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恋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我们的目的是与患者发生一个新的关系。患者在前语言期的依恋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创伤、不得不解离的感受和需求——所有这些可以不用语言表达,而是从我们身上唤起、活现出来或者具身。所以当我们倾听患者的言语并以我们自己的言语去反应时,需要去关注塑造言语交流的情绪性、关系性、以及内脏躯体的潜在流动。对治疗关系中实际正在发生之事的感觉,内隐的、非言语的潜台词能做到这一点,即你的感受性,无论是在患者的体验还是在双方共同建立的互动中。
要去提醒自己的注意力不被患者的言语所独占,还要去解读他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节奏语调、呼吸的速度和位置以及姿势手势,在意我们自己身体和情绪的体验。治疗关系的暗流涌动不会朝一个方向,我们唤起患者也会被患者唤起,我们对引发活现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和患者差不多,我们可能也会倾向于象患者一样,毫不知情地通过身体表达我们的感受。
非言语沟通
在最初的关系中,以“敏感的反应性”来帮助促成安全感,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依恋对象的能力,这个人要能够准确解读出婴儿的非言语信号,而且非言语性地做出随机应变的反应。对婴儿信号的反应是调谐的、匹配的或贴合的。同样地,我们对患者共情的调谐,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准确解读患者非言语线索的能力,以及非言语性(也有言语性的)予以反应的能力,其方式能够让患者感觉到他们自己的内在状态不仅仅被理解了,更被治疗师以某种方法感受到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流畅地运用非言语沟通语言,但是理解和传递非言语信息的能力却人各有异。有安全感的人在非言语沟通上,比那些不安全感的人更加老练。他们解读他人的非言语信息往往更加准确,同时他们自己的非言语信息也往往更加清晰和直接。
回避型依恋(成人冷漠型),他们的面部表情表达得较少,他们很少注视和碰触他人,他们声音的语调也更少传递出积极感受。他们看上去较少去寻求非言语的支持,而较多的是转过脸,注视其他的地方。与此相反,被描述为矛盾型及焦虑型的(成人迷恋型)个体,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往往表达性很强,尤其是当他们寻求支持的时候,以及当他们的情绪比较负面的时候。就他们对于非言语线索的敏感性而言,特别在表达需求或痛苦的线索方面,回避型的个体似乎会忽视这些线索或者视而不见,与此同时,那些焦虑的个体倾向于反应过度,时不时会对他们想象的信号产生反应,而不是准确地觉知。一般而言,不安全的个体会对他人做出带有偏见的评价,但这种偏见各有特点。回避型成人(冷漠型)容易假定他们和其他人是不同的,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倾向于从他人身上看到(被投射的)他们自己不想要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冷漠型人看到他人身上的特征是他自己不喜欢的自己身上的特征)而焦虑型(迷恋型)倾向于假设其他人和他们是一样的。而且他们倾向于从其他人身上看到(被投射的)自己的真实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迷恋型的人往往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真实的个性特征)。这些偏见的模式(错误的区分或错误的一致)和投射(那些不想要的或者真实的个性特征),也许在患者的移情反应中也产生了作用。它们可能是我们反移情反应的一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35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