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厨师,他在为客人做一桌宴席,客人们从晚上六点吃到十二点,厨师困了,最后一道汤做好,忘了放盐就端上去了,他回到厨房才想起没放盐,于是拿了盐赶快跑到餐桌,可是客人们都把汤喝完了,而且一致称赞这今晚这道汤排第一名。做事打盹,错误让他发现了秘诀,从而成就了他名声,从那以后,他的最后一道汤都是不放盐的,也成了他的招牌。
袁枚在《随园食单·上菜须知》中,对上菜的顺序如是说: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
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陆文夫的《美食家》写道:“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只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为啥,因为人们刚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需要盐。以后的一只只菜上来,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这桌酒席有四十个菜的话,那最后的一只汤简直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
因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了下去夕身体内的盐份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这时候最需的是水,水里还放了味精,当然鲜!”
由此也发现,我们平时到饭店吃饭,餐前小食一般都是咸菜和炸花生米,不是咸就是香口的餐前开胃菜,吃到最后,讲究的还来一道甜品,然后觉得心满意足。
这些对我们的日常来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然而就是这些平凡之中才能学到看似高深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在平凡平淡中留意观察,用心琢磨,走过一生,依然一无所知。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讲的话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做到。可实际上,天下没有人知道,看了也不懂,也做不到。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哲学概念,天底下最平凡最平淡的事物,就是最高深的。
就像大厨最后那一道不放盐的汤。
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的,最平淡的,就是最高深的。人生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所以,我们只要在平淡方面留意,就可以知道最高的真理。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言有宗,事有君。
思想要有宗旨,做事要有重点。
西方的逻辑,从印度的因明思想而产生,一共有三支。第一是”宗“,说话表达意思的时,首先要有个中心思想,我要“做什么”?第二是”因“,阐述“为什么做”的理由。第三是”喻“,用比喻说明,让人更加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