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与学习感悟读书
知道未必做到  知道如何做到

知道未必做到  知道如何做到

作者: 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22:52 被阅读101次

    近期,一直在关注个人成长与自我管理的书籍,忘记是哪位大咖推荐了肯·布兰佳与人合著的《知道做到-如何将你的KON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某个周末的下午,顺手拿起,就没有放下,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完,又用了三个早上的时间细读、笔记、做导图,就有了这篇东西。

    【题记】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谓“一书一世界、一卷一乾坤”,不同人的学识不同、阅历不同、读书方法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读书心得也会不同。即使是各种类型的读书会、拆书会、领读会,更多交给你的是学习读书的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正如我们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万万不是“愚公移山”的行为。

    别人嚼过的美食,并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的胃。(文中配图均为自己拍摄,欢迎拍砖。)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是无数有志之士的毕生追求,诚如本书开篇引用陶行知先生 《三代诗》中的名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语点破知行的逻辑关系,没有“行”,哪来“知”?从陶先生的自我改名也看出其践行"知行合一"的决心。

        生活工作当中,每个人都存在众多"知道不想做、知道做不到"的情形:

         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依然时时袅袅炊烟,曰"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知道"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可总是一次次的赖床、一读书就犯困;

         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依然沉溺于抗日神剧、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参加了一场培训、听了一个大咖演讲,现场情绪激昂、共鸣颇多,回来后依然如故,一周、一月后想想,学的什么、听的什么早忘了;……

    每个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身边真正践行的却少之又少。前些时间,在一个行业内部培训班上,问大家最近都在读什么书?无人应答,略显尴尬,最后一名学员弱弱的问:“最近听过樊登读书会读过的一本书,算吗?”

    在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干扰越来越多的今天,更多的人将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朋友圈、八卦信息、无聊追剧当中去。手机屏越来越占据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你会看到即使是在昏暗的夜路上,边走路边看手机而不顾安全的;也会看到在书店、图书馆里,很多人摊开一本书、眼睛却始终在手机上;……

    《知道做到》全书使用了商务教学的寓言文体,以一个虚构的著名作家被“知行鸿沟”所困扰为起点,阐述了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如何消除知行鸿沟、如何学以致用。文笔轻快、认知难度较低、阅读较为轻松,但细思之下,却有众多感触。

    一、缺失的一环-间隔性重复

    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尤其在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的今天,这条鸿沟在不断的变大。

    学习本身越来越呈现两个极端化:一方面是享受学习之易,有趣的信息、潮水的学习内容、便利的学习环境和工具伸手即来;另一方面是忍受学习之难,越来越少的人去系统化、深度化的下功夫学习某一项领域技能。因此,在罗振宇所谓的“认知税”越来越高的今天,深入的研究一门知识、一项技能,并努力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翘楚的人和只知道碎片化学习、随机化认知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就获取信息和知识应用而言,人们宁愿花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也不愿想办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因此,学习工作中最失望的是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就如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过“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借他人之口,提出了简单的运用所学知识的三个方法:一是坚持记笔记;二是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重点和闪光点;三是在一周之内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输出给别人,这与“学习金字塔理论”一脉相承。

    以“输出倒逼输入”是任何知识学习中最快速、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按照“以终为始”的目标导向,展示你学会这些内容后,未来会输出什么。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提出的“极其功利少读书”也是如此。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直接提出了“只有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产生行动的信息不是知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是基于“数据-信息-行动-知识-命运”的演进层次而得出的。

    一个人行为的改变,外部环境、工具方法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依靠内心想法的改变。正如我经常提到的,其实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自我激励”或者叫“自我追求式激励”。

    因此,面对知与行之间缺失的最重要一环:“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作者提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重复、重复已有的知识”。对少而精的领域进行深度提炼,总结底层逻辑,不断输出、触类旁通--重复使人拥有决定性的优势。

    二、如何知道做到

    面对知行之间的巨大鸿沟,作者分析了三个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认知层次上的信息过载:知识来得太容易,并且获取新知识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的多。

    信息过载会一方面让我们对学习变得毫无积极性,因为获取新知识太容易,多数人总是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输入新信息,使我们的大脑被无数的数据、片段而堵塞,越来越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即使是读书本身,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进行泛泛阅读,也不愿彻底读懂一本好书,将其慢慢咀嚼消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者提出,通过间隔性重复并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实践工作中,如在员工培训方面,即使现场的效果再好,绝大多数学员也不会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今后实际工作当中去。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培训之后的跟进上,而不是去设计更多新的项目。

    我在行业内部推广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过程中,对这一点感触非常深。从最早的“绩效信息系统”,到“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运用、绩效分析、反馈提升”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同样一套信息系统,在不同的单位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管理过程、反馈分析、改进提升。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必须“少而精”—“极其功利”(古典语)掌握某件事的一些关键点,透彻的吸收其精华,并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而绝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当前快速变化、快速迭代的社会,在知识数量、获取速度、知识深度的三阶段认知优势构建上,越来越依赖于认知的深度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促进个体成长。一旦我们地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层逻辑,并不断地间隔性重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会极高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得到”APP上众多知识大咖无一不是在某一细分领域深度“做到”认知翘楚的领军人物。而这篇读书笔记本身也是“间隔性重复”的产物。

    (二)态度层次上的消极过滤:用先入为主、封闭的固有思维,过滤掉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抵制削弱学以致用的动力。

    工作学习中,消极思维比积极思维更为流行。大多数人在用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我们本来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不到10%的信息能够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里。

    诚如,孩子们希望通过成就而受到关注,但现实是当孩子们表现良好时,父母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孩子们做错某件事情,父母们就会大发雷霆。

    一方面,对待正确的事无人发现、无人反馈、无人激励;另一方面,对于错误的事情,很多人批评,很多人恐惧。这两个方面的叠加造成自我的怀疑和否定,多数人会在消极思考的乌云下度过一生。

    面对“自我消极”和“外部消极”,如何爬出"消极之匣"?作者提出了两条解决思路:“积极聆听”与“绿灯思维”。

    1、积极聆听就是不带有任何偏见、以兴奋的状态、积极的期待、强烈的欲望和学以致用的开放态度去聆听、学习,并将学到的内容跟自己的经历、已有知识相联系,成为“可能性思考者”,通过不断重复,让肥沃的土壤结出千百倍的果实,甚至会成为“反向偏执狂”(认为别人都在照顾自己的人)。

    从拒绝到吸收的六个过程“直接拒绝——抵制——部分接受——完全接受——部分吸收、内化——完全接受,并开始分享传播”或多或少的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必经之路(可以说,这篇笔记就是这六个过程的实践)。

    2、绿灯思维:面对任何新想法、新项目、新知识,首先是绿灯思维(积极思维),而后是黄灯思维(消极思维);要多一些绿灯思维,少一些黄灯思维。即使是在给出消极反馈之前,也一定要先给出积极的反馈。

    现实情况是:多数人在多数时候遇到多数事情时,消极思维或者消极行为会多于积极行为或者积极行为。如,你感觉自己不擅长什么,就会在这个领域发挥不好。这也是“墨菲定律”的核心内容: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因此,一定要树立积极地绿灯思维,一部《好好先生》的电影就是一个从消极思维转变为积极思维的极为有利的例证。

    (三)行为层次上的缺少跟进:后劲儿不足,难以改变已经深植个人生活中的习惯,不知如何采取行动。

    德鲁克说:没有什么好事,是偶然发生的。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绝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需要他人的指导、支持和责任意识,并最终发展为自己的指导、支持和责任感,而这也是消除知行差距过程的最重要部分。

    要制定完善的跟进计划,个人首先要有动力、有目标,有完善的改进计划,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上级管理者而言,要更加强调"过程性肯定",而非"结果性肯定",不要仅仅盯住别人的错误、缺点,要学会表扬别人的进步。

    学习一项新知识、新技能,越快练习、越快实际应用,就越容易掌握它。

    工作中,往往是:一个人接受完培训,根本没有人关心他刚刚接受完培训的这种情况。回到工作岗位之后,立刻又埋头处理自己离开的那段时间累积起来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尝试应用自己刚学到的东西。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最关键时期恰恰是他刚接受完培训的那段时间。

    对培训而言,我们投入“组织培训”的时间,与培训后根据时间的花费比例应该达到1:10的比例。

    改变行为的过程,作者提出是"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或进行修正"的过程,这恰恰是管理领域中经典的"PDCA"(戴明环)的过程。

    纵观《知道做到》,我把全书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总结为:开放心态的积极学习—少而精的专注重复(激光聚焦)—亲自实践提炼—持续的跟进反馈-不断分享输出。

    因此,在作者提出缩小知行差距上要实现"知识层次、态度层次、行为层次"三个转变的基础上,我增加了“结果层次”的转变,以"以终为始"方法,“以有效输出”为目标,检验学习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是提升认知的最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道未必做到  知道如何做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n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