣大包袱遮遮掩掩地护着两个乳房,慌慌张张地一路小跑回家……

    虽然这件事后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是对于以前那种生活困难,物质匮乏,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大家都能理解。

    每次从山上回来,大家就嘻嘻哈哈地聚集在井台旁,以前没有自来水,洗菜煮饭饮用水都要从屋后那口两米深的古井里提上来清洗蘑菇。

    老婆婆们也会来凑热闹,指手画脚地帮忙筛选,分门别类。有着粗涩味道,肉厚脆嫩,适合炒着吃的放一堆;有着滑溜细腻口感煮汤味更美的搁另一边。

    井水洗完菇回到家,母亲要我用热水再冲一遍,说是一则更干净,二则肉质显得更紧致,伞叶不易破损;还手把手地教我不要用菜刀来切菇,应用手指来撕成一小片一小片,这样的横断面不像刀切的那么光滑平整,粗糙有坑洼容易入味,正如手工制作生姜、吃“手撕鸡”也是这样用手来撕。

      我觉得母亲的拿手好菜——菇炒肉丝最好吃。首先往片得薄薄的肉丝里加盐巴、生粉抓匀腌渍一会儿,然后撒一把香葱蒜蓉姜丝呛锅,接着用筷子把一片片肉丝拨进锅去,等到八成熟时倒进蘑菇迅速翻炒,扣上盖子焖上3、5分钟即可掲锅,香气扑鼻,妙不可言。那时大家都缺钱,经常是菇炒空心菜,那确实也是一道不错的农家菜。

    要是往蘑菇汤里添加些户户农家都有的食材,那真是锦上添花、别有风味。诸如糟菜粉干泥鳅芋头茄子丝瓜红糟,再撒点葱花胡椒粉,这道家乡鼎鼎有名的蘑菇糟菜汤就成了。啜一口,哇_噻!满口酸溜溜甜津津辣丝丝的直沁肺腑,大开脾胃,真是应了人们说的“要把舌尖系起来吃”呢……

      每逢这时节,家家户户厨房里都会飘荡着一股股野蘑菇的清香味道。不花一分钱,只需花点力气上趟山,就可以换来几餐美味佳肴,人们何乐而不为?

    有的人采得多一时吃不完就到街上提篮叫卖,有的人则用盐巴煮熟了晒成干盐菇,留着日后淡季没有菜时吃,抓一把用水浸泡,仍然香气四溢,不减当时。

      炎炎夏日, 采蘑菇,洗蘑菇,谈蘑菇,煮蘑菇,吃蘑菇,这是我们家乡人别有一番的一大乐趣。

      在养生方面,人都说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山菇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不但味道鲜美,还富有营养。诸如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提高免疫力……

      家乡人还在玉屏山上砍柴、烧炭、挖草根、抓“骨冻”…… 它是一座蕴藏着丰富资源不可多得的山麓。

      我爱家乡的玉屏山!尤其爱采玉屏山上的野蘑菇,爱吃家乡的蘑菇汤!

                         

      2015.1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屏山上采蘑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wu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