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哲思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一节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一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2:42 被阅读10次

    此节,承接第十节,说明了孟子辞官归乡的真正原因——齐王对孟子的态度日益轻慢,想用重金返聘孟子留在齐王身边辅佐齐王。

    说明:古时圣贤对于君王而言就如同水对于鱼一样,鱼没有了水没法生存,圣贤离开了君王,同样无法把国家治理妥当,并不是圣贤的高傲,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也需要时常规劝、进谏君王,使得君王在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质下去治理国家,这才能使其境内归顺。当君王与圣贤的关系慢慢地从尊敬演变成轻慢的时候,也正是君王腐败的开始,孟子看到了腐败的迹象,匆匆而走也是情理之中,毕竟贤臣择主而侍并不是说说而已。

    赏析:文中所谓“有欲为王留行者”,其立场是奠定在齐王之上的,而并非奠定在孟子之上,因为,如果其立场奠定在孟子之上,定然会去劝说齐王礼贤下士再次邀请孟子成为他的辅佐之臣。然而,本就是一体的君王与大臣,大臣再站在齐王的立场上来与孟子交涉,话语权或是主动权是完全一边倒的情况,孟子在这样的平衡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若在这样的交涉过程中,孟子选择了回归,日后见到的是一个对自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齐王,作为圣贤而言的尊严也就不复存在了。

    引申:平衡。

    平衡或是公平,不管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今,都是很难企及的一个高度,包括话语权、行动权与生活权等在内,几乎已经没有了绝对的公平(除了在准则上也许还留有一些一边倒的情况,即对即是对,错即是错;善即是善,恶即是恶,其他几乎看不到真正的公平)。但是,公平很重要,甚至而言,公平是一个人生活的权利,当天平倾斜的那一刻,有一方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得另一方能够安然的享受来自于主动倾斜的这一方所带给的默默付出,然而,当天平完全的倾斜到某一方的时候,注定了某一方再也无法承载另一方所带给的压力、重担或是安然的享受,面临的是自我淘汰、隐没甚至是死亡。

    引申2:立场。

    真正的立场是奠定在对方基础上的,而并非己方立场,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若是在说话、交涉、社交过程中,完全意义上建立在己方立场上去做任何的事情,那就没有了继续谈论或是交流的必要性,只有建立同理心,才能真正的解决发生的问题,且必须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共同建立同理心才行。另言之,志同道合的人的出现,即是能够相互产生同理心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理解,共同进步,共同创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e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