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解析《论语》学习
正解《论语》第十四:不会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论语·雍

正解《论语》第十四:不会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论语·雍

作者: 小东西爬虫佛源起身华世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09:26 被阅读8次

正解《论语》第十四:不会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二)

原创2017-09-26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昨天因为我的这些文章的事,与一位朋友讨论了很久。她的意思是说,我的这些文章,看起来有些无聊,说的问题完全提不起他人阅读的兴趣,把问题说得简单点,重要的是要说清楚,这些东西与看的人有什么关系,给他们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才可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她说的没错,我也同意。但我说,我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先把《论语》里面的话的意思说清楚,做好这一步,再做其他的事吧!

所以上一节,我们主要作了一些文字训诂方面的工作。今天就来主要讲这句话的解释。说实话,《论语》被别人解释了几千年,很多地方已经以讹传讹,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整得面目全非了,我今天不把大致合适的解释说出来,真有些心不安!所以,大家就先忍受一下吧!根据上一节的说明,这个“虽”字,我们解释为纵使,纵然,这个“仁”字,我们仍旧按仁来解释,这个“从”字,我们理解为跟从,具体就是“随仁入井”,这个“逝”字,我们理解为跟从、顺从,与上一句“从”类似,这个“陷”字,理解为陷害,有被欺骗义,这个“欺”字,理解为欺骗,有被欺负义,这个“罔”字,理解为迷惑,欺字,表被动,罔字,表主动,自我迷惑。那么,整句话的解释,就是:

宰我向孔子问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说,作为一个追求仁、倡导仁的我们,纵使被告知说,井里面有仁,或者说仁在井里面,那我们要不要听从他们的话,跳到井里去求仁呢?孔子听了,十分生气地说,怎么会那样去做呢?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仁真的在井里,我们可以到井里面去求仁,但绝不能是因为被人陷害而跳到井里面去的,再退一步讲,即使我们被欺骗了,要跳到井里面去求仁,但绝不能是因为自己迷惑、没有鉴别清楚而去做。

这样的解释,是把句中的一些意思,展开来说了,所以添加了很多句中没有的字意,简单来说,这种“翻译”,不是直译,而是意译。可即使这样,这些话里面的意思还是没有完全说清。例如井里面有仁,怎么讲?大体来说,这个譬喻有两个要注意的,一是这个“仁”,确切地是指,井里面有需要做的仁义的事,那么,我们要追求仁,是不是要跳到井里去做这个仁义的事啊,比如有人掉到井里了,我们该不该去救?二是仁在井里面,显然,这个譬喻本身就是一个大陷阱,按一般常理来说,跳到井里面去救人,不但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会丧命,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救人行为,即使被认定是仁义之事,但也一定是个非常愚蠢的做法。所以,那些注释家,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将“逝”解释为跟着他人去看,而不是去救,就是为了避免别人说仁者是个蠢蛋。可是,作为仁者,真看到有人掉到井里面去了,你只是跟着他人去看,你算什么,不仍旧是个旁观者吗?哪里有什么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呢?不落得个愚蠢的说辞,但落得个假仁假义,不更是羞耻吗?还有人说,为什么先要跑过去看呢?是因为要看是善人落井,还是恶人落井?这种解释就更迂腐了,难道是恶人,仁者就见死不救了吗?

这样一看,就知道宰我是多么会问问题的人了!把他归入言语一科,也算名副其实。当然,孔子一定是比他更胜一筹了。

辛苦大家了,因为这个问题真太复杂,太重要,很多人拿这个问题反诘儒者,所以我们还是再讲一节吧!下一节,我们就主要来说说,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何精妙之处。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2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解《论语》第十四:不会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论语·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aj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