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长》杂志看了几期了,在看的过程中总是能产生关于教育的一些感悟。
我对于教育的认识是有一个转变的,这个转变与我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相呼应。最开始我是否定教师这个职业的,觉得千篇一律地枯燥重复缺乏创造力,收入又有限,对这个职业充满着否定。但好在本人本质还好,所以对于积极情感的唤醒和感染作用还是非常认同的,所以这么多年一直爱学生,喜欢看到自己的付出能给学生带去一些变化。
真正认为教育伟大而神圣应该是2018年当班主任那一年,和后来与付主任用心相处的这几年。再加上最近工作性质的暂时转变,我更加体会教育的魅力所在。教育是件伟大的事情,因为她拥有唤醒、改变、塑造一个人的作用;教育神圣,她对于教育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一颗爱心、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的方法、技巧、策略,这样才能把爱心、善心充分发挥到积极的功效。
所以我开始学习,因为欠缺的元素很多,所以需要慢慢学习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把我对教育的热情发挥出来。比如订阅《新校长》杂志。比如现在开始坚持写点东西。
今天在看杂志时,对于十一学校采访的开篇词就有一段让我很受触动:十一学校为什么?认知上的高阶,原则上的坚定,结构上的简洁,发展中的系统,行动上的标准,课程中的极致,人性里的分寸……
这些词汇的描述非常高级,而且每一个都值得深入思考。一所学校,你的办学目标是什么,追求什么,这是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灵魂,肯定不会有一个健康的肉体,肉体的迂腐也会造成灵魂无处安放。反思我们学校,办学宗旨是什么?其实最初对于办学愿景的描述我认为非常精彩前卫,那就是“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与当下流行的积极心理学不正好相契合吗,这就是高阶的认知啊。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每个人,这其中包含老师,也包含学生,包含校园中的每一位员工。然后,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教学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都要纳入其中。教育因人而异那就是现在我们所探索和完善的一主线三自主德育课程体系设计,包括有梯度的三层课程设计,这都是为了最大程度达到每个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学中的一体两翼三层课程设计(现在已荒芜),包括现在双减背景下,应该大力研究如何实现作业分层,如何依托网络实现网课期间的教学分层,可惜的是,学校现在搁置了这些探索。原则上的坚定就更无法言说了,因为原则不清晰,领导层坚守的原则对于教育教学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所以原则是否坚定就成了空谈。三是结构上的简洁,李希贵校长说,能用系统解决的问题绝不开会,现代社会实现人的高效管理,依靠公正有序有效的系统是事半功倍的,一个良好的办公系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其成员积极开展工作,何为良好的办公系统呢?我认为首先是相对公平且有激励性的,需要奖优罚劣的绩效制度、高效弹性的考勤管理、攻坚克难的勇者思维、相互赋能的团队建设和以创新为乐的积极思维,这其中每一个角度的实现都需要不断思考长期努力适时调整。想要实现结构上的熵减就不可能有一劳永逸额制度,环境在变、情况在变、条件在变,制度必须要跟着改变。第四发展中的系统,我认为就是干工作要成系统、成体系。绝不是今天检查这一项就突击这些内容,明天要求那一项就忙活补充,要贴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思考这所学校发展的系统该如何建立。例如:德育课程系统,心理健康课程系统,学生干部培养系统等,教学上也可以结合单个学科或多学科融合形成系统,例如生物化学系统,音体美素质教育系统,文史教学系统等,有了系统就像有了发展模式一样,老师们在干工作的时候也会有前进的方向,从而更容易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思考解决难题的方法。第五项行动上的标准,这肯定应该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这个标准可以听取老师们的意见,但绝不是意见的简单相加,应该是整合,做领导就要有整合的能力,把好的元素融入收纳并浓缩成精华,标准也是一种规范,老师和学生要有规范,这样学校行为的轮廓才清晰。第六课程的极致,这就是说课程的探索一定是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特点在变化,老师群体也在变化,那课程设计想要达到极致就需要不断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最后人性的分寸,也是很好的提法,管理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有时候需要一视同仁,有时候也得网开一面,网开一面不是为了走私人交情,更多是为了便于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