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维心说
《传习录》117:做好事不一定是好事

《传习录》117:做好事不一定是好事

作者: 觉晨_维心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9-11 12:39 被阅读0次
    《传习录》117:做好事不一定是好事

    2017-09-10, 上海

      维  心  说 

    最近心情真是差到了极点,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写写《传习录》。为什么心情差?主要还是因为工作。工作不顺不开心的理由可以找出好多条,尽管都知道工作就是做事,不应该因此而动气和让心受此波动,但知易行难,自己还是做不到知行合一,或者说自己知道但还不是真知。

    在本段《传习录》中,有句话说的就是我这种情况——“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即心中有了愤恨或喜好后,心体也就失去了中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很正常,既然正常,难道也是失却心中本体吗?

    觉晨认为,喜怒哀乐是心之所发,只要喜怒哀乐是“诚意”之功,或者说,只要喜怒哀乐是从“正心”而发出,这就没有失去心之本体。如果喜怒哀乐着有私意,那么就非“诚意”之功,发出喜怒哀乐的心也非“正心”,这就是失去了本心。

    如何判断喜怒哀乐是不是“诚意”?用心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是不是符合“良知”,符合就是“诚意”,不符合就是私意。不过因为良知天生是知善知恶的,所以我认为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当我们喜怒哀乐时,如果我们的内在意识里认为这个时候不应该喜怒哀乐,这时的喜怒哀乐就是私意;如果内在意识里认为这个时候喜怒哀乐是对的,那么就是“诚意”。不过应该注意这个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的意识是来自于内心最深处的内在良知,不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时的外在意识。

    以觉晨自己为例,工作中碰到很多不开心的事,现在心中确实很不开心,但其实我心中是知道自己不应该因为外部的人和事去生气,那么这个时候的不开心其实就是私意。

    另外,在事后意识到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气愤到了极点而无法理智的思考,但事后时会为自己当时的愤怒而后悔,那么这也是一种知善知恶,事后的反省也是应该肯定的,可以避免下次犯下重复的错误。

    所以,因为工作忙、事情多、压力大、开展不顺这些事情而导致的心情低落、动气郁结是不应该的,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情,让自己不动气以外,自己也应该主动去想想如何改变工作中的人和事。这应该才是正确的“诚意”之功。

    好的,解决了自己心情的问题,那我们还是看看今天的《传习录》说了些什么吧,其实和上面说的非常相关。

    学生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又有‘正心’之功,如果人有了怨恨、愤怒、喜爱、快乐的情绪就是失去了本心,这是为什么?”

    阳明先生的解释大概意思是:“为学工夫有深浅之分。我们要为善去恶,当然要切实用意去喜好善、讨厌恶。但我们心之本体本来是无一物的,如果刻意去做好事、讨厌恶事,那也是多了一层意思,而不是内心的廓然大公了。”

    怎么样才是心之本体?用《尚书》的话说,那就是“无有作好、作恶”,即不刻意去做好事或做坏事。这里是说,即使是刻意去做好事也是不提倡的。比如那些看到老太太就去扶着过马路的人,而不管老太太要不要过马路;再比如那些只在学雷锋日去做好事,而平时都不会去做的人。

    不能否认这些人也是“好善”的,甚至做好事的过程中也是诚心的,但因为刻意为善,也是“有所忿懥好乐”,因此心不正。

    所以我们既要说“诚意”,也要说“正心”。“诚意”是说工夫,“正心”是说本体。做好事是不是好事,不仅要看是否诚意,更要看是否心正。


      原  文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维心说:阳明心学传习平台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内容由觉晨原创,版权归“维心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觉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117:做好事不一定是好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zx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