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后丹霞
我师姐是张掖的“扛把子“,在六月初,我便和师姐约好要去寻她,师姐要带我游览张掖。
我当然要去看看丹霞地貌,见识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早上坐上火车,窗外景色缓缓向后退去,旅程启程。
最初的沿途景色,透出西北那种旷野的气息。而后渐绿,多了几分青色入眸,让我这稀罕绿植和水泽的人,也多了一份舒心。
隧道漫长而幽深,火车穿过一条条的隧道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群山和无边际的荒野。又适逢阴雨,雨水冲刷土地,裹挟着黄色泥土的溪流,最终聚集成河,肆意流淌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
远处几座坟茔,已经融入荒野草原中,是大自然在彰显人类的渺小;几栋荒废坍塌的旧房屋舍,是当地人世代居住于此的印迹。
车外雨势渐盛,入耳是邻座旅人们嘈杂的人声,在谈天论地,聊家长里短,说的是人生一段段的故事。窗外是雨滴打在窗玻璃上的嘀嗒声,洗去了火车车窗的灰尘污渍,又增添了一道道新出的雨痕。而我的心境竟越发沉寂,只想缓缓睡去,融在这世俗和自然的交际。
抵达武威,远处青山隐隐约约地浮现,水墨画似的镶嵌在天幕之下。山顶生云丝,云雾缭绕增添出一些神秘。近处几乎无有绿植,星星点点几处野草,在碎石和沙粒中顽强地生长着;偶然可见的断壁残垣,更让人心生感慨,感叹岁月的力量。
我惊喜地发现,这荒原上竟然有骆驼和野驴。我起初以为是饲养的牲畜,细细看才明了,竟然是当地野生的——顽强地生活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的野生动物——它们体型略显瘦削,毛色也并不鲜亮顺滑,但它们都没有人类赋予的枷锁和鞍具。
它们给这无尽的原野增加了一抹生气;野驴和骆驼三五成群,或横卧,或慢悠悠地啃食青草;因为荒原并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只能任由雨滴打在它们身上,湿润了它们的皮毛。雨不为一人而落,平等地滋养天地万物。
下午一点半抵达张掖,雨尚未停。吃过张掖特色美食之一的牛肉小饭,坐上师姐的车,奔赴七彩丹霞地质公园。
“雨后的七彩丹霞是最好看的”,"赶上你算是掏着了!”
这是师姐对我好运的打趣,也是对雨后丹霞美丽程度的评价。事实上,它确实足够惊艳,仿佛是魔法的世界。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地貌,是经过了亿万年才形成的令人惊叹不已的奇特地貌。
雨过天晴,一场雨洗过了一座座拥有万年历史的山脉,然后给丹霞众山上了颜色。它是赤色的,是金黄色的,它也拥有绿色的,紫色的颜色;它是各种颜色齐聚于这一众山脉。
我无法用语言完美描述这美丽的山峰。它是神明点染的色彩,是给这片土地点缀雕琢的奇迹。色彩的波浪形成了这一座座山峰,是彩色的流苏,仿佛随着岁月飘荡了几万万年。
眺望着远处的赤壁上,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惊叹这雨后丹霞,这印在大地上的彩虹。它那金黄色的光芒,穿过了时空终于印入了我的眼眸,刻在我的脑海。
更远处的青山上,几朵游荡的白云,仿佛随手擦在蓝天上;蔚蓝的天空,金光闪闪的赤壁,近处五彩斑斓的流苏,组成一组难以复刻的美丽的画卷。
我迫不及待地拍下一张张照片,可惜没准备单反或者相机,希望将此刻的美景分享及更长久地留存。也在那一刻,切身明白,生活应当放下部分执念的枷锁,应该行走万里路,读写万卷书。
(二)美食之乡
张掖是美食的海洋。但时间有限,我只体验了几种张掖的美食。
我最先品尝的是牛肉小饭。
师姐说她之前在得新冠生病的时候,进不得食,早上便只想吃一口牛肉小饭。牛肉小饭对于张掖人的重要性,大抵相当于牛肉面对于兰州人的意义,它是张掖人在清晨吃的第一口美食。
最上面漂着的是一把香葱叶或香菜碎,喜欢吃辣的人会再擓上一勺通红的辣椒油;撒几片新切好的酱牛肉,浸在热乎乎的汤汁里;一粒粒黄豆大的面粉团子,口感类似我熟悉的疙瘩汤。
牛肉小饭最美味的是它的汤,咸香的口感加上牛肉片的滋味,对于大早上的张掖人和旅人来说,提供了饱腹感的幸福,更带来了一天鲜活的动力。
在丹霞的小吃摊上,我吃过了张掖的油饼。对比山东的油饼,张掖的油饼更加“壮硕”,但都是酥脆的外壳配上豆沙或花生碎的馅子,油腻中带有甜甜的口感;油饼很烫,要小口小口地吃,它缓解了旅人一天的疲惫。
早上还有臊面,也是张掖的传统早餐,被师姐强烈推荐。浓稠的汤汁包裹着用菠菜汁和面做的形似韭菜的面条,汤面撒一把炒豆腐片和素肉丁。臊面要讲究“薄、亮、精”,它的汤应该是鸡汤或者猪牛的排骨汤,味道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不夸张地说,是臊面和牛肉小饭喂饱了早上的张掖人。
那要问张掖人中午吃什么,就要数正宗的孙记炒炮了。而在县府街一旁的那家,就是最正宗的孙记炒炮。
正值中午,“座无虚席”,“人满为患”,正是对这家店最贴切的形容。
孙记炒炮的炒炮,其实就是将面搓揪成牙签长短,筷子粗细的圆柱状的面条,煮熟后捞出,因形似炮杖,故而得名炒炮。
我要来一份单人套餐,有一份素炒炮,一份排骨,一份卤肉和一碟糖蒜。
取一块现做的排骨,轻咬一口,嚼碎其中的脆骨,蒜块和骨肉用舌尖搅拌,体验到蒜块的辛辣和排骨骨肉带来的幸福感。
素炒炮里的豆腐丁细腻软糯,青菜涩而烂糊。汤汁浓稠,可以尝到青菜独有的香气,以及浓郁小麦粉的滋味。面条滑腻,有点像饺子皮的口感。
吃一大口卤肉,就着新剥好的蒜瓣,再吃一口炒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混合口感在口腔爆炸。
再说羊筏子。
初听此名,大概会误以为是什么羊皮筏子,当作是渡河的船具吧。实际上,这是羊肉筏子,是一种独特的美食。
它是将羊肉及羊的心肝腰子,剁成肉馅,拌上各类佐料,灌进羊肠后煮熟而成,其品相类似北方的灌肠。
倒上正当年的菜籽油,再拌着辣椒炒制,新鲜出锅的一碟小菜,让人垂涎欲滴;夹一块羊筏子入口,果真是肥而不腻,鲜嫩美味。
开锅羊肉是一道大菜,是一道硬菜。做法简单,因为好吃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有最新鲜的羊肉。
我就瞧着厨师扛着半头羊进了后厨,连着骨,熟练地切下三四斤羊腿肉,丢进去葱段、生姜片、红辣椒、胡萝卜等配料,然后加上一袋特制的调味包,最后开大火当面煮。
热气带着羊肉和配料的香味,刺激着食客的嗅觉,但要耐住心思,绝对不可以提前打开锅盖,降低了温度。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我先吃了一小碗正宗的浆水面果腹。这面汤不似我以前尝过的那样酸,反而有一股清爽,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吃完浆水面,羊肉也到了时间,服务员开锅加盐,开锅羊肉就做好了。
筋道!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大西北的羊肉没有北方羊肉常有的膻味。师姐叫我趁热吃,于是我蘸着油碟,狼吞虎咽地大口吃着羊肉。啊,真是大快朵颐。
吃饱羊肉,就应该再饱饮羊汤。撒上一把香菜和葱碎,或者单喝清汤,都是顶级的享受。新鲜羊肉的鲜嫩,配上浓厚滋味的羊汤,这就是大西北人最极致的享受和浪漫。
在川苑麻辣烫的丹马店,尝到了师姐推荐的张掖麻辣烫。
将其与寻常的麻辣烫做对比,会发现张掖的麻辣烫另有一番特色。师姐考虑到我不吃辣,要的是甜辣口的麻辣烫。
麻辣烫是我们自行挑选的各类食材,食材本身并无奇特,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甜辣酱——甜而不辣。
拾起一筷子的青菜,最能体会这甜辣酱的味道。蔬菜将属于甜辣酱的滋味,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初入口是微辣的口感,辣椒刺激舌尖的神经,带给人兴奋和莫名的快感;而后是酱香的口味在味蕾迸发,特制的酱香,萦绕在唇齿之间,绵延不绝。
山丹炒拔拉也是一绝。
本是张掖山丹地区的一道美食,如今更是张掖美食街的特色。制作方法并不难,在火炉上支起一个大炒盘,在油热后把切好的羊心、羊肺、羊肚、羊肠以及羊肉,拌上葱姜蒜等调料翻炒,熟透即可。
相传,炒拔拉的做法来源于冠军侯霍去病。当年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士兵用盾牌当锅,将牛羊等物资食材,炒熟制作而成。
坐在露天的桌椅,面前是热辣的炒拔拉,倒上一碗家酿的酸甜可口的米酒,再吃一筷子炒拔拉的羊肚羊心,大概这是最能体会张掖人美食文化的方式了。
此外,还有搓鱼,山丹的牦牛酸奶,还有香饭,灰豆汤等数不清的特色。受时间限制,只能留待以后再寻机会品尝了。
世间美食不可辜负,各地的美食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张掖坐落在河西走廊这块风水宝地上,其物产相对周边城市更加丰富,更有味道纯美的牛羊肉,由此才创造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佛缘之旅
张掖的人民是乐观向上的。
我和师姐在傍晚同游甘泉公园,我见识到了张掖人活泼的一面。公园里到处是载歌载舞的人们,公园在欢快的歌声中活起来了,公园成了一处欢乐的海洋。
约莫正是六七点钟的时候,在张掖还远没有入夜的迹象。远处的云彩,翻转成飞鸟的形象,展翅欲飞,又不忍惊起气浪。天气晴朗,晚风痴痴地吹拂着异乡的旅人,慰藉着游客略显疲惫的心灵。
池塘里是成百上千条大小不一的锦鲤,花几块钱购一袋鱼饲料饲喂群鱼。看着鱼儿争抢着水面的鱼食,我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我能这样看一整天!”这是我和师姐共同的心声。
我幻想如果我是一尾池塘的锦鲤当如何呢?
无忧于饮食,无惧于天敌,每日所需不过是张嘴抢食桥上人投喂的饲料罢了。代价为何?终身栖身于尺寸之地,池塘之鱼终不得化龙契机耳。
然而自在不自在,又有谁知?
何其幸哉?何其不幸耶?
我非鱼,固然是不知池塘锦鲤的心思的。也暂时无法明了,到底是桥上人更自在,还是池中鳞更自在。
张掖是一座小城,却拥有极其浓郁的佛教历史底蕴。
在这明珠般的张掖,浓厚的佛教文化渗透在方方面面。譬如大佛寺,马蹄寺等景点,都透露着佛教在西北的影响力。
甘州区的大佛寺,原名是迦叶如来寺;因为最闻名于世人的是它保存着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又名卧佛寺。
初见卧佛,直叫人赞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硕大的佛身,仿佛在向世人诉说千百年的睡梦和沉沦。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大佛寺正殿前门的两副对联,在默默地警醒着世人。或许是僧侣想告诉世人要活在当下;又可能是宣扬佛教之宏大,觉悟睡梦与现实转换的奇异。
睡佛像长睡不醒,永问者百世不明。世人莫要一味将希望寄托在虚幻的佛像之上,应当寄身无边佛法,在佛学中寻求答案。
我非佛学家,找不到永问者要找的答案。但我非永问者,我有自己的追逐和期待。
卧佛之四周是二十四诸天的壁画。历经岁月洗礼,壁画并不清晰,在正殿内昏暗的灯光衬托之下,诸天神佛却更显庄严和肃穆;我仿佛看到古早时候的画师,挑灯夜战地绘画着二十四诸天,满眼是虔诚,直到点睛一笔,画成而佛性生。
大佛寺内还有一个小博物馆和一个经籍陈列厅,分别陈列的是一些佛教文物和佛家典籍。欣赏着跨越历史而留存至今的这些文物典藏,我内心即欣喜好奇,又觉得可悲。欣喜好奇于有幸能目睹这些民族的宝藏,可悲于前人对这些珍宝的保护无措,断臂的佛像,遗失的经典,都是阐述着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的历史。
又或者说,天地或本不全,这些佛像经典的残缺也是理应如此。岁月公平地对待所有人和事物,毁亡湮灭亦或者留存,都有它的缘法。
思亲情,思友情,思爱情,生命是留下一段段因果和缘分。作为一个旅客,短暂游历于此,因为人生皆是旅行。期待相遇是因为相信还有缘分,我心中偏爱道家,但又在冥冥中相信佛家的因果。
前头说到马蹄寺景点,这是又一个地处张掖,距离市区约六十公里的风景名胜。
驱车前往马蹄寺,我享受了师姐带来的极大便利,更可以在沿途仔细欣赏远处祁连山的雪景。我沿途拍过几张照片,不觉十分满意,于是我心中笃定,后面肯定还有更好的拍摄地点的。
阳光穿过路旁笔直的白杨树,投射到锃亮的柏油路上;树影与光影交叉应和,像钢琴的琴键,轿车行驶其上,在心中奏响旅行者的交响曲。
远望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脉,高耸入云的雪山,白雪皑皑;天,与云,与山,与茫茫荒野,凑出绝美的风景画。随着车辆的继续行驶,画卷也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种自在和畅快。
我和师姐说:“感觉灵魂都轻快起来了,仿佛灵魂也睡着了。”但师姐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风景确实美丽但她不能睡着了,因为她还在开车。
雪山越来越清晰,距离也越来越近,终于在经历接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抵达了目的地,到达了马蹄寺自然风景区。
山上的太阳很毒辣,因为是在高原,紫外线格外强烈,我买下一顶牛仔帽遮阳,稍显臃肿的我搭配着牛仔的帽子,倒是有种不伦不类的喜感。
马蹄寺得名来源于传说有天马在此饮水而留下蹄印。我看过了那个所谓的天马蹄印,它被玻璃罩严密保护着,为半月形状,形似马蹄。形成的原因,谁会真的在乎是否是天马遗留呢,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罢了。
三十三重天石窟是马蹄寺的精华所在,始建于北凉时期,其中供奉着众多佛像。历时几百年,不知是多少代人的辛苦成果,硬生生在红沙岩壁之上,雕凿出七层二十一洞佛窟,回廊曲折成“之”字型的内部甬道。凡过甬道者,无不感慨,
通道陡峭狭窄,忽明忽暗,若干地方只可以单人通过,更有部分阶梯需要手脚并用。信徒和旅人欲祭拜三十三重天的佛母,便要在甬道之中辗转挪移,经历明暗交替的过程,要像原始的动物一般,爬行而上。
最后一层最为陡峭,手脚并用而爬行上下。又恰好有三十三步的台阶,不知是我数错阶数,还是古代工匠的故意为之,凑三十三之数。
最上是第七层,就是三十三重天绿度母菩萨的道场。
佛母塑像前的木桌,摆放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供奉上的佛灯。佛窟里有一年轻僧人,负责侍弄佛灯。
昏暗的佛窟,唯一光明来自于信徒点燃的佛灯,而佛灯是十元一盏。
第六层需要越过第七层才可以到达,供奉送子度母菩萨。我到达的这层的时候,正有年轻女子虔诚地求子。
无论是哪一层哪一洞的佛像菩萨像,手中都被来客放上钱币和贡品。我以为这是背离了佛法的。世人皆以钱币侍佛,可真佛慈悲,又怎么会看重愚民的钱财。假佛爱钱,可供奉再多,世人又能得到什么呢。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说的大抵是这个含义吧,不要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飘渺虚幻之中。
更令我悲哀的是,无论哪一洞的墙壁,都看不到该有的壁画,看到的是无数游客留下的刻字,“某某某到此一游”,诸如此类。家有珍宝而不自知,对一个民族而言这是悲哀的。
原路返回,当我再次通过幽暗狭窄的甬道,和将上去顶层的游客身形交错。将要向上的游客,是畏缩中带有期待的情绪;而向下走的人,可能是因为见识过了更高层的景象,于是傲然中藏着一丝释怀。
出了洞口去站佛寺观看。站佛寺又叫藏佛寺,传言最初的站佛佛像中藏着白度母佛像。空旷的佛洞中央,矗立着一座金黄的佛像,其后是一副佛像的唐卡,我没注意有无神佛名称的介绍,只觉得气氛更有庄严肃穆。两侧的佛像,大半都被损坏,甚至完全破坏掉了,令人遗憾。
看不到先人的艺术成果,只能感悟岁月留存的无情和公平。佛法再高深,也抵不过时间和后人的侵蚀和破坏。
在山底下是千佛洞,同样是在山峰岩壁上,开凿出的若干佛洞来供奉着几尊佛像和菩萨。而令我更感兴趣的是庭院里写生的学生,以及后院草地几位作画的大师。
学生固然年轻,但也有画工优良之人,看着笔锋下栩栩如生的人像,或逼真雄伟的建筑素描。这让我和师姐不禁感慨,一个人应该多学一项技艺在身,能在不同领域大展身手,一定会很有意思。
后院的几位大师,一人画油画,可以看出正在临摹千佛洞,且已经大致完成。棕黄色是其主体色彩,画师正在细细打磨细节刻画。另一个在用综合材料绘画,是我完全不懂的,我好奇最终的作品会如何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这一个时空,古代的艺术家和现代的艺术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沟通。他们以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告诉世人,艺术是没有时空和距离的,艺术是人类一种不变的情感表达方式,且将代代传承不绝。
我也为拍摄雪山的景色而登上最好的观景台。
时不时有旅人下山,我与之错身而过,继续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实在是身体缺乏运动,几百级台阶就让我气喘吁吁。
待精疲力竭的我,终于爬上以为的最高处后才发现,山顶还有更远的,延伸绵延至山林深处的台阶,在等我前行,前方已经空无一人。
汗水早就浸透了我的牛仔帽,而我休息的同时,也拍几张极好的雪山图。我心想,可能这就是最好的拍摄地点了吧。心中难免打起来退堂鼓,要不就此下山算了。
在犹豫一会儿之后,我还是决定继续走,虽然没有行人,但既然有路有台阶,总能走到尽头的。
其实后面的路相对平整,也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偏僻,最重要的是确实有更好的拍摄地。可以更好地拍摄祁连山的雪山景色。
所以我为自己的坚持开心。左右空无一人,天晴云白,于是在那一刻,这一片天空都独属于我一个人。
归途有风,祁连雪山。
长廊外有几匹马儿在悠然地啃食青草,恰在此时此刻,风吹落了我的牛仔帽,恰似我的心情和思绪,正随着这风飞向远方的雪山。
我心不明,若拜佛、求佛、问佛,不如问我。目之所望,心之所向,不过风之所至,云之所至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