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高贵的灵魂(四)

作者: 傅正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0:12 被阅读17次

    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之中,人生的意义在人生之后

    人生是否有意义?答:有!

    人生意义何在?答:在不受时间限制的被传承下去的个人的思想、情感、基因等诸多方面。

    撇开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杰出人物不论,就凡夫俗子的你我而言,亦然拥有许多超越肉体生命的、超越死亡的、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如子孙、基因、家风、家规……还有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对于每一个被文化的裸猿而言,人生都有意义——只要你善于发现,能够创造,愿意赋予,能够传承。

    完毕。

    这就是笔者对哲学的终极性的人生意义问题的回答。

    好啦,我知道啦,我也接受,可是我没有那样的情怀和幽思,更没有那种闲情逸致;那些超越死亡的所谓人生意义对于忙于生计、累死累活的我而言,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感觉的;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什么作用、什么意义?毫无意义。

    是的,只要无感,再有意义,也无意义;只有有感,意义才有意义。所以,要有意义感;对于人生而言,要有人生意义感

    所谓人生意义感就是能够感觉到个人当下的一切对于个人的将来意味着可能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简言之,就是能感觉到人生意义有意义

    如何才能感觉到?必须要有使命感。由于使命感承载着对历史来源的信仰和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个人当下的存在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正是对历史上那些有利于个人生存的东西的感恩和缅怀,才构成个人的信仰;正是信仰使个人不忘初心,感受到历史的使命感;正是使命感驱使个人怀揣理想、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眺望未来,从而使个人当下的存在对于个人的将来意味着可能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而使个人对自身当下的存在充满意义感。因此,意义感是建立在使命感的基础之上。

    除了使命感,作为凡人,我们还要战胜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否则,人生意义依然会被感觉本身击碎,意义感也就无从谈起。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也没有体会过死亡,也就不知道死亡的感觉是怎样;当死亡来临时,人已经没有了感觉,更不知道死亡的感觉是怎样。所以,死亡与人的感觉无关,死亡本身并不恐怖。但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且死亡不分老幼,人一直要面对死亡,这种面对死亡的处境才是可怕的、恐惧的。这会导致悲观厌世、怀疑人生、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等等无意义感的人生体验。

    然而,如果人有永生,那么十万年前的地球早已经人满为患,何来现在的你我?若有,就只能年年杀年年生,用自相残杀代替自然死亡,地球必将成为一个血腥的屠宰场,人间也只不过是你死我活的地狱,人生将毫无意义。

    如果人有永生,而且是从现在的你我开始人才有永生,那么,懒惰的禀性将使你我丧失紧迫感,一切都可以耗着,包括学习、工作、探友、踏青,包括夫妻的冷战,等等。这必将导致彻彻底底的懈怠,这种懈怠必将人生带入空虚和无聊的深渊,人生像猪生一样,更遑论人生意义;

    如果人有永生,那么,利己的本性会使人毫无顾虑地冒除了死罪以外的其他一切风险而唯利是图、为所欲为,反正有翻盘或悔过的机会。

    正是死亡,提醒人们要善待亲人、珍惜友情、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正是死亡,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琐碎和庸俗,而要抓大放小、追求卓越;

    正是死亡,迫使人们活出生活的质量,从而度量出心智的智慧与愚昧,灵魂的高贵与低贱,心灵的博爱与冷漠;

    正是死亡,甄别出雅士与俗人,君子与小人,活人与行尸走肉;

    正是死亡,赋予生活的磨难和痛苦以深远的寓意,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无限的意义

    作为一个高贵的灵魂,会坦然面对死亡。——如果死亡只是疼痛,那么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许多疼痛;如果死亡只是感觉终止,那么每一次睡眠都是感觉终止;如果死亡只是美好生活的结束,那么恐惧焦虑的生活还生不如死,而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高贵的灵魂,面对死亡,不仅不会恐惧,反而对弥足珍贵的生命充满不可替代的责任感、独一无二的价值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向死而生的意义感。

    因此,作为有血有肉的凡人,要拥有人生的意义感就必须在使命感的基础上战胜面对死亡的恐惧感。换言之,意义感要建立在使命感的基础之上,意义感包含了使命感但又高于使命感

    有感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内心的精神力量;意义感是灵魂的能量,是终极性的、最高的精神力量;意义感是对灵魂的终极拷问,是对灵魂的最高要求。意义感不是精神的避难所,而是灵魂的安乐园。所以,一个高贵的灵魂必须有意义感。

    在人格建构中,意义感就像是人格之屋的建筑装修:尘世间的苦难和屈辱会在意义感中被抹平和修饰,从而也深具美好的意味;最终,一架完整的人格、一个鲜活的人、一世壮丽的人生会在意义感中完美呈现。

    至此,我们阐述完“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高贵的灵魂需要具备的主要文化修养”,即羞耻感、尊严感、正直感、责任感、价值感、使命感和意义感。

    这“七感”之间,由前到后存在着前后包含、逐层推进、由基础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层次,这是精神格局由小到大的层次,也大致显现出灵魂由低贱到高贵的层次。

    其中,在人格建构中,羞耻感是人格之屋的基石,尊严感是屋顶,正直感是支柱,责任感是承重墙,价值感是质量,使命感是规划,意义感是装修。

    从生命的自我保护效果上讲,羞耻感告诉人“什么不可为”,尊严感告诉人“什么想为”,正直感告诉人“什么可为”,责任感告诉人“什么该为”,价值感告诉人“什么值得为”,使命感告诉人“什么必为”,意义感告诉人“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七感”的阐述不是中学生的演讲稿,也不是酸儒的道德宣言,究竟“什么为,什么不为”,其判断标准最终要以“自保效果最大化”为准绳,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与自我现状相对接,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否则,便成为假大空的道德宣言,好听不好用的心灵鸡汤——真理向前一步就超越定义域,成为谬误

    灵魂是否高贵,“自保”才是其中的核心概念。自保是自我保护自我,自保的对象是自我,自我的核心是灵魂,则灵魂是自保要保护的核心对象。另一方面,自保能力的关键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来源是灵魂,则灵魂又是自保能力的关键来源。由此可见,自保所指的自我保护自我,关键就在于灵魂保护灵魂自身。高贵的灵魂具有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使自保效果最大化,则效果最大化的自保便是:高贵的灵魂保护高贵的灵魂自身。这无疑是自保的最高境界。

    “高贵”不只是对灵魂的文化修养方面的形容,而是对“灵魂”这个对象的总体描述。因此,以上所列三个方面(物质基础,活动基础和文化基础)都是必要条件(参见《高贵的灵魂所需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至于哪一方面最重要,这很难评价,但在相互作用上,前者决定后者。

    其中,物质基础是“一票否决”。只要脑组织出现问题,这个人的灵魂一定谈不上“高贵”二字。即便是像哥德尔、康托尔、图灵、牛顿这样的智力大师,也不例外。这是以“自保效果最大化”为标准的必然结论。

    其次,在人为因素中,活动基础和文化基础要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的分量。这就是说,我们通常所强调的文化修养(包括以上“七感”)只不过占一半的分量,而“会玩”这个上不了台面的因素却要占另一半的份量。就像空气一样,虽然唾手可得,但并不代表空气对人的生存不重要。同理,“会玩”很容易做到,正因为太容易,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它在灵魂的健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从书呆子、抑郁症等怪异性格的形成中,很容易发现“会玩”的不可或缺。

    总之,物质基础,活动基础和文化基础都只是必要条件,强调某一个方面都是以偏概全,只有三者加在一起,才能成为灵魂是否高贵的充分条件。

    本来,“高贵”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教条,也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美好愿望。“高贵”不是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基于自保原则,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既然是对自己的要求,就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让自己愿意追求、乐意追求的理由。否则,就很容易把一个形容词描述成高不可攀的美好愿望,成为不切实际的虚妄的妄想,成为心向往之但又遥不可及的幻想。最终,就像“道德”概念一样,想得而得不到,使人陷入虚伪的假象,而虚伪最容易腐蚀灵魂,使灵魂走向低贱

    “灵魂”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神物圣物,它只是针对精神现象而言的人格模式的活动系统。仅此而已!没有必要把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搞得那么神神鬼鬼、朴朔迷离。

    高贵的灵魂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人可求之、人能为之,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东西。若没有做到,定然是不知其好、未得其益,不欲为也。

    高贵在哪里?

    高贵不是贵族气,高贵不是世袭贵族的专享;

    高贵是灵魂的高贵,高贵是精神贵族的专享——

    高贵在青年孙中山的募捐声中,高贵在少年毛泽东的作文里;

    高贵在武训的乞讨声中,高贵在赵一曼的灼目里;

    高贵在乡村士绅的威信中,高贵在团队精神领袖的号召里;

    高贵在慈母的吼声中,高贵在严父的笑声里;

    ……

    ——高贵在民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为高贵的灵魂(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d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