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菜入五味,大文豪苏东坡常常会因为吃到了某一种美味,而诗性大发……
现在的吃货喜欢在吃饭前发朋友圈,那时苏东坡则喜欢把自己吃过的美食写进诗里。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出了名的诗人、美食家,一些食品经过他的点拨后,往往都成为了“网红”食品。
当时,以他名字冠名的食品就有很多,譬如东坡鱼、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等,都受到民众的热捧。
这与苏东坡的为人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名人他一向口碑极好,几乎一生零差评。只是这一次出现了意外,给人揪住了小辫,点了差评。
给他差评的不是别人,竟是另一位大名鼎鼎诗人范仲淹,同室操戈,原因是什么呢?
公元1035年,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在江西饶州任知府。一次好友梅尧臣来看望他,范仲淹很高兴,不仅陪梅尧臣同游庐山,更是每日设酒宴款待好友。
有一次酒宴进行到一半时,有人对范仲淹说:“听说每年腊尽春初,这时候河豚刚上市。肉质最美,可惜范公不舍请我等品尝。”
范仲淹笑着说:“并非本官吝啬,河豚虽味美,只是怕日后无法向各位夫人交代。”
“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中毒,顷刻间头肿如斗,浑身抽搐,倒地气绝。”
“是啊,是啊,我也听说过,世间美味至多,何必非要吃河豚。”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正酣时。突然有人话风一转,将矛头指向了苏东坡。
“这就是你们无知了,吃了河豚,其他的江鲜,你就都不想吃了,苏东坡就说过,为吃河豚而死,死也值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诱惑力也太大了吧!”
“诸位切莫轻信苏东坡的狂言,他的那首诗,不知误导了多少人,有很多人就是看了他的诗,吃河豚而死。”
大家见主人突然间出此怒言,河豚的话题自然也无人再提了。那么究竟是苏东坡的哪首诗,让范仲淹给出这等差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描写桃花、竹子、春江、水中鸭这些景物,带读者进入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境。桃花开了,竹子绿了,但人们并不知春江水已暖,是水中的鸭子先知道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展开丰富的联想:江岸上的蒌蒿、芦苇纷纷发出了新芽,此时此刻不正是河豚沿江而上的时候吗?诗人这一联想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见景生情的诗境中,想到河豚味美,而口角生津,馋涎欲滴。
我想范仲淹也正是因为“河豚欲上时”被迁怒。河豚虽味美,但此鱼的皮肤内脏都有剧毒,以宋朝当时的医术是绝对无法医治的。苏东坡只说了其利,却没告知其弊,误导了很多人。的确,这样的名人效应不要也罢。
倘若苏东坡当时能想到这些,在诗末加上“此鱼有毒非善物,剥皮剔肚慎食之。”之类的提示,也许范仲淹就无话可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