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人文
一个身残志坚之人,受千万人顶礼膜拜,你还有什么理由丧?

一个身残志坚之人,受千万人顶礼膜拜,你还有什么理由丧?

作者: 摩登往事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1:12 被阅读8次

    在古代,如果一个男人遭受宫刑,这样他还会有勇气活下去吗? 相信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为名节而死。

    但有一个人偏偏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著作。这就是史圣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无法绕开的伟大人物。

    汉朝杨雄曾著《法言》一书,书中写到“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班固在《汉书》中作《司马迁传》,文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文起八代之衰之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司马迁十分推崇。曾在书中记载道“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南宋史学家郑樵则认为“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明清时期的金圣叹、钱谦益、章学诚、赵翼和梁启超都先后对司马迁作出评价,其中金圣叹可以说是司马迁的知己,他对《史记》的探讨独树一帜。赵翼称司马迁为“史家之极则”。而梁启超则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并对《史记》做出极高评价,并说“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到了近代,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更是赞赏司马迁的才华,他曾为司马迁祠题写碑文,写道“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而翦伯赞更是认为司马迁是我国史学的开山祖师。

    太史公画像

    壹-耳濡目染、饱读史书

    前145年(景帝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仕宦世家。《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 龙门在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 夏禹所凿者也。龙门山在夏阳县, 迁即汉夏阳县人也, 至唐改曰韩城县。" 故又有司马迁出生陕西韩城一说。

    迁父亲司马谈,官居太史令。太史令自春秋时代周朝即已设立,主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其先人往上,为八世祖秦朝大将司马错。再往下,司马家族未能出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直至司马迁一代,终攀上巅峰。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大凡某朝某代担任观天象、记史事之官职,虽食禄不多,但胜在能接触到皇家丰富的藏书,故司马迁自小便博览群书,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养分,加之天生聪慧,自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吸取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为司马迁在不惑之年写下史记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贰-辞亲远行、壮游华夏

    司马迁在自己十九岁之时,被父亲司马谈踢出了家门。

    有着世代从事著书立传光荣传统的司马家族,司马谈痛感史学不治,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史学已然断代失传,衰微已久,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在史学方面已无所助益,且身体已然羸弱,不堪远游,故寄希望于司马迁来完成自己的愿望。子承父业,自古真理。就这样,司马迁踏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壮游之路。

    司马迁游历路线图

              司马迁自长安出,先南游江、淮河一带, 渡过淮河、泗水, 访问了淮阴侯韩信早年的事迹和遗迹, 然后南行登上绍兴的会稽山, 探访禹穴; 会稽又是夏禹后裔越王勾践的都城, 勾践复仇的故事天下著名。 此后,司马迁到湖南登九疑山, 瞻仰了虞舜的葬地, 泛舟沅水、湘水之上, 到达长沙, 悲悼贬居此地的贾谊, 亲临屈原投水的汨罗江。漫游南方之后,司马迁北渡汶水、泗水, 到了儒家发祥的齐、鲁大地, 研究儒家典籍, 观看孔子遗留下来的文物与风尚,又在孟子的故乡邹县( 今山东邹县东南) 峄山( 今山东邹县东南) 之下参加乡射仪式, 在鄱( 今山东滕县, 春秋时邾国的都城) 、薛( 今山东滕县南)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一带陷于困境, 但究竟是物质的原因, 还是旅途遭遇了危险, 因缺乏史料, 不能确指。薛, 战国时为孟尝君的封地, 彭城, 春秋、战国时宋的都城, 是楚、汉相争的旧地, 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是搜集秦汉之际历史资料的一个中心。从彭城向西北, 就到了沛郡, 汉高帝刘邦曾为沛东泗水亭长, 汉初统治集团的中坚人物如樊哙、骊商、夏侯婴、灌婴、周勃 以及丞相曹参、萧何都是这里人。最后, 司马迁经过梁( 大梁, 今河南开封, 战国时魏国国都) 、楚地而还。司马迁在这里凭吊了“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城宫室。 这时司马迁正任郎中官职, 奉武帝之命向西出使巴、蜀以南, 往南巡视邛、昆明, 最后回到了长安, 时间在公元前 125 — 124 年之间。这次游历, 前后经历了大约两、三年的时间, 是他人生经历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经历。

    此后近 20 年的时间中, 司马迁又几次出游, 足迹几遍全国,跟随着汉武帝封禅并巡游天下, 先后去了泰山、碣石( 在今河北昌黎境) 、辽西( 今河北卢龙县东) 、九原( 今内蒙古五原) 等地, 行程达八千里。通过这次从巡, 司马迁参观了长城内外, 对中国北方的认识更加全面充实了。长久的游历, 使他饱览了大江南北的壮丽风光与历史胜地, 增加了知识, 开阔了胸襟, 能够站在时代前列, 追忆往昔, 遥视未来。等到 42 岁正式写作《史记》时, 他已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了。

    叁-仗义执言、因言获罪

    李陵浚稽山之战

             公元前99年,这一年,司马迁突遭横祸。当时,匈奴屡犯大汉边境,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疆土受到北方蛮夷的戕害,改变了自文帝景帝以来的和亲政策,主动出击匈奴。派自己的爱妾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作为主将出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做为后援押送辎重。

         李陵素有大志,不甘居于人下,便主动请缨,带五千骑兵袭击单于祖庭。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出关以后在大漠行军一个月,扎营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前队是长戟盾牌,后队是弓箭、强弩。先是和匈奴近战相搏,然后千弩俱发,把匈奴打退,还追杀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军候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粮矢且尽以及李陵的部队旗帜等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此时,距离边塞不过百里之地,所属五千,亡归四百。汉武帝本欲李陵死战,得知李陵投敌,勃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随着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肆-忍辱负重、终成绝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自李陵事件之后身体已经沦为废人,在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的封建时代里,惨遭此等奇耻大辱,其内心之煎熬斗争可想而知。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士大夫而言,“士可杀,不可辱”,名节显然比生命珍贵。然而想到一生之夙愿未能实现,父亲之遗名未能完成,司马迁寻死之心渐渐冷却了。年轻时壮丽游历的豪气干云,凭吊先贤寻访古迹时的内心激动,此刻又让他渐渐恢复了生命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此一死,当然简单,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当然痛快,或者才是艰难。但只要心中有光,理想不灭,人便不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凭借着常人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绚丽多姿的绝妙文笔,将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始皇扫六合、高祖斩蛇建立大汉这几千年的王朝更替、王侯将相、大圣先贤、贩夫走卒的波澜壮阔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抒写了一番。自《史记》起,历史不在枯燥冰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曲终和寡,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层任意打扮粉饰自己的小姑娘,而是变得那么的有温度,那么的让人心潮激荡。自此,中国历史上的不朽著作,进入了神圣的史学殿堂,供后人瞻仰。

    煌煌巨著,史记不朽!

    圣哉司马,精神永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身残志坚之人,受千万人顶礼膜拜,你还有什么理由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m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