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文史杂谈
人无耐心难成事,王无胸怀难称王

人无耐心难成事,王无胸怀难称王

作者: 谷二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6:42 被阅读4次

           

    人无耐心难成事,王无胸怀难称王

            索隐述赞:张释之未偶,见识袁盎。太子惧法,啬夫无状。惊马罚金,盗环悟上。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为骑郎十年,竟不被人知闻,独袁盎知其贤而举荐。这或可说明:其一,张释之不是夸夸其谈之人,这从后面的反对文帝将善口舌之利的啬夫提拔为上林令一事可见一斑。其二,张释之不善钻营,作为骑郎,虽属小官,但也是经常可见到皇上的,稍微表现一下,也可引皇上注意,但十年蛰伏,说明张释之不懂在领导面前卖乖。其三,张释之自尊心很强,他是以年年花其兄的钱而不能加官升职而感觉羞惭的。其四,张释之也是有朋友的,袁盎的官职比他高,却能推荐他,说明他跟袁盎有交情。

            十年辛苦,在欲放弃时得贵人相助,而后凭借真才实学得以高升。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其一,人应时时提高自己,不辞微尘,不捐细流。其二,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到来,而不怨尤。其三,时机一来,要抓得住。为此,第一条的时时提高就显得更重要了。而十年的辛苦,一旦得到回报,那回报便会像复利一样惊人。因此,人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惆怅。

            张释之的一生,虽有十年蛰伏,但相对是顺遂的。除了他本自具足的才能,以及识才的袁盎的推荐,更应称扬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开明君主。

            汉文帝被推上皇帝之位,表面上没有太大作为,但他的崇信黄老、休养生息,对于当时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生活,是有很大益处的。不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不折腾,有时比所谓的大展宏图更有价值。没有宽广的胸襟、仁爱之心以及自知之明,作为帝王是很难做到这些的。从对张释之的态度上,可见文帝的长者之风。其一,文帝巡视上林苑,欲罢免不能回答“诸禽兽簿”的上林尉而欲以对“禽兽簿甚悉”的虎圈啬夫代之,张释之认为不可因“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采纳其言。其二,文帝的两个儿子——太子和梁王,共车入朝,按规定在司马门应下车而未下,张释之追止二人并弹劾,以致最后皇太后出面干预此事,文帝自责“教儿子不谨”。其三,文帝视察自己的在建陵墓时,自以为是地说以北山为棺椁,用纻麻把棺材缝堵住,用漆再黏住,就不怕被盗墓。在左右吹捧之时,唯张释之进言,假如棺材中有可令人起贪念的事物,就是铸成山,也会被人发掘,棺中无令人起贪念之物,就是不用石铸棺也不用担心被盗墓,意谓人主应薄葬。文帝称善。其四,在张释之对两个案件的判决上,文帝起初都是暴怒,但在听了张释之的解释后,文帝认识到张释之的正确,这是很难得的。

            张释之执法如山,不媚主上,宽以待民,而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之谓,这是历史的至高评价了。

            在封建社会,尚有张释之、包文正这样秉公执法、不阿权附贵之官,而在民主社会,却时时可见被酒色财权所俘虏之执法者,颠倒黑白,徇私枉法,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如果说张释之蜇伏十年已算很久,冯唐则更甚。冯唐为郎署长时,当有五六十岁,证据就是“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冯唐为郎署长时在文帝朝,去武帝朝三四十年,其年龄至少五十。

            张释之在十年沉寂之后,被有识之者袁盎举荐;魏尚被削爵罚作之后,有知之者冯唐说情。由此见之,人若有贤良之才德,必为人所识记,只要默守其志,不泛滥沉沦,总有昭彰明显之日。

            汉文帝心胸何其宽广,遇冯唐面折其“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张释之据法力争“罪等不能以主上的心情决判”,而能自省,认错。世间太多帝王好大喜功,淫威滥施,心胸狭窄。在纳谏这一点上,汉文帝似胜唐太宗,超前绝后,非为夸大之词。再如缇莹上书,而文帝废肉刑,更见文帝之宅心仁厚。刘恒之有天下,非天命耶,谁能疑也!

                                          (2018-03-19—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无耐心难成事,王无胸怀难称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w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