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解析中国传统文化读书
正解《论语》第十五:有好学生,才有好老师 吗?——《论语·雍也篇

正解《论语》第十五:有好学生,才有好老师 吗?——《论语·雍也篇

作者: 小东西爬虫佛源起身华世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12:14 被阅读42次

正解《论语》第十五:有好学生,才有好老师 吗?——《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三)

2017-09-27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做学问,很难,做中国传统的学问,更难。你看,一句这么简单的话,我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完,不是我话多,而是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一般人常说,你一两句话说清楚就可以了。我说,真的抱歉,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如果能说清楚,那不是骗子,就是笨蛋。学问,本就是辛苦活,思维,更是个辛苦活,因为它一定要缜密,少了一个环节,就满盘皆错。大家就耐着点性子吧!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真理!

宰我的问题刁钻,不是坏事,君子要知难而进,就因为难,才能检验和锻炼出来一位真正的君子。前文说,孔子生气了,而且说话很严厉,这不是文字里面的意思,而是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的。孟子说,读古书,要知人论世,我看,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有察言观色的本领,体会不出言外之意,例如说话的语气,谈话的场境,对文字的理解一定会缺失很多了。波兰学者英加登用现象学的方法解释文外之意,很有见地,但文字显现出来的语气、场境,仅用现象学的方法恐怕还不够。宰我问这样的问题,显然有些刁难他的老师孔子的意思,尤其是那个“虽”字,其意味看得很清楚。所以,孔子有点被激怒的感觉。他说:“何为其然也。”怎么会那样去做呢?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跳到井里去求仁这种做法的。但我们前面也说过,不去那样做,又会被人说是假仁假义,所以,孔子后面的话,就在回应这样的指责。

孔子说,君子可逝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可以去为仁而死,如果仁真的在井里,那必须去做。有些人看到这,也会想,救,不一定非要跳到井里面去啊,可以用其他各种方法,比如喊人拿绳子去救,比如现在可以打110或119,让专业的人来救等。不过,这样的想法,就有些泥于文字上了。要记住,这是个譬喻,譬喻说的事,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例如井,真的是井吗?掉到井里面的仁,只指救人这一事吗?前面说过,仁,一定要自己亲身躬行的,不是靠口头吧啦吧啦地说说,然后自己躲起来,让别人去做的。所以,这里的“井”,喻指的是危险,是有生命危险的处所和场境,例如房屋着大火了,急救人员还未赶到,你看到有个小孩在里面哇哇大哭,你进不进去救?你说,我要考虑考虑,计算计算,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有多大几率能把这个小孩救出来?但事实往往是,等你考虑好了,火势已经改变,按照你先前的思维,是不是又要重新考虑了。我看,估计小孩被烧死了,你还没考虑好。而且,你听小孩没哭声了,你又想,既然这个小孩即使被救出来,也是个死,我又何苦要去救呢?我们有个词,叫“来不及”,所谓“来不及思考”。有些人说,这是本能。或许是吧!善于思考的我们,是不是说把本能都忘记了呢?

遇见他人有生命危险时,我们是要培养起这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和信念的。或许你不会真的去救,但我们的这份心不能改变,社会上的这种道德风气不能改变,你没有去救,大家不会指责你,不会埋怨你,因为你或许没那个能力,或许你去救,成功的几率也是很小的,但你不能站出来说,我不应该去救,因为人都是自私的,甚至说,我为什么要去救?这就丧天理了!我痛恨08年汶川大地震的“范跑跑”,就是这个原因。前些年北大教授钱理群痛斥北大等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应该去救可以去救是有分别的,可以去救没有去救是有分别的,没有去救不愿去救是有分别的,不愿去救反对去救是有分别的,反对去救倡导不救是有分别的。我们必须把这些分清楚。作为一个以仁为追求的人,首先要认可应该去救,其次要增长可以去救的能力和方法,或许在某些时候没有去救,但绝不能不愿去救,更不可能反对去救、倡导不救。孔子反对宰我的那种救法,不是反对救本身,而是反对像他那样,有些盲从地去做。那么,后面说的“陷”“欺”,正是由此而发了。君子可以为仁而死,但绝对不能,因自己的愚蠢和糊涂而死。这就是孔子对此事说出的最核心的意思。为什么被人陷害,是自己一时糊涂,是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分清是非,没有看清人和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被人欺骗、愚弄,还不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历练不够,涉事太浅。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说,我们那么轻信别人,是不是也因为我们有些自私,想自己的利益有些多了,而忘记了公义和正直,尤其是失去了自我的诚敬之心呢?所以,孔子不反对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境地中去求仁,更不反对为了仁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需要提醒我们的是,一定要多学习知识,多增长智慧,多体验生活,多思考问题。仁,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唯一目标,但要有智慧,要讲究方法。

可见,孔子的思想是清楚的,态度是明确的,宰我听后也一定会明白了。而后来的人明白了吗?我们明白了吗?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24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解《论语》第十五:有好学生,才有好老师 吗?——《论语·雍也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fu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