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乌托邦亲子教育教育,只要用心
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作者: 耘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09:32 被阅读372次

    教育首先是发展人的心理,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心灵得不到成长,任何知识的教育、能力的训练都将是舍本逐末,事半功倍。

    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而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与思维的教育,甚至认为,在进行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同时,心理与思维的发展是自然成长的,而实事也的确是任其发展的,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指导,学生也常常是伴随着种种的心理困惑纠结地迷茫地从事着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训练。

    学习的动力也多是源于老师的要求与家长的督促等外在力量,很少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衔接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内在的需求。

    一、认识我们的学习生涯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将有一段时期是我们的专职学习期,只有经历了这个专职学习,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基础扎实、知识丰富的人,为今后走向专业、走向社会,走向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纵览我们的整个近20年的专职学习生涯,全面地了解一下我们所经历的及即将面对的还有未来也将面对的学习。

    了解学习,才能懂得学习,才能更会学习

    学习是为了让生命更加精彩,而不是为了分数

    图示解说:

    学习是人的本能,生命因学习而精彩。

    我们从一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自觉与不自觉的学习,从婴幼儿期的玩中学、玩即学,学即玩的无意识学习,到小学初中时期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有意识学,我们开始了人生的丰富、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

    在最初的6年里,我们从出生,到幼儿园结束,我们从家庭里体验安全感,形成潜意识基础,性格开始因与父母的关系而体现,6年的小学生活及3年的初中生活,让我们形成习惯、发展爱好,开始了正常的人际交际,开始了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与学习,我们学到了不少的生活的社会的基本常识。进入了高中,我们已经15岁,我们将在高中走向成年。高中三年,无疑是我们的专职学习的关键期,因为从此,我们将开启专业专科学习,我们开始了成人一样的思维与生活,我们开始注重理解与运用,追求理性与责任。高中三年,将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路,将开启我们的大学时代——社会过度期。

    高中,是我们的生命转折期,是近20年专职学习期的关键期。


    二、了解我们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一转眼,我们的生命存在了15年,在这15年里,我们的身心思维都在一点点的变化,我们每一天每一年都在更新着自己,我们的心志思想,我们的思维方式,都不在是原来的那个我,但我们又常常没有觉察,觉得自己还是自己。

    整体了解我们经历的心理思维变化,对迎接并适应高中新的学习生活会有更好的帮助。

    学习要求:感知、模仿、背诵,初步理解、运用、推理

    心理特点:无过去之悔,无未来之忧,无现在之烦。

    学习状况:活在当下,快乐感强,接受力强,适应需求低

    图示解说:

    过去的15年,我们的思维与心理都是以感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发育,我们开始向理性心理过度。

    过去的15年,我们的学习常常就是感受与感知,由无意识的玩即学,到老师强制式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不追求理解,只注重记忆与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大脑的发育,我们开始注重理解与运用。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经验还不多,还不会动不动任经验评判事物,我们还想不到未来太多,所以更多地是快乐在当下,学习在当下,即使有老师的逼迫学习,也觉得也是理所当然,虽然也开始产生叛逆,但尚找不到叛逆的道理,虽然也闹一闹情绪,但一般还是能接受学习。

    在那15年,只要学,就能学会,只要努力,就能优异。

    因为我们当时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当时学习的难度、广度只能那个样,15年里不要求你学太多太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


    三、高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学习要求:理解、应用、理性、责任、规划、目的性

    知识要求:难度、深度、广度、专业度增强,有些学科甚至与大学专业学科对接。

    应试压力更大,作业量更大,开始听不懂、弄不会

    能力要求:规范、细致;思维上讲求辩证、逻辑、发散、形象、归纳等思维推理支撑

    心理特点:

    对未来多了担忧与幻想:跑神主因,发展压力大

    对过去多了怀念与依恋:适应力弱,适应压力大

    对现在多了疑惑与犹豫:吸收力弱,学习压力大

    与老师、同学关系开始感到费心费力,交际压力大

    希望中充满纠结,自信中充满迷茫:耗能最大

    学习状况:

    为了分数而学,很努力很劳累

    接受力下降,快乐感减弱

    多挑剔、怀疑,乏求证、分析

    大脑要么沉浸在过往的生活中,要么沉浸在迷茫的未来里,唯独在当下缺乏力量,常不能集中精力应对眼前的问题,以致于开始逃避眼前的问题。

    以语文为例,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如下:

    积累整合——基础知识、基本常识、语言素材、

    归纳梳理

    感受体验——阅读品味、涵咏,语文基本能力

    思考领悟——解析、探究,吸引、内化

    应用拓展——用课内所学解课外现象、知识牵移

    发现创新——批判、质疑、自我见解、求证

    图示解说:

    A.识记: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E.鉴赏评价: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F、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几个问题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探究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


    四、高中新生“适应”问题分析

    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学生经过小学初中9年一以贯之的强化记忆为目的的学习训练,早已个个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学习就是记忆课本上的东西,学习就是听老师的话,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高中,已不只是这样,高中有了更高的要求:记忆,理解、运用,不再以考查课本内容与听老师的话为考试目标,考试是一种真正的检测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检测记忆力的手段。

    许多高中新生严重地不适应了,学习越好的学生,越不容易适应。对过去的过于执著与依恋,已成了严重的成长发展的羁绊。

    高中新生最大的问题是“适应”。

    1、对过去的依恋——小心你的“意识”

    随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用大脑判断周围的环境,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快乐无忧安全的环境。

    婴幼儿期人几乎靠无意识选择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动脑。

    意识,开始第一次成为人自我发展的障碍。人们开始运用自我意识,凭借经验(实用性标准)进行判断、挑选、排除那些自己不习惯、不喜欢、不舒服、不实用的新环境、新事物,于是人们开始强烈地局限自己的发展。

    感受与意识矛盾:“老师我觉得你讲得真好,可我就是不适应”。

    但对未知的好奇又促使他们自我突破。这便形成了一个冲突。所以适应问题,永远是个暂时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极耗精力,败坏情绪,严重低效。

    2、成长的本质就是适应“不适应”

    烦恼即菩提,不爽才精进

    成长必烦恼,快乐随其后

    成长就是不断地打破自己的经验,积累新经验,使人生的经验更加地丰富

    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打破旧我,不断地适应“不适应”

    旧我与旧经验,是束缚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壳。

    学即吸纳新知,接受、认同新环境新事物,

    习即消化成长,适应、习惯新环境新事物。


    五、适应问题应对策略

    1、让学习的上进心,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冲淡不适应心理。上进心好奇心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力量,每个人天生都具备,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要不去抑制,自然就会呈现。

    2、用悦己纳人之心调整自己的不适应。

    接受自己的不适应,认可接纳面临的新环境

    把自己当作新环境的一部分:我与新环境、新事物是一个整体

    悦己纳人,需要的是“我允许”与“我认同”。

    3、面对新环境:要有“认同”心

    认同:物我为一,两相融合

    不认同:物我相斥,两不相融

    认:认识,了解,这是一个接触试探过程

    同:同意,认可,接受,与我同类,这是一个接纳融合过程。

    认同二字,即是人们对新环境、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也是人们自我发展成长的过程。

    一切美,不认同,便与我无缘;一切事,认同了,便与我为一,与我为一,即是发展壮大,即是成长。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接触新事物就张开双臂热烈拥抱,都会有一个由“认”到“同”的过程。认得到位,同得就干脆,接纳得就快,效率就高。

    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新知识,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我允许你是这个样,我同意你是这个样,我接受你是这个样,你只有是这个样,我学习你才有价值,我才有接收的意义。

    有一首名为《我允许》的诗歌,朴实无华,让人内心充满力量,这是一种悦己纳人的心态,允许一切事如其所是。

    接纳一切自己不能改变的,认可一切已经发生的,引导自己活在当下的每一刻,让周围的一切,与我成为一体,让新环境新事物,为我所融。

    在“我允许”的心态里,将不再有“适应”问题。

    一切不适应,都起于防范,消于认同。

    我允许,我才认同;

    我允许,我才接纳;

    我允许,我才喜爱。


    六、高中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关于记忆

    记忆仍是高中重要学习行为

    但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开始注重理解性记忆,而不再追求简单的死记硬背,但死记硬背仍是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性记忆,是要弄清知识的意义、用法、内在规律、知识关联及外在联想与想象,如由内容想到符号、画面、情景等。这种记忆将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与持久力。

    知识永远不会孤立存在;孤立存在的知识不叫知识,只是符号

    知识必须是系统的,任何知识都是系统组合体,都有其内在的组织规律。因此,组织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记忆。

    将知识按其内在规律,依照自己的思维习惯重新组合,这是一种更高效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高中也更重基础,但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于你自己的梳理整合,而不是去简单地抄写。

    高中的课堂常常会让你一节课一个字也不用记,因为高中的课型有知识型课,也有能力型课,知识型课是在老师引导下整理知识,在整理中理解,在整理中重构,在理解重构中形成更高效的记忆;能力型课是在老师引导下训练能力,重在理解基础上的操作运用,不是去记去背。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

    怕大量的记忆是高中生学习的大敌,怕的原因是记了还要忘,记了白记,记了也没用。越记不住越没兴趣,越没兴趣越认为自己不可能记住,但还要偏偏认为兴趣才是记忆的前提。这是偏见。

    记了就不会忘,那是电脑存盘。

    所有的学问都是在记与忘的交错发展中得以存在的。

    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兴趣,而在于对知识的组织。对所学的知识重新组织,等于自己为自己编学习资料。

    其实所有的学习资料,都是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织,然后再附着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我们只要在学习每一节知识时,相应地把本节的知识重新组织(而不是简单照抄)一下,然后再做一些相应的习题,待本册书学完,你就有了一本自己编订的学习资料可以出版了。

    组织的方式有很多,如整理、归纳总结,本章节总结,跨章节总结,编顺口溜,列图表,画知识树,知识情景联系等等。

    2、关于运用

    运用是高中学习的主要内容

    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

    记忆、理解,都是为了知识的运用

    高中考试,以课本为基础,重在课外,“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考查的是能力,是对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初中考试,答案几乎就在课本,往往是老师讲什么,接着就考什么,因此高中学习,有的学生会有失落感,为什么老师讲的考试都不考呢?因为老师在给你讲的是思路,是方法推理,不是让你记记背背的东西。高中的课堂是老师引导你去学,初中的课堂是老师讲给你去记,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高中比之初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运用:不考课本

    3、关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的培养与孩子自身的成长环境、教师教学、个人认知等密切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一人某一学科某一知识产生感情倾向即兴趣时,学习便会极为主动、自觉,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但是,毕竟孩子成长环境、教师教学、孩子个人的认知不是完美的,甚至有时是有缺陷的,已经造成了孩子对某一学科某一老师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等消极情绪,那又该如何呢?

    老师问:作业为什么总是完不成?你为什么老是改正不了错误?

    学生答:我对它没有兴趣,从小就没有兴趣。

    老师问:没兴趣你怎么就不培养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呀。

    学生答:没有兴趣怎么培养兴趣,兴趣又不是说有就有的。

    这里老师犯了致命的错误:兴趣的培养根本不是靠学生自身能解决了的,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如何给孩子创设适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学习环境学习对像,然后在一定方法的循徐引导下,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起来,还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呵护与培养。

    而学生自己培养兴趣,一要允许自己出错,二要允许自己尝试,三要允许自己不守规矩,四是要有时间与精力看相关课外书籍资料,五是要找到与自己心理与性格的契合点。

    4、关于责任

    学习是我们的基本责任与义务。是我们的成长必需。很多时候,学习与兴趣无关,而是必须做的事情。

    心理学表明,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感性的心理,而责任则是一种理性的成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关于学习的责任意识应该相应增强,学习是人的本能,更是人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认真学习。

    那种没有兴趣就不想学习的观点应当纠正。

    “兴趣是记忆的前提”,这是观念枷锁。对学习的责任心才是学习高效的前提。

    学生没有兴趣不应是不学习的理由。

    只有天才才会对所学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我们大部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一工作、所学的某一课程,并不是都感兴趣,人们的兴趣也不可能都这样的全面,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地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学习的课程,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

    吃饭睡觉,是生理需要,不受意识控制;

    学习是精神需要,是发展需要,要有意识要求自己。

    有兴趣要力争学好学优,

    无兴趣要不放弃不抛弃,坚持学会。

    5、关于错误

    只要学习,就一定会犯错误

    错误,是进步的阶梯;错误,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害怕错误,是学习成长的最大障碍,也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一切进步,都是以正确面对错误为基础的

    错误,乃人之常情、常理、常事。

    教室是唯一处允许犯错误的地方

    孩子不是天才,孩子是个正常的人

    追求进步是孩子的天性,不求进步只是暂时的无耐之举。

    认识不到位,永远做不到位,急于让其做到位就没有意义。

    出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伴随物。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处理学习中的错误,而不是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每一次正确处理,就是成长与进步。

    6、关于沟通

    学习的本质就是沟通。高品质的学习,源于高品质的沟通。而问,是最好的沟通。

    学习三不问:自己不思不问,自己不查不问,自己不做不问。

    有同学一听不懂,一看不会,立即就问,没有独立思考过程,没有自主学习过程,看似问的急切,其实这种问没有多大意义,他们的问题没有技术含量,如“老师这个字怎么念”,“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他的问只是懒汉行为。老师一句“看课本去”“查字典去”即可。

    思而不通要问,查而不明要问,做而出乱要问,这种问是反映自己知识结构、思路思维的问。

    做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从不问老师问题,可以说是不可能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有所进展的,这是由高中学科难度与特点决定的。

    然而现实中,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主动问问题,有的好像天天学习就没有问题,课一听就懂,书一看就会,题一做就错,得分总是很低。这是典型的为学而学,不思考,无疑问,不深入的表现,只学知识概念,不学思维逻辑,只记名词术语,不懂迁移运用,即我们平常说的“学习不入路”。

    只是听了听老师的讲解,看了看书本上的知识,其实只是懂(往往是自认为懂)了,但一做题就错。

    要知道懂了不等于会了,懂是一种心理,会是一种能力,能力是靠练才能有的。

    正如我们懂得了开走汽车的原理,但却不见得会开汽车一样。练要练熟,熟到条件反射。所以认为自己懂了的学生,千万不要再自认为自己会了。

    没有问题的学生是学习上最大的悲哀,因为他只是动眼动耳学习,而不是动脑动手学习。

    做法是:我懂了绝对不等于我会了,没有问题,那就大量做习题,用做题来检验你的所谓的懂和会吧,如果做题不顺,那么问题就大批量地到来。

    不习惯问,不敢问

    爱面子是他们不问的心理根源,他们最怕一张嘴,就被老师看透没有认真听讲、没有认真练习,这里的爱面子,是一种心虚的掩饰,是一种面对错误的回避。所有的人,都有掩饰心虚、回避错误的心理,更何况是刚刚自我意识突现的学生。

    谁都有完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别是在老师面前,最不想让老师看出自己学习的不足与缺陷,但越如此越更增加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与缺陷。于是恶性循环。

    当学生鼓起勇气向老师问问题时,老师随口一句“怎么这样的问题都不会呀,你上课怎么听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将永远的堵住了他求知问疑的口。伤了面子。

    面子就是自尊心,就是信心,就是暴露问题的勇气。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正越来越强,也就是爱面子的心理越来越重,他们维护粉饰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接受老师的不讲面子式的斥问呢?所以老师一定要学会给足学生面子:“这种错误很正常。”这句话会让学生心理很舒服。

    爱面子,就是指过分顾及自己的体面,生怕被人看不起,说话、办事过于考虑情面而自讨苦吃。但是学生就是要自讨苦吃(学习无进步,知识一知半解)也不问你问题。

    教师呵护学生的面子心理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也更要注意爱面子对自己学习的影响有时是致命的。

    怕老师一眼看穿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因心虚而不敢与老师交流,一张面子,阻隔自己与知识的深度交流,得不偿失。莎士比亚说: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勇敢。

    7、关于自学

    自学,是高中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自我判断学习要点

    自我梳理知识结构

    自我发现知识关联

    自我训练知识运用

    自我支配课余时间

    自我处置学习资源

    自学,是一种学习心志成熟的标志,是一个学生思想独立的标志。

    8、关于要点

    要点即是知识交叉点:

    课内与课外知识相交,已学与正学知识相交,此处与彼处知识相交

    要点一定是常见常用的知识点,故而也常考,成为考点。通过考点也可判定何为要点。通过试题发现考点与要点

    考点即要点,要点也常成为考点

    难点不见得是要点,但要点也常常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知识关联度大,种种知识关联都与其相关。如:

    文言词语“之”,可动词、代词、助词,有十多种意义与用法,所以这是个要点,同时也是掌握的难点。

    9、关于分数

    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正确的分数观:分数只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一种体现方式,不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分数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平时不易察觉但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对分数科学合理的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导平时的学习活动。

    错误的分数观:学习就是为了分数。不为分数谁会学习。分数低就是没努力。分数高就会人人喜欢、样样好。分数低就会人人歧视,学习无意义。(极端的分数观)

    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学生,多数思想狭隘、认识短浅,封闭、偏激、敏感、不易认同他人,不易接受新知识,对学习多从内心里产生厌烦感、对学习好的人不自觉地进行排斥,从而把自己另类化。

    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很多东西对自己没有用,对于许多学科,认为很多人都是在昧着本心、受着压迫在学习。

    渐渐地把自己归类为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爱学习的学生。坚持认为老师喜欢的学生都是一心为分的学生。从而不屑于与之为伍。

    只通过分数简单评价学生,学生势必渐渐沦为考试机器,会使其越学越不知为何学,越学越无聊,越学越害怕。因为考不好,分数高低起伏是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事,而一味求分数的人严重违背了人的这一基本事实——让孩子做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

    只许高不许低,只许胜不许败

    必须达到自己认为的某种程度

    没收获一定是没努力,出了错一定是不认真

    不停地读书学习一定会进步,上网看电视一定对学习不利

    没考好一定不上进,一定没有进取心

    绝对不可以犯错误,你根本就不可以犯错误

    考不上好大学一定没有出路

    每一人的分数之所以是这个分数,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只根据分数判断一种因素得出一个简单结果,并以此评价孩子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严重者一定会使孩子害怕分数,进而厌烦分数,并由此产生极端分数观念,致使厌学。

    更有许多家长以分数为衡量杠杆,分高则优,分低则怒,造成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考场上不是静下心解题,而是反复自我叮嘱:我要认真,我要小心,我不能出错。由此造成学生不能专心于考试,得出答案后又自我怀疑答案,在自我怀疑中自我否定。家长患上了强迫症。

    10、关于自我:

    自负与自卑

    自负者骄傲,常无扎实根基,眼高手低,易流于表面虚浮,常常自己用自己的不实幻想当作了自己眼前的实力。他常常不屑于做好眼下的基础而细节的务实性工作。

    自卑者心虚,心虚不是谦虚。常找不到生命的内在能量,多源于童年的人生经历:过早地得不到母爱、父爱,过早地体会到安全感的缺失,或持续长时间的被人欺负、受人歧视,或人格尊严的较深刻打击(其实还是内在的不安全感),这此经历,都会造成一个孩子内心自卑: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偏远家庭。

    过于自负,过于自卑,都会严重地影响学习的效率,影响孩子与老师间的正常沟通,前者不屑沟通,后者不敢沟通。

    追求完美与自我怀疑:

    西方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完美主义者要降低标准,阳光地展示自己的不足。

    我们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不容许自己有失误,考试一定要考高分,表现一定要让人看起来优秀,特别是一些自尊心强的女生,她们从不违纪,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她们学习勤奋,坚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她们尽可能地事事让老师满意放心,她们当然也不是简单地为了给老师看,而是她们从小的家教就告诉她们要做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茍的人。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们有时成绩并不会很理想,特别是在考场上,常出现那种对一个答案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反复更改的现象,最后是越改越错,这种不想让自己出失误的心理使自己不断地怀疑着自己的初步判断,以致自我怀疑,造成许多次对本已会的本已记住的东西进行怀疑,最终使成绩极不理想。

    绝对的完美根本就不存在,但又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完美,唯一的办法就对外人掩饰,对自己怀疑甚至否定。这样的孩子有时很矛盾很痛苦。

    有些学生在追求自己表现完美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出现,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选择那个能让自己展示最美的一项,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其实在自我完美的追求过程中,能大胆地暴露自己的不足,阳光地展示自己的缺陷,更好地认清自我,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它,这才是实现自我完美的最佳方案,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上的完美。

    完美不是没有缺陷,不是不出错误,而是能阳光地对待缺陷,能坦然地面对错误,并对此积极改正,从而在缺陷与错误中得到更大的提升。很多孩子意识不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11、关于偏见

    无知不是一种心态,无知是一种状态,学习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从而丰盈大脑、敏捷才思、成长心智、增长才干。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却总是有偏见相随。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一种心理现象。

    偏见的核心是用一成不变、以偏概全的标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后产生的一种态度。偏见有时还能形成一种人格障碍。偏见往往源于无知、误解、自以为是、兴趣偏好,有时还源于经验、经历、第一感受,因知少知浅而知偏,从而以偏盖全。

    老师对一个孩子有了偏见,认为这就是个差生,品行差等等,这就基本上使这个孩子再没有了进步的可能,因为他已被老师不健康的情绪所覆盖,这种不健康的偏见心理,从而将一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扼杀在校园中。

    同样,孩子因为心智的不成熟、认识不全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偏见。

    一个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了偏见,认为你偏心、有私心、不公正,感觉你虚伪、不真诚等等,不管你会出多大的努力,都往往会事与愿违。一个学生对某一科老师产生了偏见,就基本上在这一学科上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一个学生对某一项知识产生了便见,如这一项知识太简单,没意思;这一项知识不实用,没价值;这一项知识考试不会考,学了也白学等等,这就基本宣判了这项知识的死刑。

    学生于是会过早地偏科瘸腿,单向发展,这对孩子整个学业、心智健全等都危害极大。

    无知通过学习可以转化为有知,而偏见必然导致无知,偏见如一堵厚重的大墙,严重阻碍着你进一步的学习发展,所以,偏见会让无知更加无知。这就是偏见的可怕,它往往意味着对事物的直接排斥!

    化解偏见:平等交流、及时沟通

    只有做到沟通交流,才会最大限度地杜绝偏见、化解偏见。偏见多源于无知、误解、第一感知、认知不全、了解不透等

    沟通交流是增进了解、解除误会、增广见识的最好途径。

    “理解万岁”,就是对受人偏见后的无耐呐喊、消除偏见后的欢欣喜悦,而要达到互相理解,唯有交流。

    理解不万岁,交流才万岁,一切不理解都是因于交流不够。

    交流时候必须平等交流。交流不是训话,更不是唱独角戏、一言堂,交流首先是要创设一个让对方说话的氛围,然后就是认真的倾听,最后才是自己的观点,做不到这些,任何交流都难以真正有效,反而更增误解与偏见。

    12、关于探究

    高中新生,常不喜欢探究,不会探究,觉得探究是浪费时间。

    他们最想要的是:老师,你告诉我什么是要点考点,我只需要记就是了。你告诉我怎么做,我去做就是了。

    这是初中小学时期形成的固化思维。那时老师布置明确的任务,他们执行完成,然后就会获得表扬。

    高中,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他们觉得自己思考来思考去,还有可能是错误的,不如老师直接告之,显得更有效率;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结果,不如老师直接讲解,显得更有质量。

    殊不知,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大脑的开发过程,是培养合作团队精神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训练,而学生习惯了学知识,还不习惯练能力,他们觉得有结果有知识的学习才是有质量的学习,而能力上的训练让他们觉得是不是考点,考试不考,他们享受不到探究过程的快乐。

    13、关于认真

    认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是一个谁都可以拿来训人的词。

    没有具体标准,没有量度,做得好,就说认真,做不好就是不认真。

    谁都想认真,谁都不想故意马虎出错。

    但学生每次考试总结,都常常说我不认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动不动一出错就归咎于不认真。“要认真”,是一种极冠冕的话语。

    认真的技术性指标:一是分层,二是规范。

    分层读题审题,题是由多个条件形成的语句,分出层次,看清条件,明白关联,这就叫认真审题。

    分条陈述答题,答案首先是让老师打分的,要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要便于老师批阅。答案是因为题中的条件而来,所以要层次清晰一一对应地满足条件,因此答案必然要分条陈述。

    规范,可以理解错,不可以不规范。答题有规则,答案讲规范,规范就是对试题条件及老师改卷心理的完全满足。

    14、关于思维

    思路决定出路。有知识不等于有思路。知识+思路=能力

    思路受制于我们的思维。我们总是自己思维的囚徒。

    思维枷锁:经验思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单一思维、教条思维。常常是这些思维,让我们没有眼界,没有境界,没有思路,没有出路,有知识却用不好,不会用,有能力施展不出,无处施展,有付出没有收获,有实力没有魅力。

    许多困惑与纠结,源于思维:

    不能变换角度,不能跳出旧我,不能放下我执;看不到整体,看不到发展,看不到关联,看不到互动,看不到细节,看不到对方;经不得起伏,经不得意外,经不得曲折

    正确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类比思维、灵感思维

    15、关于效率

    效率,是高中生最发愁的事,毕竟知识量太多,作业量太大,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再怎么熬夜,也是那么多时间。

    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一定量的作业:速度+质量

    因此,学生要想有效率,首先是时间概念,学习决不是用时越多越好,而是用时越少越好,其次是作业量,心中一定要有量,即多少作业我最快多长时间完成,用时越少,大脑越活跃,效率越高。当然量要适度。过大厌倦,过少疲踏。

    作业量太大,那就分成份,时间分成段,计量完成。

    效率永远与短时间有关。

    两只眼长时间盯着一页书看,一般都在走神,都在发呆,都在耗时。

    16、关于模式

    高中学生最讨厌模式,写作模式、答题模式,这让他们深恶痛绝。

    老师不讲模式,他们又渴望老师能讲出一套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用它应对很多同类问题,这个东西就是模式。

    这种矛盾心理是由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他们渴望有可遵循的东西,以减轻自己的学习压力

    他们讨厌任何束缚的东西,以摆脱种种硬性的要求解放自己。

    模式,限制人,也规范人。对于有思路有方法有思想的人,是一种限制;对于没思路没方法没思想的人,是一种规范与引领。

    对于正处于思维发散、善于想象的高中生而言,他们当然讨厌模式的束缚,但没有了模式他们又受不了。

    自己新的思路未成形,老的模式又厌恶。新的思路成形后,也终将老去。模式更可以大大提升人们的作来效率,但它也阻碍创新

    模式本身就是让有思想的人去不断打破的,以便形成新的模式。



    七、了解高中学习系统模型改变学习观念

    我们常常受制于我们自己形成的观念与经验

    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囚徒

    我们在得益于自己以前所形成的观念、经验、认识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常常受它们的束缚,而不愿接受新的事物。

    高中新生最大的困难,常常就是进入了高中,改变不了小学初中9年时间内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学习观念,以至于,独到高中,无法适应。

    因此,搞好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观念,观念改变,方法自来。而以前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基础,也会在高中得以充分地显现。

    1、初中学习模型

    由于初中生12~14岁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再加上我国特有的初升高的极大的升学压力,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强力管制下进行的,一般升学率高一些的初中,老师们都特别的严厉(认真敬业负责),且大量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简单繁复的训练和大量的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并能考出较好成绩,于是老师们都拼命地布置作业,拼命地检查学生的背诵记忆效果,很少让学生直接与知识或教材产生自主性学习关联。

    离开老师不会学,没有管束不想学,没有要求不能学

    全靠自己不知学,老师不讲不敢学,自主学习怕出错

    知识要点不敢定,依赖老师讲要点,你让咋学就咋学

    不敢自主,不敢自定,不敢自学,深恶痛绝不敢放手

    2、初中教学上的“奶瓶教育”

    因为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强大的升学压力,老师的教学就像一个奶瓶,把教材中的知识当作奶粉,在奶瓶里冲开,趁着温度,直接灌给学生喝,保证学生营养充足,学生只需张大嘴巴不停地往下吞咽即可,只要天资不错(聪明听话)的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都能考出不错的成绩,而如果那些反应迟钝,或者产生了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常常是闭嘴不食了,或者是因噎废食了。也正因此,升入高中的学生,便出现很多原本很好的学生,到高中适应起来特别困难,始终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变得不会学习了。

    3、初中学习上的“奶嘴情结”

    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奶嘴情结”——学习时,不知自学,不会自学,不想自学,只想让老师把什么是重点、考点直接讲解,甚至不需要了解为什么是重点,为什么是考点,是要你讲这一点是重点,这一点是考点,这一点就是应当记住,然后去记去练就是了,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奶瓶,学生只需要张嘴吸住不放就可以营养充足,有些学生即使不怎么吸收知识,也离不开“奶嘴”的安慰了——必须得有人告诉自己,什么应当学,怎么学!否则便觉得没法学,不知学什么。

    他们一尝试自学,便特别害怕出错误,以至于更加担心自己学不好

    4、高中生学习模型

    高一,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度期,过度好了,三两个月便进入了高中的学习状态,过度不好,那可以说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业都要荒废。

    有些学生开始不断地挑坐位,开始不断地换班级,最后要求父母换学校,这样的学生每年都有因为不适应而要求换环境,但其结果往往更加地不理想,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改变自己。

    初中的那点学习经验及对学习的认知是好不容易才积累下来的,怎么能说变就能够变得了呢?不是我不想改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仅仅二个多月时间,一转眼就从初中生变成了高中生,就要求自己做出很大的改变,这真的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图示解说:高中生的学习必然是这个样子的。

    它追求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自主学习开始占重要的成分,简单地单一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必然地变成了更多地自主探究知识、自主吸取知识,开始更多地自己与知识之间的直接碰撞,开始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老师的想法、理解与思路,开始和老师形成思维上的碰撞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开始挑战老师的思维与知识面,开始越来越多地质疑与批判,同时也开始了更自主的学习与交流,但如果仍顽固地固守着初中的“奶嘴情结”式的学习,那么这些学生将必然地限入痛苦——不会学习。

    5、正确的方法源于正确的观念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班级、新的学科,自己必须做出改变——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思维方式决定人的心态行为;思维品质决定人的学习品质

    我们的观念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爱因斯坦

    学习的本质就是沟通、交流;高品质的学习,就是高品质的沟通

    6、正确面对学习中的错误

    生本沟通(自主学习)、师生沟通(听讲询问)、生生沟通(合作探究),这是学习的基本形式。

    学习的观念、认识改变了,才是真正的学习改变。一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均从这些观念的改变中而自然产生。凡是那些整天追求学习方法而又始终不得法的人,往往都是自己的观念没有改变而一心求什么便捷路径,这永远是行不通的,他们将永远困惑于自己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

    7、建构自己的学习系统

    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进入高中,最大的改变就是要记住:学习,不只是听老师讲课,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让老师单独地给自己讲解。

    “师讲生听”的课堂教学,其学习效率远不如“生问师讲”的课下请教式学习;

    学习,应该是自己看书、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独立判断知识点、疑难点,自己独立地进行知识的归纳梳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要与同学合作互助,共同探究,进行思维碰撞。

    学习的本质不是让自己记住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得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思维是否变得更科学,自己的头脑是否变得更高效。



    八、学法基本原则:

    1、跟谁学,就像谁那样思考。

    这是观念,更是方法。学语文,那就试着让自己像语文老师一样思考语文,找找这样的感觉,那么自己的思路就会开阔,看问题就会更加透彻,常常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看这个问题,会如何分析,会如何组织答案。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

    2、学法根本求不来,学法只能源于自己的总结。学法的本质往往就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与体验。照搬别人的方法,永远会觉得没有效果,我们只可以适当借鉴。学习方法不同于其它的技术,一旦掌握好可使用。学习的过程具有不可复制性、独特性,它根源于自己的观念与习性。

    3、教是为了学,所以学生学是根本,老师教是对学的帮助。

    但许多学生认真不到这一点,把自己的学习完全依托于老师的教,认为老师不教、不讲,自己就没法学,就不会学,致使自己失去了学的能力。老师,其实只是学习的引导者而矣,正如医生与疾病,70%的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医生只是偶尔治愈,适当帮助,经常关怀,但很多人一生病便立即找医生,并要求医生必须给自己看好病,于是人们称医生为天使,而医生一旦没有看好病,人们便拿刀砍医生,这是人们对医生的误解与盲目依靠造成。其实人的病主要掌握在患病人手中。而学习同样也是如此,80%的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的,但在学深学透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引与督促,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去讲去教,学生应当先去学,去探索,在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自己不懂不会不透的地方由老师去引导强化。明白了这层关系,学生更应当确立先学后教的观念。只要自己主动去学了,一定会产生不懂不透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才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解决的。

    4、确立学科思维是学好本学科的关键。

    以语文为例,语文思维,就是研究字词句使用好坏当否的思维,面对语言,面对文章,首先就是要考虑它的用词是否恰当,它的魅力是从哪些词句体现,为什么这些词句会体现,给人怎样的感觉。语文首先是让人去抠字眼的,面对文本,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无论是文学文体还是实用类文体,都离不开语文思维,那就是抠字眼儿的思维。

    因此,学生必须树立两个意识,或抠字眼的方法:一是词性分析法,一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本的微观分析、细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语文微言大义、深刻内涵,才能把语言组织得严谨、准确、真实、生动。

    语文思维,必然是一种系统思维:把握整体,关注细节,注重内在关联,重视背景影响,考虑结构作用,讲究前后照应。

    语文思维,就是面对文章讲结构章法,讲用词考究,讲内部关系,讲多种因素的整合与协调。

    语文思维,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在每一处文字上做些停留。只有停留,才有关注,只有关注,才有感悟,只有感悟,才有提升

    5、学科兴趣的培养

    仍以语文为例,语文就是生活,对语文没兴趣,往往是对自己没兴趣,对生活没兴趣,任何人,对语文天生都是有兴趣的,除非把语文完全地狭隘化了——只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而学语文,只为了记生词、为了背课文而学语文,许多学生正是因此而厌烦语文,这里面推波助澜的当然是语文老师,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使学生失掉语文学习兴趣的,常常源自语文老师。是老师把语文弄没兴趣了——把丰富的语文只弄成了考试的内容和分数,更没有把考试的内容与生活的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不到学的内容、考的内容与生活的内容有任何关联。

    爱语文,首先要从爱自己爱生活,表达自己表达生活开始。其次从文学作品深入,看看大师们如何表达生活表现人生命运,语文里面,全是自己的身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高一心态攻略 ——以此文献给所有将升高中的孩子及其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ro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