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以前的关系模式:迷恋型、混乱型、冷漠型,习惯化的应对关系的模式。
治疗室的关系模式:呈现习惯化的关系模式的同时治疗师使用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对共同创造的活现的觉知,作为通往非语言领域(被解离的部分)的途径。
在依恋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目的是与患者发生一个新的关系(在关系中疗愈)。相比最初那些塑造他的关系,这个新关系更能调谐、更具包纳性,也更可以彼此协作。与患者间建立这样的关系,需要把焦点集中放在治疗对话中那些基于情绪的非言语潜台词。患者前语言期的依恋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创伤,不得不解离的感受和需求——所有这些可以被获取的主要途径,不是由患者直接用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而是患者把它们从治疗师身上唤起,跟治疗师一起将它们活现出来,或者使它们具身。
当治疗师倾听患者的言语并以治疗师自己的言语反应时,需要尽最大可能去关注那些塑造言语交流的情绪性、关系性以及内脏/躯体方面的潜在流动。言语自身也许会传递出一些重要意义,也许不会。而内隐的、非言语的潜台词却几乎总能做到这一点。恰恰是对此地发生之事的感受——即,对治疗关系中实际正在发生之事的感觉——能够带领治疗师进入到眼下最突出的部分,无论是在患者的体验里,还是在双方共同建立的互动中。
患者和治疗师通过行动表达互动中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活现是持续的和不可避免的。治疗师如何参与活现?与患者一起在做什么?治疗师想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治疗师正在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聚焦重点?治疗师在回避什么?可能是什么样的潜意识动机驱动了治疗师的活现?
活现产生于相互锁定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影响,觉察治疗师在互动中的参与因素(有哪些?),通常是看清患者参与因素的开端。
治疗师和患者通过“关系中的即兴举动”,摸索出他们实现感受上能够适配的方法,由此双方共同参与了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一方面,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内隐的,治疗双方去感觉,并且针对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对方内在方式了什么以及双方之间发生了什么,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另一方面,让这样内隐的体验变成外显的,可能是认识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能提高心理治疗中“一直挪动”的可能性,也因此提高了“前进”的可能性。
针对内隐的和非语言层面的治疗性互动工作,作者提供了一个简快的理解方式,患者对自己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部分,会倾向于使它们被唤起,活现出来,或者去具身。患者在我们身上唤起的,我们常常会活现出来。患者具身的,他们常常在我们身上唤起。在患者和治疗师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中,治疗师的培训、临床体验和个人接受的治疗,通常会带来患者可能缺乏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种发展良好的能力,可以容忍、识别并搞清楚治疗师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的感受,也包括从体验而来的,对潜意识力量的认识。
治疗师和患者的角色非常不同,一个是提供帮助,另一个是接受帮助,在这种不对称性创造出来的情境中,患者和治疗师的互为主体性和关系的理论是独一无二强大的资源这组理论帮助治疗师去识别、理解并干预移情和反移情中内隐的,非言语的互动。这些最初的潜意识的互动,既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资源,也可以是最富挑战性的障碍。
在谈论这些前,要谈及一些在非言语领域内,关于体验的感知和表达的个体差异方面。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同的依恋风格,会倾向于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非言语沟通,了解这些差异,对理解自己和理解患者都同样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