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起读《孟子》:孟子为什么躲着齐王【2】

一起读《孟子》:孟子为什么躲着齐王【2】

作者: 大宋努力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23:26 被阅读257次

孟子带着子弟来到齐国推行仁政,齐威王派人来请孟子,孟子却躲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统治者都对孟子咬牙启齿,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段比较长,也非常有趣,大家耐心看,一边学习孟子的口才,一边思考孟子讲话背后的思考和逻辑。都说孟子擅长辩论,我们看孟子是否名副其实。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病,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讲解:

孟子将要去朝见齐威王,齐威王派使者过来给孟子带话:“我本应当过来看您,但是我最近受了风寒,怕吹风。明天早上,我会和臣子们在朝堂开会,不知道到时候您能过来吗?”
孟子回答:“不凑巧,我也生病了,不能去朝会拜见。”
第二天,孟子去齐国大夫东郭氏家里吊唁。齐国人公孙丑就问孟子:“昨天您才托病不见齐威王,今天就跑出来吊唁,是不是做的不恰当?”
孟子回答说:“昨天生病了,今天病好了,出来吊唁有什么不可以呢。”
齐威王派人来探望孟子,并带来了医生。
孟子的族弟孟仲子只好应付说:“昨天齐王派人来约,孟子恰巧在生病,不能去朝堂拜见。今天病稍微好转,就出门奔朝堂去了,我不知道现在到了没?”
说完后,孟仲子赶紧派人去路上截住孟子,告诉他:“千万不要回家来,赶紧去朝堂拜见齐王。”
孟子没有办法,就躲到景丑氏家里待了一天。

这里说的是孟子到齐国后,按照计划要私下里去拜见齐威王,但是齐威王推托有病不见,约孟子第二天早上在齐国朝堂上相见,然后孟子就宁肯躲起来也不去见齐威王了。

孟子为什么这么做呢,是因为不满意齐威王的态度,和齐王使性子吗?景丑氏也有这样地疑问,我们接着往下看。


原文: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为王者言,其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语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讲解:

景子说:“在家里的父和子,在外面的君和臣,是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我看到齐王尊敬先生,但是没看到先生尊敬齐王。”注:景子的语气里满是对孟子的不满,你一点都不尊重领导。

孟子回答说:“噫!怎么能这么说呢!齐国没有人把仁义说给齐王听,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其实他们心里是在说:‘不值得和齐王谈仁义。’,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尊重。我除了尧舜之道,不敢把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说给齐王听,所以齐国人都不如我尊重齐王。”

其实,在这里,孟子说的和景子问的不是一件事,景子说的是“客气”,而孟子回答的是“真心”。景子理论的是表面文章,孟子不愿和他说这个,孟子回答时就把概念换了,孟子的这个回答更高级,景子拍过来了的是一块砖,孟子扔回去的是一个玉。

要是明白孟子思想境界的人听到这里就懂了。但是景子没有听懂,所以他还要问,孟子就还得解释,谁叫你躲到人家家里来了呢。


原文: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架。’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致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解读:

景子说:“NO,我说的不是这个事。《礼记》上说:‘父亲召唤,不说知道了而要直接过去;君主召唤,不等车马备好就急忙跑过去。’你呢,原本就是要去朝见齐王,现在听到齐王召唤命令反而不去了,你这样做和《礼记》的不符合礼记的教导吧。”你孟子自称是懂礼的人,怎么做出来的事都不符合《礼记》的要求呢。

孟子回答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事?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们时比不上的;但是他有他的富贵,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可妄自菲薄的呢?’曾子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有三样东西讲究尊卑:爵位、年龄、道德。朝堂上以爵位高低论尊卑,乡间邻里以年龄长幼论尊卑,辅佐君王治理百姓则以道德高低论尊卑。怎么能因为爵位高就怠慢年长的人或道德高的人呢?”孟子在这里的回答非常技巧,景子抛出一个谈话的框架《礼记》,但孟子不跟你,他自己说话自带框架,这样才不会被限制在对方的框架内,处处被动。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框架,那接着读《孟子》吧。

孟子说这一堆是什么意思呢?孟子是说在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方面,不应该谁官大听谁的,而是应该崇尚能力和德行,谁有本事就听谁的。这个时候不讲究君臣之礼,而是论德行,谁德行高,谁就是尊者。

看到了吧,孟子一点都没有“愚忠”的意思,在治理国家方面,谁有本事谁有德行谁就是老大,即使你是国君,如果水平不高,那也请一边待着去。如果非要说孟子愚忠,那只能孟子忠于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这一点孟子还说过更狠的话,等读到时再说。

为什么孟子非要强调这一点呢,是恃才傲物,认为自己有才就了不起?不是。因为治国理政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许多地方需要拿刀动肉,领导人不知道尊重的有道德的人,就会处处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仁政也就实施不下去。

孟子就是看到了齐威王这一点,所以不去,因为去了也没用,一但行动超出了齐王的理解范围,就会被齐王驳回,所以他没办法帮助齐王把国政再提高一个层次。换句话说,治国最终还是用的是齐王的能力,孟子的能力没处发挥,站在那里只是当个摆设。

孟子这样的思想,统治者受的了吗,可以说,很多统治者都受不了。所以《孟子》这本书在流传过程中被改了又改,传说改得最勤快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看《孟子》时都是咬着牙的。

能接纳这点的统治者不多,但是也有,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大牛人,只有牛人才能慧眼识珠、发现人才,虚心向别人学习。孟子接下来就列出了两位。

孟子接着上面的一大段话接着说:“因此,商汤对待伊尹,是先把他当老师然后才是臣子,因此不费力气就取得了天下;齐桓公对待管仲,也是先把他当老师然后才是臣子,因此也没费什么劲儿就做了诸侯国的老大。现在,天下各个诸侯国的地盘、德行都差不多,没有谁能高出大家一头,是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各国国君都喜欢找听话的人当臣子,而不喜欢能教导他的人,像商汤那样对待伊尹,齐桓公那样对待管仲,他们做不到,就不敢去召见伊尹、管仲这样的臣子。管仲都召唤不来,况且比管仲还强的人呢。”

这里孟子说了商汤和齐桓公两个贤君的例子。这两个国君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以能者为尊,不摆老大的架子,谁本事大就把谁当成老师,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对待贤能的臣子,这样臣子才能放开手脚,不被国君的能力掣肘,发挥自己的才干。能这样做的国君,不仅自己轻松,国家还能很快强大起来。

既然好处这么多,为什么好多国君做不到呢?

我认为:第一是眼光问题,你要能判断站在你面前的是草包还是能臣。时政方针可不像书里写的,总是那么立杆见效,有时需要两三年,有时则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长。在这期间你不能根据结果来判断,那怎么判断呢。孟子给出了方法,叫求之于心,等我们读到那时再看孟子怎么说。所以,发掘人才需要领导人有良好的判断力,找来草包坏事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第二是需要放权。你得放下你的部分权威、权利给你的臣子,这样他才能把本事都发挥出来,而不受你的水平限制。这一点就要了大部分人的命,谁舍得、谁敢把自己的权力分给别人呢,管仲后期排场架子比齐桓公都大,一个老大能整天看自己的小弟在面前耀武扬威,没有胸襟魄力干不成这事。

虽然管仲功成名就,孟子也成承认管仲非常厉害,但是孟子却瞧不起管仲,谁拿他和管仲比较他就和谁急,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读《孟子》:孟子为什么躲着齐王【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lb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