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女的条件

作者: 上官文商 | 来源:发表于2016-03-03 21:16 被阅读1035次

最近看到一个网友的提问,是关于女孩子的,很有意思:

这位网友跟老外聊天,老外抱怨说他的中国女友让人很是困扰,他觉得外国女生大部分不会经常追着对方说“你爱不爱我”,而中国女生对另一半的依赖性比较强烈,行为举止也会比较“作”(这里念一声,拼音:zuō)。为什么有的女孩子会“作”呢?

有趣的是,提问者本身也是女生。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作“。

一、什么是“作”?

1.“作”的表现

根据网友和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对“作”做一个大致的概括。“作”一般表现为:

强烈的依赖感、缠人黏人磨人、对另一半的动态异常敏感、过分猜忌、脑补能力爆表、情绪起伏不定、令人难以捉摸、……

如果愿意的话,我相信你还可以在后边列出更多的内容。不过,上边这些词汇,我想,已经足够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关于“作”的基本轮廓了。

2.“作女”

“作”的行为,在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身上都有,只不过,一些女生的行为完美地匹配了上述条件,并且表现得更加明显、更为夸张,给其他人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困扰,于是有人发明了“作女”这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一类女性群体。

在作女的对象眼里,“作”实在是毫无道理;在旁观者看来,往往也觉得作女简直不可理喻。

——无理取闹,可以说是“作”的精髓。然而,这个“无理”,却是具有相当的片面性、甚至欺骗性的。这种无理行为的背后,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合乎逻辑的道理,可谓“无理的道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作”的神秘面纱,剖析这种看似及其不合理的行为,找寻它背后隐藏的真相,探明什么叫做“无理的道理”。

二、为什么“作”?

1.“作”的本质

开门见山地说,“作”,是一种类似婴儿的行为,是人类诞生之际最原始的沟通方式。

新生儿没有任何自我保护和生存的能力,必须获得外界的庇护才能够活下去。出于本能,婴孩必须经常唤起监护人的注意,确认自己是有人在意、有人看护、有人照料的;一个佐证就是,通过轻轻触碰、抚摸小宝贝的肌肤,和他们低声耳语、说话、唱歌,可以起到使他们平静、促使他们安心睡觉的作用,也就是俗话说的“哄孩子”。

婴儿饿了、渴了、累了、不舒服了,甚至一段时间没有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就会乱动、啼哭,向监护人发出“警报”,直到有人来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就是婴儿式的沟通方式。

2.“作”的根源

看完上一段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作”的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自主性,还没有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难以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生存环境中独善其身。所以,他/她不得不寻求庇护,而且一旦找到了合适的目标,就会格外依赖、依恋、甚至是依附于“主人”,像婴孩那样,时不时地唤起“主人”的注意,来获得短暂的安宁感。

3.“作”的成因

a-社会因素

分两方面说。

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更加倾向于权力主导(尤其是父权),强调地位等级、尊卑秩序,后辈面对长辈、下级面对上级、卑者面对尊者,经常是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在经济上需要依附、在精神上需要依赖、在行为上受到制约的话,会比较容易产生“彼得·潘综合征”,表现出“成年人的幼稚”,比如说格外地怀念童年、对婚姻表示恐惧、对要小孩表示抗拒、过分地装嫩卖萌耍宝、遇事不能决断,等等。

另一方面,女性在这种氛围下,除了父权这一层地位上的制约之外,往往还受到男权这一层性别上的影响。在成长、教育、工作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女性受到歧视,难以独立,不得不依附于男性,通过放弃一部分自主权来换取资源的话,也会比较容易表现出上文所说的“成年人的幼稚”。

b-家庭因素

同样分两方面说。

一方面是基于现实考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说法虽然极具争议性,也经常遭到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投靠强力男性、以婚姻的方式改变自身命运,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而且,不少父母,为了女儿将来有个好归宿,的的确确会在教育时有意无意地融入这种心态。据笔者所知,有的母亲会毫不避讳、大大方方地向女儿传授“御夫之术”,比如怎么穿衣打扮、走路说话,如何赢得男人(特别是多金男)的喜欢,怎样拴住男人的心。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种做法,不过如果一个女孩子从小接受了这样的熏陶,那么她长大成人后,做出一些看起来很“作”的举动,相信也不足为奇吧。

另一方面则要隐晦得多,连当事人都不容易察觉。我们国家虽然GDP总量已经攀升至世界第二,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还远远谈不上富贵,贫穷、饥饿,依然存在于许多民众深深的脑海里。不少家庭,父辈年轻时过得艰辛、吃了苦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不愿意在子女身上重蹈覆辙,为了减轻过去痛苦的记忆所带来的伤痛,有的父母会在下一代身上倾注大量的金钱、精力、心血,用子女的衣食无忧,圆自己心中的幸福童年梦。

——这属于心理上的过度补偿。父母们早年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于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找补回来。一些父母最终走出来了,而另一些没有。于是他们不肯撒手,潜意识里始终把子女当成小孩子,持续不断地提供物质、金钱、关爱、庇护,不肯给子女“断奶”。子女越是像小孩子,他们就越是开心和满足,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子女“作”的行为。久而久之,子女就被训练成了“长不大的孩子”。

具体到女孩子身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公主病”。

c-心理因素

相对于上边两项因素,这一条则要广泛地多,几乎在任何场所都能看到。笔者曾经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教育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熟悉教育心理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比方说,一个班有50个学生,老师随机挑选10个,经常鼓励、表扬、嘉奖,那么这10个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格外努力、上进,也有更高的可能会取得好成绩。——所以你不难发现,家长给老师送礼的时候,通常都会请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例如上课时多点名自家孩子发言,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反过来,如果老师经常对学生给予明示、或暗示,认为其能力一般、资质平平、不堪重任,久而久之,学生往往就会自暴自弃、丧失斗志、不再努力奋发。

有的孩子,由于发育较晚、或者具有某种生理缺陷,父母在努力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没有希望,于是放弃期待,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再激励孩子努力、挑战自我,孩子丧失了向上突破的动力,也就甘于维持在较低的心智水平。那么,当他/她成年后,虽然年龄增大,但身心并没有发育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在他/她的举止里,保留着幼年时期“作”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的现象,在学校、公司、社团等一切存在权威角色的场合都可以见到。当权威角色对某个人放弃期待、降低期望值、放任的时候,个人很难不受到影响;如果他/她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这种“低期待”的话,“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魔咒就会降临,他/她的身上就会表现出与“低期待”相称的行为。

相关文章

  • 作女的条件

    最近看到一个网友的提问,是关于女孩子的,很有意思: 这位网友跟老外聊天,老外抱怨说他的中国女友让人很是困扰,他觉得...

  • 作女

    《作女》是张抗抗的关于新时代中一群“新”女性的生活的描写,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卓尔的“作”趋向于一...

  • 作女

    华妃娘娘有一句经典话的话:贱人就是娇情。作女是我高中时的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讨厌的人。她不贱,在我眼里就是娇情。 ...

  • #作女#

    似乎作家啊,自媒体人啊,这些时代文化的“弄潮儿”们,喜欢“平等”“自由”“xx生活态度”这些为创作内容。 这本书就...

  • 作女

    每一次失败的人生都是作的开始。现在的我,陷入无线的绝望中。明知没有什么去纠结,却仍作的要死。本是好的关系,却在不停...

  • 作女

    俗話說花是澆死的魚是餵死的人是氣死的愛是戀死的而那誰呀是作死的愛不是不愛也不是愛與不愛都不是都不行唯有成為她的只是...

  • 作女

    作女是啥呢? 如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吧。 有一次,贾宝玉给林黛玉送宫花,大家都挑完了。林黛玉就发脾气了,说...

  • 作女

    年少的时候,读张爱玲的《金锁记》,那时候认为这一篇小说才是张爱玲最经典的一部小说,书中主人公七巧就是典型的作女。 ...

  • 作女

    人物表:春凤春凤丈夫三宝村妇桂芬娘舅舅母 时间:改革开放初期 地点:春风的家 背景:秋收刚过,清晨,村委会的院子里...

  • “作”女

    我朋友又跟她老公吵架了,这不给她老公打电话劝劝,但是她老公觉得好冤枉,难得听到他诉苦: 这种女人!过两三天就跟你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女的条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ho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