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657017336e53c14.jpg)
一部春秋史,半部都在讲晋楚争霸,在漫长的春秋争霸赛中,晋楚争霸占据着春秋时期一半以上的历史篇幅,且始终是这场争霸赛的主角。
虽说,齐、秦、宋三国也曾经称霸,但相对于晋楚两国的争霸时间,只能算是昙花一现。
晋楚争霸先后持续了一百多年,此消彼长,时而攻守易形,时而罢兵休战,但始终没有彻底击垮对方。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即位,他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一时间霸业复兴。
悼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晋楚爆发湛阪之战。
晋楚两军战于湛阪,楚军受挫败退,晋军乘胜追击,直打到楚国境内,楚国无力反击。晋胜楚后,又多次同吴国会盟,使楚腹背受敌,再无力与晋扰争。
此役,晋国虽维护了自己霸主的地位,但此时晋国内部的矛盾纷争已逐渐凸现出来。
晋悼公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晋平公即位,晋国实行的是三军六卿制度,范氏、中行氏、知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大卿族轮流执政,他们之间相互倾扎,勾心斗角,君王的地位已被架空,形同虚设。
此时的晋国内部形同分裂,已无力再统一对外用兵。
故两国在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调停下举行了弥兵大会,形成了暂时的共霸局面。
晋楚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它标志着晋楚两国的最终较量。
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争霸战争,可谓战无虚日,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湛阪之战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晋楚两国长年交战,均已疲惫不堪,且形成均势,两霸在心理上急于相安,经过两次弥兵大会,终于形成了近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局面。
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开始,到公元前557年湛阪之战结束,历时75年的晋楚争霸终于告一段落。
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中原诸侯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而华夏大地上,最终迎来了宝贵的50年和平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cb39d6a24db4afd.jpg)
而他俩之所以选择休战,原因也非常的简单,确实是打不动了。
纵观晋楚争霸的始末,无怪乎就是,晋楚两国带着各自的小弟玩的一场“拔河”比赛,而小弟们的处事原则就是晋强归晋,楚强投楚,你们俩玩吧,谁强我跟谁。
大国争霸,最惨的要数那些中原小国,神仙打架殃及池鱼,小国们作为棋子,在夹缝中求生存,简直就是苦不堪言。
就如我们之前聊过的郑国,在晋楚博弈之间如墙头草般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这些年不知道被来回摩擦了多少次,人民怨声载道,悲声泣泣。
所以,历史来到这个节点,就进入了“远交近攻”阶段。
由于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均消耗过大,都需要时间去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于是,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这个短暂而珍贵的和平时期。
虽然大国间的博弈暂时消失了,不再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然,小国的日子仍然是如履薄冰。
晋楚两国虽说暂时休战,但晋国的盟主地位还在,对小国的控制还在。
小弟既然是想得到大哥的庇护,就必须得上缴保护费,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古今中外,概莫能是。
据史载,与晋国结盟的小国,年年要向晋国进贡。
晋文公在位时,小国纳贡的标准不高。但随着晋国国力下降,国内各大卿族轮番上阵,对小国的压榨就更加残酷。小国每次进贡,要用上百辆车,上千人护送,以致不堪忍受。
本文记述的故事,就发生在公元前549年,是晋楚争霸告一段落的八年后。
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平公,执政卿仍然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范宣子。
晋平公时期,晋国仍旧施行卿大夫轮流执政制度,晋国卿大夫们中饱私囊,为壮大自家的实力,无论谁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增加贡品数量,这样一来二去,如此往复,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作为盟主的晋国,不断地向小国征收贡品,诸侯们不堪重负,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于是,郑国的子产寄书给晋国的执政卿范宣子。
在信中,子产巧妙将敛财失德的危害与范宣子的利益相联系,进而发表了德行是国家根基的言论,最终说服范宣子减轻了贡品。
这里提到了子产,子产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被同时代的孔子称为“古之遗爱”,那么,子产到底有何德何能,能让孔子如此推崇?
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711ae89f48f07063.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