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问我归何处
给学生习作捎去一片美丽孩子的习作就如一片湛蓝安谧的天空一样,本应该是白云飘逸,色彩斑斓的美丽。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过多地承载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道德教育功能,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也就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
如今,我们仍旧看到很多学生靠着“一套、二抄、三凑”的通用的所谓“写作技巧”,如:写活动必有野炊;写事情定是让座位、扫屋子;写人物、眼睛、鼻子均为一个模子……面对这一篇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缺失了最可贵的童真童趣的现代儿童版“八股文”时,我们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的内容陈旧而虚假,语言苍白而无力,至于作文中本该洋溢着的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更是少的可怜。学生的作文更是充满着虚伪的情感,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学生自己。
作为语文教师,眼前的习作现象足以使我们寝食难安。静思中国古老的文学在我们的手中如何的奠基,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扬光大,我们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为了改变小学生习作的现状,改变习作扭曲的心灵,我作为教学的一线老师,几年来我一直潜心研究,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给学生习作捎去一片美丽一、给一双希望的翅膀,与蓝天为伴。
希望,令人期待,给人温暖。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人生之舟奋力向前。希望是沉沉暗夜中的启明星,给人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一个人没有梦想,生活就味如嚼蜡;一颗心没有憧憬,人生就如行尸走肉。如但丁所言:“生活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对于孩子来说,希望是孩子生活的底色,是他们生活的元素,所以教师要给孩子一双希望的翅膀,让孩子以蓝天为伴,学会飞翔。
孩子的心海是宽阔的,浩瀚的,为了适应孩子的成长,我首先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一种环境,在教学中定思路,建设自己的班级文化,制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打磨自己的腾飞模式。
于是,一个个班刊的名字诞生了。如《二月兰》、《紫风铃》、《紫丁香》、《青苹果》……
我从自己的构思中选定了《二月兰》。其含义是孩子的习作就如二月的小小兰花一样,经历阳光雨露之后,终于会在烂漫的春天竞相绽放。
我跟孩子们说,我们的班刊有了,以后你们的优秀习作就可以编进咱们的班刊里了,你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作者了。从此以后,孩子在习作的时候就格外的用心了,成为作者的梦想在孩子的心海中升华了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舟,在瀚海中畅游。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就是一双放飞的羽翼,我们教师要不断添加羽毛,使羽翼丰满。我在黑板的右角写“每周寄语”、写“名家名言”。让学生走进名家的心灵,感悟文学的魅力。
我鼓励学生给学校每周二的“红领巾广播站”,周三的“新闻发布会”,班级的“文学专刊”投稿,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社投稿,学生的作文有了呼吸,有了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有了教师的构想,成为作者的梦想在孩子的心海中升华成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舟,在瀚海中畅游。
给学生习作捎去一片美丽二、点一盏明亮的心灯,与心灵相依。
从表面上看,孩子的习作与老师的批改是两个个体的欣赏与被欣赏,其实两者之间是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孩子的习作交给老师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而应该是他们太想把自己的心声唱给老师。那么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习作,是给习作捎去美丽的又一里程……
我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不是在“批”、不是在“改”,而是始终都在欣赏。写得好的地方用尽心思的去夸奖,不足的地方轻描淡写的越过,这样学生会在心里深深的记住他写得精彩的地方,淡忘不足,对于写作技巧的积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学生有错别字时,通常大个“□”在旁边写上眉批鼓励学生自改,但要遇上“错别字大王”就不能全篇的错别字都框完。点评时我总是向学生介绍五多经验:多细读、多抄写、多留心、多比较、多查字典。又如点评:“结尾处你若再补写几句自己内心的话,内容就更具体了,中心也更突出了,”这样的评语虽着墨不多,却具体恳切,更具诱导性。再如:“同学请再看看,再想想,还有比这更好的词来形容吗?”“你认为这样改会不会更好些?”这类简短而有商讨性的点评语,往往回引出可贵的新意来,学生看后也感到亲切,能受到鼓舞和启迪。有时,我也与学生同写作,有的孩子的语句特别精彩,抒情特别真切,我也会在他的文章中续写几句,有时也会在孩子的习作中适时写上我的情感,与孩子同赏同乐、同抒情、共悲喜,以成为我的一种幸福。
同时,我更加注重学生间的欣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学生间的欣赏便成了他们向往的乐事。这一过程着实让学生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过了把“教师瘾”。每次同桌互相评价时,同学那专注的神情让老师感到惭愧。他们的评价无论是从作文的思想上、内容上无不体现作文的真实性、具体性。
教师对习作的评价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多次沟通,保持这种心灵的亲近,习作的美丽驿站才会永远的畅通无阻。
给学生习作捎去一片美丽三、赏一处自然,与真实共舞。
孩子的心灵感动源于生活的自然与真实,教师有责任教会孩子欣赏,使孩子学会真实的感动。
我每次布置写景、写物的文章时,我都要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亲自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心去感受。然后与学生交流感受、交流看法。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愈加真实。如果不是为了生活情趣,不是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没有亲身去感受。把作文从生活的真实中分离出去,这种生活的体验就显得虚伪而不真实。
我们高年级老师都知道巴金先生《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是让巴金先生何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的主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对日出景色的由衷的赞美。假如把这句话改成:“为了写日出,我常常早起。那么事情就变得无奈、无味、无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行,写少也行。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环境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教师对他们的要求是:观察要更细,发现要更多。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项观察实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
真实的感动永远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的情感的山泉,抓住生活,情感就会源源不断的流淌……
给学生习作捎去一片美丽四、给一片天地,与想象同歌。
孩子的想象力是孩子永远的生存能力,也是给写作美丽装饰的底色。想象的丰富,意味着习作颜色的绚烂。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二个奋斗的目标:第一个奋斗目标是展开你的想象,鼓励的口号是因你的想象而与众不同。
几年前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模式话严重,就连说假话、空话、套话,也异口同声,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的作文缺乏自己的想象,想象的缺失,会使学生写文章时觉得无话可说。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我领着学生走出认识的盲区,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和合理的幻想,那么大千世界在学生的眼中就会变得五彩斑斓。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的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的组合,按照以形及物,以物及事,以事及理,逐层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一根直线,有的同学会把它想象成教鞭、公路、灯管、独木桥、粉笔……。一个长方形,有的同学把它想象成一块花布,使它富有了色彩;有的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块麦田,使它有了生命……。一条波浪线,有的同学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想到被巨浪打进海底,有惊无险的往事;有的想到心电图,想到奶奶突发心脏病,送奶奶去医院做心电图的情景,盼望着奶奶能快些好起来;有的同学想到了连绵的高山,想到和爸爸一起去登山的情景,理解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学生的思路在一点一点地打开,他们逐步抛开固有的模式,将触角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
第二个奋斗目标时引发你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口号是爱你爱得那样干脆,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兴趣全无,将写作视为畏途。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出示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上,让孩子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比能够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
例如上课时,一只马蜂飞进教室,老师没有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使学生写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
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作为我的学生是幸运的,在习作的摇篮里,学生在不断的走进生活、品味着生活。
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让孩子们学会亲身体验,懂得感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孩子的情感充实了许多,又学有特长。懂得在生活中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但我深知作文教学任众而道远,还有许多的教学领域让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去开拓……
真的,用希望去播撒希望,用感动去点燃感动,用热情去唤起热情,用美丽去描绘美丽。我想,这就是作文,这就是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