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热闹的日子总是少于平凡的日子,平常事用平常心对待;按时间和空间来述说一年的热闹,大概也屈指可数。
元旦刚过几天,不小心就进入了腊月和一年的尾声,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来迎。
中年的我对于春节这个节日,就象小姑娘恋爱约会,怕他不来,怕他来了后又乱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怕不怕,这个日子终将要来到,那就作点准备迎接它的到来吧,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东江湖儿时的年味开始应该从中秋节后算起,八月十五后是重阳节,东江湖的人们在重阳节前后必蒸糯米酿酒,糯米蒸熟用大缸装;温水化开自摘回来的蓼草制作酒药丸子发酵,和好酒药后,向缸的四周扒开,拓实中心留个大窝;盖上盖用旧棉被,蓑衣,厚旧棉衣布封实,保温使糯米在酒药的滋润下酵母发挥它无穷的活力渗透糯米中,糯米和酵母交配后,生出酒曲。
几天后,揭开酒缸,一般原始的酒香袭鼻而来,一汪浓郁的酒液泊在窝中;时不时能看到发酵的酒泡从窝中冒出,静静地能听到酒泡在酒面上炸裂的声响;食指浸下中心的酒液,抹在舌尖上试味,甘香沁甜。
与此同时进行的有大锅中炆的红薯,凉后放入比例的酒药,使红薯发酵后,再用专门酿酒的缸酿酒,在缸上用铁盆装满水作盖,待锅中出大气,带着红薯香的酒液从滤嘴中流出,铁盆中的水温到一定程度时,换冷水,便于更好地产酒,产量;红薯也可用其它农作物代替。
糯米醪酒中盛入红薯酿的酒,封缸埋在淤堆中,待过小年时才淘出来备用。
年味是一年中的大戏,即是龙头又是凤尾,酒是年味中的主角,重头戏的扮演者;二号登场时,没有主角温柔,需要男人们操纵,制办年味不搞点水产,不杀点禽畜,不杀头猪怎么也不好意思说过了一个肥年。
冬至一到,男人们杀杀杀,杀鸡鸭鱼猪;女人们腌腌腌,腊鸡鸭鱼肉。
三号登场,北方面食,南方米食为主;东江湖的糍粑,六七八公分大,一尺二长一筒,拿出来象棒搥,没见过的外地人,吓的二百斤身上的肉乱擅;两公分厚,三四十公分大的糯米锅巴,上面描红绘绿福禄喜寿,端生来如斗笠,不知怎么下嘴;红薯糕皮花绿相间薯香四溢;雪粉霜裹的花根脆香酥甜;陶花图案吉祥如意松脆干香。
主角, 主角还有一位,小孩子必备,尤其男孩喜欢的鞭炮,花炮之类,家长一定要准备;除夕那封挂开宴炮,初一清早开财门鞭炮;香烛纸备齐,一切就绪,一场大戏即将上演,序幕拉开时来点掌声。
东江湖的年夜饭,已经到了一年的尾端,经过一年的辛劳是该犒劳犒劳自己和这个和谐的家了;清晨母亲从菜市场购齐必需的食材,早早地做午饭,厨房收拾整理后,从门后取下战袍套在颈部,双手捋着身侧的两根绊帒绩在身向,一付老当益壮的架式在厨房中摆开。
剁肉馅发出“齐咚𠾐呛”的声响,靠在旁边的碗柜被震的“铛铛锵锵”的节奏,加上外面小孩子偶尔放几个响炮“噼噼”的声音;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吗?是舞龙的前奏,醒狮的鼓点,催戏的曲调;混合在一起,如黄河长江咆哮;铆足劲的老娘,似擂鼓的壮士,将两把菜刀使的如槌锤一样麻利。
父亲和我们在贴春联,桌子上的糖果糕点己经摆放整齐;母亲剁完肉馅,准备走油锅,蹄膀,肉丸,高丽肉,高丽鱼,油豆腐,红烧肉;再走蒸锅,四冷碟,四炒菜,四大碗,甜汤,火锅;一应俱全。
兄妹们已经换上过年的新衣,菜上了桌,酒盅,碗筷摆齐;父亲在西祖上焚纸钱,烧香,祷告,再把每道菜祭奠一番,三杯酒敬完天地祖先;到门口点燃我们兄妹开宴的鞭炮号令。
酒是好酒,菜是宴菜,互相祝福鼓励,其乐融融;春晚的歌舞,曲艺,相声,小品,在一片祥和中上演,外面静悄悄,天空中划过几道焰火,迎近午夜时分开财门,看着钟点燃放炮竹,辞旧迎新;小镇四周鞭炮响彻云霄。
天亮时被炮竹提醒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我们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向父母拜年,红包引领我们做孝顺的儿女,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走在大街上,鞭炮的纸屑如红毯,一切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仿佛变了人间。
儿时的年味,走的那么匆忙,只剩下那些年和曾经。
儿时的年味/是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是鞭炮/红包
儿时的年味/是饭桌上丰盛的夜宴/是美酒/佳肴
儿时的年味/是家庭里和谐的韵味/是去年/今年
儿时的年味/是先人们创造的历史/是祈祷/感恩
儿时的年味/是中国节传统的象征/是国富/民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