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语·第一则·四
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定居?定士工商的居。没有农,因为农在田野。
管子回答把国都分为二十一个乡,两千户人家为一乡,其中工商之乡有六个,士人之乡有十五个。士农工商只有士有兵役。这士人的十五乡中,五乡一万人,中军由齐桓公率领。左军和右军各一万人,由齐国上卿率领,当时是国子和高子。分国事为三,各种官职也各设置三名:设三卿主管群臣,设三族主管工匠,设三乡主管商人,设三虞主管川泽,例外是设五衡主管山林。
齐桓公又问我想要施行霸道于诸侯,讨伐不义。
管子认为现在还做不到,因为国家尚未安定。
齐桓公又问怎么安定国家?
管仲说重修旧法,选择好的继续沿用,增加人口,资助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齐桓公说诺!很好,就这么干。
安定国家之后,齐桓公又问国家安定了,可以行霸道于诸侯了吗?
管仲还是说不可以,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
军备竞赛。你有攻伐的装备,小国诸侯就会有防御的设施,那么无法快速实现目标。管仲说桓公如果想要迅速得志于天下诸侯,那么就要隐匿军令在国政当中。也就是让其它诸侯看不出来。
历史上对管仲的评价当然很高,孔子对管仲的功绩评价是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还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蛮族了。
管仲是一个能够快速实现国君意图的大才,同时格局又不大,给国君想要的,以至于有器小的评价。
桓公问管仲怎样才能把军令隐匿在国政当中。管仲说施行内政,通过内政把全国组织起来。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然后五家不是一轨嘛,五人为一伍,由轨长来带领。居家就是轨,出征就是军伍,这就叫寄政!有点像军屯,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士兵。十轨为一里,可以组建五十人的车队,里的长官可以率领。以此类推,直到三军,形成军政一体。平时是政,战时是军。
这是组织问题,训练问题怎么解决?
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好。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整顿。
可以想见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准许人的自由迁徙,不然编为一里的人散落到各处,需要征战的时候如何召集?所以管仲强调内政既然已经形成这样的体系,就不能让人有迁徙的自由,军伍中的人祭祀一起祈福,死丧一起伤心,遇到灾祸一起面对,人与人、家与家相互扶持,世代一起居住,从小一起玩。彼此熟悉到什么程度?夜战的时候听到彼此的声音,就不会慌张,白天的战斗一看就是相互认识的,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拚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
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想起了攻沙的广告!是兄弟,就一起来!
有这样的队伍,齐桓公才能纵横天下,诛杀无道,成为周王室的屏障,天下大国的君主也没有一个能抵御齐国。
以上就是管仲为齐桓公铺设的霸道之路,先从立法和树立榜样开始,让国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是城市规划,安居乐业,使士农工商各自聚居在特定的地方,耳濡目染,没有其它念想。然后是内政和军政系统的构建,编户齐民,让国家的力量能够深入每一个国民,获得当时最大的动员能力。
这想想,也是部分企业的治理体制。规章制度,办公场所规划,管理组织方式。打仗,一是看持续能力,也就是后勤储备,二是看动员能力。春秋还是贵族战争,只有士参加,到了战国,大秦的组织能力更胜一筹,到了拿破仑,就是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