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19212/8fa1727f5cea7d74.jpg)
我想,这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晚上夜跑的时候,听《知行合一王阳明》。
以前认为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跑步有利于身体健康就去跑去,知道读书能增长人的智慧就去读书,今天才知道,我所认为的“知行合一”,只是最入门的“知行合一”。
在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曾今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那就是我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
以前, 我只是浅显的认为,那是因为虽然知道了道理,却并没有付诸于实践。
今天才知道,原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用自己的认知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然后通过行动来增加自己的认知,从而实施更切合的行动,循环往复。
这很类似于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里说的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知行合一是让自己不断前进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以前只是从字面的意义上去判断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想来是大错特错了。
今天在地铁上看黄永玉先生的《沿着纳塞河到翡冷翠》。
里面写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一个生活在巴黎的中国画家常玉,他住在一间阁楼里,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喜欢的自由生活。
他原是某院校教画画的教授,结果跑到巴黎去画画,就再也不愿意回去,虽然生活清贫,学校那边请他回去,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阁楼上。
黄永玉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黄永玉先生自己吧,顺着自己的心,任性的活着,天真而坦然。
看这本书,让我想到毛姆先生的《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那里同样讲到了一群画家在巴黎的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里,男主人公以现实中的画家高更为原型,他为了绘画抛弃自己稳定而富有的生活,为了画画而痴狂,就像是着了魔,他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支配,不去理性的思考。
我原以为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一种,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然而,今天王阳明先生却说,他的知行合一不是。
在《人性的枷锁里》,菲利普放弃了伯父让他去学医的建议,听从自己的内心,跑到巴黎去学画画,然而,他学了两年之后,却清醒的知道,按照自己的天分,他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二流的画家。
于是,他果断的放弃了画画,最后,他做了更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学医然后成了一名医生。这才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用认知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用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认知,从而作出更好的行动。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后记里,写了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放眼望去,有多少人是在被迫谋生,又有多少人是在真正的生活呢?
下地铁前,我的目光停留在黄永玉先生说的一句话上:“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活的不那么难过的秘诀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
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
合上书,我走下地铁,走进了面包店,买了明天的早餐面包,然后走进超市,购买了明天午餐所需的食材。
我很贪心,既希望有六便士,又希望能抬头看见月亮。
这样不行吗?用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作出最优的行动,在努力的寻找一种平衡,就像大冰所说的“平行世界,多元生活。”
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但是,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稍稍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