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令人心生恐惧的疫区,基蒂整日如坐针毡,又百无聊赖。
所幸,她遇到了一位海关官员沃丁顿。这是一位幽默风趣,而又善于洞察他人内心世界的男人。
他就是一位睿智的长者,时常陪基蒂聊天,多多少少地消解了基蒂的郁闷之情。
在他的带领下,基蒂去了当地的修道院,见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从此,生命打开了一扇窗,有光开始照进来。
修道院的修女们,来自遥远的法国。她们,将博爱、仁慈的光辉,毫不吝啬的洒向这贫瘠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内心。
特别是院长,她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却甘愿抛弃一切浮华,远赴异国他乡,尽自己的所能,给孤儿们营造一个温馨有有爱的家。
面对着脏兮兮的小孩,基蒂一开始是心生厌恶的。但是,修女们细致体贴的照顾,又让她感动。
当她尝试着加入这个队伍,也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好感时,慢慢的,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感。
是啊,给予永远比得到更令人快乐。
后来,基蒂也慢慢地了解到,沃尔特并非一无长处。在当地人和修女们的眼中,她的丈夫为了尽早消除瘟疫,在不懈的努力着,是个人人尊敬的好医生,形象是那么高大。
这也让基蒂开始改变了自己原来对他的看法。虽然,因此爱上他,对基蒂来说,仍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两人的关系,也在渐渐的修好。基蒂祈求能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丈夫的谅解。
就在这时,基蒂意外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当丈夫追问她孩子的父亲是谁时,按照基蒂以往的习性,她原本可以随口应答,借此来弥补两人之间情感的裂痕。
可是,在经过了这段日子的磨炼后,基蒂早已褪去了原先的虚伪。在内心小小的挣扎了一番后,她还是决定如实回答:“不知道。”
这让沃尔特伤透了心,他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的火苗,瞬间又熄灭了。
哀莫大于心死。当他不惜拿自己做试验品,去直面霍乱杆菌时,结果可想而知。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基蒂多么希望能获得丈夫的谅解,让他放下过往的爱恨情仇,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这一声“亲爱的”,是她今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丈夫的呼唤。
可沃尔特,却不能轻易放下。临终前,他艰难地说说了一句“死的却是狗”。这话出自一个典故,大意是有人好心收留了一条狗,后来狗却咬伤了人。当大家都以为那个好心人会死掉时,结局却大出意料,是狗死了。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吗?也许,带基蒂来到湄潭府,就是沃尔特设置的一个陷阱。面对着出轨的妻子,他希望用瘟疫来折磨她,最后夺走她的生命。然而,终究还是因为爱着吧,最终,他却以自己的死亡作为退出。
撩起生活的那层面纱,真相总是如此残酷。带着歉疚和难以释怀的伤痛,基蒂独自回到了香港。
对于旧情人汤森,在撕开了他道貌岸然的外包装后,基蒂早已没有了曾经的爱意。可是,面对他的再次撩拨时,基蒂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或许与读者们所期望的大相径庭。然而,这更是作家毛姆的毒辣,他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没有人的成长是一蹴而就的,总是要经过千回百转之后,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
基蒂非常痛恨自己,她终于痛下决心,选择了逃离。回到英国去,陪伴在父亲身边。
对于腹中的胎儿,她说:“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这才是一个女性的觉醒。所有的安宁,从来不是来自于外物,而在于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