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记本记录东西,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事情,我会经常做这件事。
给世界留下只言片语,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平凡是大多数人的特质,但是甘于平凡的却很少,每个人都有自己汹涌的内心,最后让它归于平静的,要么是懒惰,要么是天赋。
在江湖夜雨的人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桃李春风,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渴望在终点把酒言欢,说说快意恩仇的生平,却从来不会说起江湖的寂寞,烈阳下的刀伤和碎裂的心。
一个人走一条黑暗的路,开头总会不适应,习惯了倒也还好。
我打着手电有点急切地将李小婉的笔记本打开,首页的名言我早已经看过,便没有管,我首先将笔记本大致翻了翻,发现满满当当地写了小半本。字迹娟秀端正,都说字如其人,再回想李淮安和李裔晨的那两张帅脸,看来这李小婉即使不是风华绝代也当是相貌不凡。
于是我又翻回前面,想顺着时间一篇篇地往下看,开头的第一篇写的日期是七月一十三日,上面并没有注明年份,看来这本日记应该是用于记录特定时间的一件特定事情的笔记本,所以才会不标注年份,但是年份我倒是已经知道了。
我在房间里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候,周立尧和颜色也凑了过来,三个脑袋围在一起,都眼巴巴地盯着这本笔记本。
7月13日
科考队今天正式成立了,成员一共七位,都是考古和地质方面的权威,所有事情的由来都是因为叶雨带回来的一块具有考古价值的残片,其实我对这块残片的看法和他们并不一样,我觉得它并不是什么未被记载的国家,而是一个遗落的文明,如果只是一个未被发现的国家并不能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且叶雨似乎还隐瞒了很多事情,他并未告诉我们,残片是哪里得到的,出处对于这件事来说非常重要,我现在非常急切地想仔细研究研究那块残片。
第一篇并不长,简单地阐述了科考队成立的时间还有李小婉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看来这块几何板是叶思雨的爷爷叶雨带回来的这件事是一个事实了,但是叶雨是从哪里得到的几何板呢?看笔记本上的内容,李小婉好像也非常困惑。难道这块几何板真的像李裔晨讲的故事那般,是叶雨在西藏的一个暗市淘回来的,他们就凭这么一点线索就能找到这个这么隐蔽的入口,我看未必。他们一定还隐藏着很多,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毫无头绪,只好继续往下看。
7月14日
叶雨将残片看管得很紧,我三番两次地去磨,他终于答应给我研究三天。
7月15日
我将残片带回考古科研所,对着镜头细细地将所有纹路都刻画出来,我发现上面的纹路,有很多重复,但又找不到循环,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且,这个残片的材质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这个发现让我非常激动。
7月16日
今天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我们将这块残片进行各种试验式复原,将它的断裂痕迹做各方面的探讨,残片表面没有曲度,证明它原本是一块饼形物,前边没有断痕,说明它是靠近边角的碎片。我们将其余两边的断齿痕迹衍生,认为它可能是一个四边形扁平物。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如果我的几何板只是某一样物件的一个边角,那为何叶思雨对我的几何板这般看重,难道他身上还有其他的残片?如果换另外一种推断,叶思雨下来这里,就是为了找其他的残片,只是这残片有什么用呢?是价值连城还是它真的代表着某种奇特的文明。
7月17日
短短三天,我废寝忘食几乎将所有能翻的史料都翻遍了,并且还亲自去请问了我的老师,然而我对残片是从何处来,仍然一无所获,这上面的奇怪纹路似乎是一种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并没有记载于任何文献当中。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这块残片是出自哪里,所以就不能在残片所在的遗迹里找到同年代的生物化石用来做碳十四检测,从而就不能推断出这块残片的具体年代,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没有具体年代我就如同无头苍蝇一般。
但是我还是坚信这块残片上面的纹路是文字,可能是无法考证的古藏语或者古梵语。也许这种文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一定存在过。明天就要出发去西宁了,希望所有谜团都能在青海湖解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