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圣贤书友会岁月如歌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

作者: 刘俊和和 | 来源:发表于2022-11-29 15:42 被阅读0次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黄帝道:讲得好!火热之气来复,就使人恶寒发热,好像疟疾的症状,有的一天一发,有的间隔数天一发,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岐伯说:这是胜复之气相遇的时候有多有少的缘故。阴气多而阳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长;阳气多而阴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少。这是胜气与复气相互逼迫,盛衰互为节制的道理。疟疾的原理也是同样。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黄帝道:前人的经论中曾说,治寒病用热药,治热病用寒药,医生不能废除这个规矩而变更治疗方法。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而更热的,有些寒病服热药而更寒的,这寒热两种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应该怎么治呢?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阳,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疗之法。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黄帝道:说得好。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只治其偏亢之气,所以有相反的结果。

(原文)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今天学习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相关文章

  • 一言之思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阴虚阳虚 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仍热者,是阴不足,应滋其阴;寒病用热药治之...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黄帝道:讲得好!火热之气来复,就使人恶寒...

  • 中医体质——下寒上热

    体质说明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上热下寒是寒...

  • 论阳阳大要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夲,阴者亡之基。 人者,立于天地间而受阴阳辅佐也。 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

  • 悟医道真(九百六十五)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

  • 悟医道真(九百八十)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无论寒温,以及诸脏所发之疟,脉沉而不见者,皆...

  • 悟医道真(九百三十三)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独是刺热者,法必用寒,阴气乃复。故治诸热病者,...

  • 谢锡亮艾灸治疗常见病取穴原则

    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

  • 论寒热

    寒热往来,是阴阳相胜。 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走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 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

  • 《天地阴阳》文

    天地阴阳: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皆取之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ps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