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
你是刚从昨晚的狂欢中苏醒过来,还是已经在“走亲访友”的路上了呢?
说到过年,无非两件“大事”:
年前的收拾采买,往家赶;
年后的七大姑八大姨,同学聚会不能停。
那么,今天就算正式开启“年后模式”了。
说到串亲戚,你最怕什么?
“工资多少?年终奖多少?有没有福利?比公务员咋样?”
“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
“什么时候添个宝宝?”
“什么时候要个二胎?”
“二叔,刚不小心把你的Ipad给摔了。”
……
说到同学聚会,你最怕什么?
“去年拆迁,又给了500万补偿款。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
“前几天去加拿大接儿子回国,可把我冻坏了。”
“兄弟,你是不是还背着房贷呢?还剩多少?”
……
心中有千万只羊驼奔腾而过,就怕万一嘞不住,脱口而出:
“放心,我一定会带女朋友回来。可您也一定要活到那时候啊!”
这些明明平时都挺好的人,怎么到了过年,就突然嘴上带刀、口无遮拦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年到头见不上几面的人,突然凑到一起待上半天/一天,又能聊点什么呢?
“你好,我好”的寒暄过后,就只剩下“你家的房子,我家的地;你家的宝宝,我家的狗”了。因此,要解决“扎心”问题,就一定要从根源——这“无话可说”的现状说起。
最近,我读了著名媒体人李小墨的一部新作——《请停止无效社交》。虽说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日常社交的,但放在“春节”这个特定环境下,竟也发现了很多超级给力的社交策略。
春节社交的本质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节、人脉、朋友多路就宽的国家。因此,我们会冒着被扎透心扉的风险,岁岁年年地走亲访友、参加各种朋友聚会。“万一能遇到机会呢……”相信90%以上参加同学会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而,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听到各种不靠谱的“东长西短”,真正的干货拿着放大镜去找,也很难寻到一丝。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发展人脉,培养社交的时间。只不过是一群人的狂欢,仅此而已。
因此,如果你自认为不是一个“应酬”人,不参加狂欢,也罢。
怎样的关系叫人脉
过年7天,转了一圈,好友通讯录上多了百十来个名字。这,就是你的人脉吗?
小墨在书中说,真正的人脉是需要经营的。
什么意思?不妨先来数数下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你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人到你家是可以自己开冰箱拿食物和饮料的?
你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人是每年和你互赠生日礼物的?
你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人出了事,你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倾力相助的?
相信数字不会超过20,而只有这些,才是你真正的人脉。是你心甘情愿投入时间、付出感情,不遗余力培养关系的人。是能为你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最靠谱的那个人。
不管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每个人的社交极限,最多只能在10-15个人之间。
不要让你的社交,变成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废柴。
如何培养出人脉
那如果我真的想和刚认识的某某发生交集(非恋情),除了互换联系方式,还能怎么办呢?
1、确认自己有互惠的资本。
小墨的书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社交的本质是互惠。
去年秋叶大叔一句“赋能”传遍了大江南北。本质上,与这里的互惠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说,我们互相能得到什么?或是物质上的,或是感情上的,单方面付出的关系都是病态,且不可能长久的。
因此,在发展一段关系之前,首先我们要看看自己“有什么”。
2、主动进行第二次联系。
也许是第一次没谈完的话题,或者是一些待确定的事项。总之,给彼此创造第二次交流的机会,既是向对方是好,同时也能再次展示自己的价值。
3、至少让对方通过三种不同的渠道看到你的名字,想起你。
如果你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只是单线联系,也没有关系。现在那么多沟通交流的渠道,各种发声平台,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找到让对方再次看到你的方式。
社交软件
他人之口
邮件电话
面对面拜访
……
不要让联系方式闲置,把一个个名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社交。
春节,是个聚会不断的日子。不管是老友相聚,还是初次见面,社交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尽可能无视那些“没话找话”的无厘头。
做好人际社交的“断舍离”。
三步搭建重要人脉。
有了这3点,相信在走亲访友的路上,你就会更有底气与信心了。
还有,请别忘了:不管你正在发展哪种层次的社交,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真诚。
祝你节日玩得愉快,一切都Happy!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