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稣受难记》开始谈起

作者: 不思进取的影评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00:41 被阅读0次

    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副画,我想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画。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和门徒们最后在一起吃饭。耶稣说: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画中呈现的就是门徒听到耶稣的话之后哗然的场景。

    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被犹太教祭司派人抓捕,最后被钉在十字架受难而死。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2004年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耶稣受难记》开始。电影讲述,耶稣被捕之后在耶路撒冷受难的生命中最后12个小时的故事。

    耶稣为什么被捕?

    有必要交代下当时的背景。耶路撒冷本来是犹太人所建立的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11世纪大卫夺取耶路撒冷建国),几百年后被巴比伦王国攻占,又过了几十年波斯居鲁士大帝打败巴比伦王国,解放犹太人,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可惜好景不长,又过了几百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并把它变成了罗马帝国的行省。电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被罗马人统治的,犹太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城。犹太人信仰的宗教是犹太教,信仰上帝。

    公元4年,有一个以色列人出生,这个人叫耶稣,四处传教,最后来到耶路撒冷,凭借才能(口才、专业修养和各种超能力)很快就在耶路撒冷有了信徒,最有名的就是达芬奇画中的十二门徒,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耶稣的言行,彻底触怒了犹太教的祭司们。耶稣说了什么呢?他说我是上帝的儿子,是《圣经》中预言的“救世主”,你们信我就是信上帝,信我就能上天堂。关键耶稣还创立自己的宗教“基督教”。

    这还了得?这不就是说你耶稣就是上帝的代言人吗?你是神的儿子,你也是神?大家要上天堂信你就行了?那还要我们这些祭司干嘛?这是公然挑战犹太教的统治地位。

    犹太教祭司集团就要抓耶稣,但是祭司们是只闻其人,谁也没见过耶稣,就收买了耶稣门徒犹大来指认耶稣。电影开头,在一个夜晚,士兵举着火把在深林里抓捕耶稣。这场戏拍的很好,画面中光影的强弱和诡异的配乐,营造出一种幽森紧张的气氛。这种光影与紧张的感觉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耶稣被捕》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卡拉瓦乔:耶稣被捕

    画面中一个穿着铠甲的士兵一只手抓着耶稣,一个圣徒正在用身体保护着耶稣,矛盾冲突一触即发。后续的故事,根据《新约圣经》中《约翰福音》第十八章《耶稣被捕》的记载:“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他抽出刀来,向大祭司的奴仆马勒古砍去,砍掉他的右耳”。

    耶稣被捕之后,一路被虐,很快被带到祭司们的面前接受诘问。一番曲折之后,耶稣被带到当时耶路撒冷的总督彼拉多面前,在祭司和犹太人的民愤之下,彼拉多不得不判耶稣鞭刑、钉十字架而死。电影中对耶稣所受的痛苦真是不留余力的表达,鞭刑的画面惨不忍睹,绝对是限制级。鞭刑之后,耶稣头戴荆棘的冠冕,扛着自己的刑具十字架前往受刑地。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梅姆林的《耶稣前往受难地》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梅姆林:耶稣前往受难地

    耶稣在前往受难地的过程中也是遭到百般折磨,他的信徒一路哭嚎,圣母玛利亚更是悲痛欲绝。最后几个罗马士兵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场面,不忍观看,真的太残暴了。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史诗般的配乐,极为震撼,不禁要想,为何耶稣要承受如此的痛苦?佛罗伦萨派画家曼泰尼亚的《神圣的救赎》描述的就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面。画面的角度,耶稣出现在画面的正上方,背后的蓝天似乎寓意着他就是神的儿子。

    曼泰尼亚:神圣的救赎

    耶稣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教。这些故事后来都被写进了《约翰福音》,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之后(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确认基督教合法,随后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表现耶稣受难的画作层出不穷。下面这副画是中世纪的代表画作,作者不可考,讲的是圣母哀悼基督。中世纪的画作,扁平不生动,主要是为了宣传圣经故事。用绘画这种方式,是因为当时很多文盲,看不懂圣经,而且也没有印刷术和网络,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圣经,通过简单绘画宣传圣经故事就行。

    中世纪代表画作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宗教绘画差不多都是这种扁平的绘画。直到出现了一个人,他在绘画中融入了一种新的技巧,才大大改观了欧洲绘画的观赏性。那就是透视法的奠基人马萨乔。上面展示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前往受难地》、《神圣的救赎》都是基于这种“透视法”才有三维立体的感觉。卡拉瓦乔的《耶稣被捕》在透视法的基础上,又把明暗对比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就像电影定格的画面一样,才有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说回马萨乔,他在1425年到1427年间创作湿壁画的《圣三位一体》,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马萨乔:圣三位一体

    画面正中间就是耶稣,耶稣后面是上帝。这幅画给人的三维纵深感,影响着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运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他的《雅典学院》就是透视法的集大成之作。都不要多说什么了,直接看画。

    拉斐尔:雅典学院

    从绘画到电影,讲的都是耶稣受难的故事。一个宗教故事,为什么我要讲一个宗教故事,其实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兴起,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反宗教改革的巴克洛建筑的兴起,从基督教分离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欧洲、俄罗斯、美洲洒下罪恶与文明的火种中,让人感觉到了信仰的力量。

    然而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这值得可悲吗?答案是否定的。宗教信仰归根结蒂是一套价值观,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的价值观。只要我们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并且坚持下去。

    身处社会之中,行事都有一定的法则,于个人而言叫价值观,一群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叫“道同谋”,价值观的来源,形而上之的是哲学或者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形而下之的是个人经验和周围人的影响,当然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二者兼而有之。当下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的确是一个不怎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确立了正确的标准那就等于钳制思想,那真是灾难,重要的是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自己认同的并坚持。对于财富的追求没有错,孔子说过如果国家治理有道还有人去追求贫穷那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今年的畅销书《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自由主义是体验最好的一种人文主义。而且数据主义会成为未来的新宗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耶稣受难记》开始谈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bf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