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学会主席詹姆斯·布根塔尔提出五项基本假设:
- 01 人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对人部分功能的研究来了解人。)
- 02 人存在于其人文环境中
(抛开人际体验,仅只研究部分功能不能了解人。)
- 03 人具有觉察性
(一种心理学如果不承认人具有连贯而多层次的自我觉察,就无法了解人。)
- 04 人具有选择力
(人并不是其存在的旁观者,他能创造自己的经验。)
- 05 人具有意向性
(人指向未来;人有目的、价值和意义。)
要活在当下,这没错,但我的个人体悟是,人不能只活在当下,人真正需要的是,充满未来的安在当下。
也许受限于我的个人修为和认知,我的真实感受是,如果明天真的不值得任何期待,这个当下,就只是末日狂欢,并不能真正的享受美好的当下。人必须要为了什么而活着,哪怕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一个不会见到的人……总之,人必须带有某种目的活着,被赋予某种价值活着,因为任何一种意义活着。
人具有意向性。人指向未来,人有目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社会人,我们被赋予了各种意义,名利权势大不过金钱这个唯一标准,为了数字追寻看起来无比正确且不易觉察。如果把这一切拿掉呢,意义这件事,没有人比西西弗斯更有发言权吧。
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但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
西西弗斯在这一奇妙的发现中超越了自己的命运。在那微妙的时刻,西西弗斯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那一系列并无直接关联却跟他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的生命行动,发现正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变得比他推动的巨石还要坚硬。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西西弗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种幸福。
这个看起来可笑的悲剧,有个完美的结局。但真实的人生却未必如此,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无法找寻到这个意义。反倒是有个明确清晰目标的人,过的比较简单踏实。比如,为了孩子操劳一生的妈妈,拥有最完整的,踏实的幸福,不必得到任何回应也是幸福。
所以意向性究竟是什么。是没有答案,是不必高大上,是不必终极命题,是只要有就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定义。
正在头条刷屏的章小慧女士就很有说服力。被媒体渲染成拜金女的章女士向来是个反面教材,年近60的章女士却因为文化和学识超越拜金,成为直播女王。突然有个新的领悟:也许章女士并没有被污名,她就是个拜金女,但因为纯粹的拜金,她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条路上走到黑走的坚定,哪怕只是因为拜金,也是可以登顶,这就是我的感悟。
那么,拜金这个标签,和勤俭这个标签,有优劣吗。可能并没有,无非是喜欢两种生活方式。既然喜欢吃甜食和喜欢吃咸并无高下,拜金和不拜金,又为什么要分个高下。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是想拜金也没有金可以拜的人,但我也是发现不管拜的是什么,只要有,就可以为自己赋予意义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