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刘青山
奶奶脑梗住院了,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对侧肢体偏瘫,右上肢没什么肌力,基本上动不得,右下肢可以稍微移动一下。
入院的时候嘴巴是歪的,经过治疗好转了些,偶尔止不住仍会流口水,还有就是讲话只能说几个字。
我哥在医院陪护,我负责送每日的餐食,奶奶的“死对头”我妈负责做饭菜。
吹吹风透口气在县城住院,老家乡下还喂养了鸡鸭,姑姑负责管理,隔两三天会来医院看一回。
医生说,大面积脑梗塞,脑细胞缺血性损伤无法彻底恢复,肯定肢体功能等都会受到影响,目前看来,右手恢复的可能性不大,右脚争取能恢复下地走路是最好。
“1、2、3、4、5……抬脚,继续抬……”每天都要这么监督昏昏欲睡的奶奶锻炼她的右腿,期盼着能一日比一日好起来。
俗话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子一样了。”还真是这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原本可以为你撑起一片天的大人,也会脆弱到需要人的关注和照顾。
奶奶是许许多多农村里面的那种空巢老人之一,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打工赚钱,一个人在乡下过日子,这个结果其实早在意料之中。那天,要不是姑姑刚好回家,脑梗塞后紧急送诊住院治疗,情况可能会更糟。
亲人病倒了,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护。这让我马上想起自己之前日常生活里的各种矫情,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不到特定的时候,人总是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放不下。
记得有一次我去走亲戚,发现亲戚家不放电视了,以前每次去都会放的,这回感觉根本没有开机的打算。我忍不住问道:“耶,为什么不放电视看了啊?”
亲戚回答我:“我们看小孩子也会跟着看,影响视力,已经很长时间不开电视机了。”
我为自己的唐突感到有点尴尬,不进入特定的情境,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没养过孩子的人不会深刻明白养好孩子要牺牲什么,身体健康的人再怎样也无法具体想象绝症病人的痛苦。
大学同学遭遇他20多年来最强的危机,大学五年,规培三年,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投注了近十年的时间,现在想要彻底放弃,爸妈肯定不同意,因此陷入了纠结痛苦之中。
覃同学最大的梦想是做演员,他在省会长沙一家医院儿科规培,三年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他和他爸妈说,他不想做医生了,经常要熬夜,身体吃不消,甚至有猝死风险。
我知道,他说的不是骇人听闻的,就在去年,他所在的医院,一个研究生做完手术回到宿舍睡觉休息,吩咐舍友等下喊他起来上晚班,却因为过度劳累没有再醒过来。
还有一个,是我们两的校友,也是在医院里面规培。去年除夕,他工作完下班回到家,年夜饭吃没吃我们搞不太清楚,反正也是人睡着后就没醒过来,都没能跨过年。
那是个长相帅气性格不错的小哥哥,虽然我和他大学没有太多交集,但是看他qq空间照片感觉脸还是很熟悉的。同事朋友家人翻看他的朋友圈,怀疑他可能有抑郁症,情绪早就累积到不堪承受了。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人就那么走了,不得而知,反正是走了。
覃同学说不管做什么,他就是不想搞临床了,这不是他喜欢的工作。然而爸妈那边肯定是难以理解,他难受他爸妈也难受。
我问他什么打算,他说规培结束了先去永州,然后真的想去浙江横店看看。永州那边有一个他喜欢的姑凉,横店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一个梦。
当然是有点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了,然而年轻的时候如果连梦都不敢做了,人生还有多少乐趣可言?
同学迷茫,我也迷茫,翻看朋友圈,另一个大学同学小林,研究生三年后刚走上工作岗位,他发了一个有趣的动态。
我刚刚去找,已经删了。大概意思就是他和病人家属对呛,家属怼我那同学:“你还有几十年呢,年纪轻轻拽什么拽?”
我同学也没好气地回复:“要住院就住院,不愿意住签字出院就是了,吼什么吼……”
评论区很多大学同学冒泡,表示感同身受。现在的医疗环境,真的是一言难尽,病人家属难以理解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同样觉得病人家属也很难缠。
奶奶住院一个来星期,复查头部CT显示梗塞灶没有变小,好像还变大了。
我去问了放射科的医生,他说其实一开始梗塞面积就有那么大,只是现在显示出来了,更明显了而已。
哥24小时陪护身心有点疲惫,他晚上发了一个这样的朋友圈:过了今天在医院冶疗一星期了,医院里基本上全是老人,其实花钱冶病无可厚非,只要冶疗好了用点钱都是可以的,就怕钱也用了病却没见好转。
作为学医出身的我,看到后当然明白是咋回事,给他评论道:生病了第一靠自己,第二靠家人,第三才是医生护士(医疗只是帮忙渡过急性期,后面更多还是要靠自己……[捂脸])。
医学上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学过医或者从事临床工作的人会更多明白其中的道理,许多的疾病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办法。
疾病如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他人为辅,自己做主,慢慢熬,等天亮。️
齐凡齐微课,22年度10篇,字数1835字数,累计27491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