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学校在清明山脚,等候他们放学的空隙,闲来无事,往山坳深处探寻,在群山环抱之地,有一村。名曰:张桥村。一路行来,二旁郁郁葱葱,左边的视线突然开阔起来,再抬头,瞧见一座高大牌坊,上题“秀美张桥”四个烫金大字。
这样的入村方式,着实古朴,古代的大户打开大门,为了不让外人看到宅内,故在大门内侧砌有照壁。这座牌坊,大概也有些照壁的意思。
穿过牌坊,正中是台阶,二边是绯红的桃树,再二边的第二和第三阶梯,阶梯之外是翠绿的竹,二边是对称的制式,倒也中规中矩。
拾阶而下,绕过元宝形状的石头,视线豁然开朗起来,池塘边新栽的桃树还未抽芽,柳树倒是心急,早早的就发出淡绿的芽,拨开柳条几缕,就看到了满塘的残荷。
残与美、一优、一雅,历来都是相存相依的。残荷之美无关颜色,而是最大限度展现生命的风骨和坚韧、她引领来万紫千红的季节,抒发鸟语花香的向往,积蓄沉淀绽放的力量!
绕过池塘,再走过二米长的小桥,就看到村子的全貌了,左手边是依山而建的村庄,中间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右手则是上山的斜坡,河边小道是坦途,沿路前行,远眺并未见起伏之状。如果不看向河里,是不晓得它设计的巧妙的。
它是一条前弯后直的小河,它不是平坦的,而且还有大落差,巧妙的匠人用石头将河流截断,我们刚入村的池塘就是第一节,随着河流往村里纵深,竟将其切割成六个微型的池塘,从高空俯瞰,俨然就是六个巨大的水阶。
梅雨季节,从第一节的石坝上汩汩的溢出水来,流入下一个池子,直至最后汇入最后一节较大的潭里。天气晴和,微风不燥,🦆🦆🦆鹅踱出后菜园,柳树阴下, 一群鸭子,在水中嬉戏,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远处一个妇人,左手箍着木桶,走到石坝的中间停当下来,弯腰把河面的花瓣拨开,露出清澈的河水和摆动的水草。
第一节,第二节的池塘离村子较远,种上荷花,夏季来临,满塘的蛙声也不至吵到附近村民。第三节,第四节近人家的地方,一侧种柳,一侧栽桃,一夜东风,两岸花红柳绿,煞是好看。待到花满枝头,又是一夜东风,花瓣飘满池塘,薄薄的一层,随波逐流,远远望去,像一团绯云。
庄子把他的学生领到户外,原始森林里面教学,这节课讲声音,用耳朵认识自然。
选一块惬意的石头坐下,此时此刻,闭上眼睛。农妇咚 咚 咚 咚节奏的捣衣声,远处奔跑的孩子,嬉戏打闹声,庄子称为人籁。大地呼出来的是风,擦过柳枝,拂过桃花,吹过石面的声音叫做地籁。风声、虫叫、鸟鸣、流水、鸭子翻腾觅食的声音叫做天籁。
如果你再用心一点,你会听到桃花离开枝头的告别之声………
这条河流,本来平奇,经过一番巧妙改动和费了心思的设计,竟然平添了许多的野趣。这大概就是它异其他地方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