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之于儿童成长的价值
——由两节整本书阅读课例得到的启示与思考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老先生在1922年1月20日《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说:“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的海洋。”叶老的这句话中表述了语文学习宜从兴趣出发,归于心灵成长。心灵的成长包含智识,思维,精神,意志的成长。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 儿童文学阅读恰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最佳选择。一则儿童文学关照的是儿童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多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其二,优秀的儿童文学必定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这是发展其心灵的绝佳通道。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成为当下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内容选择。
近来听了两节五年级整本书阅读课例,这两节课都是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为载体带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交流。一节是樊杰英老师的课,她以此书为本,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语言赏析与探秘,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语言赏析秘诀。另一节是王东凤老师的课,她带着学生用“时间轴”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人物杜小康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的不同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他生命成长的轨迹:由任性的富家子逐渐成长为懂事、理性又坚强的少年形象。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掌握了根据时间变化来认识理解人物的成长。两节课分别从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整本书的阅读,启迪我认识到儿童文学之于学生成长的四点价值。
一、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达情意的工具。发展语言意味着丰富情感,发展心灵。《草房子》是最能代表曹文轩唯美语言风格的作品。樊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将语言赏析与探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主题。她首先通过回顾小说中人物形象,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自然过渡到引发学生思考文本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进而赏析文本中分别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独特心理和与众不同的特质去描写,要与故事情节相关。在具体的语言赏析中体会语言的妙处,体会语言精准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的异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习得语言,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走向语言的高度。
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享用的美食,他们会把语言吃进去,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储,在他们的身体里消化,关键的时候就会说出来。教师在此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
儿童文学的阅读较之单篇选文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儿童文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这是学生习得语言最好的方式。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到有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作品时,授意学生刻意模仿也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良好方式。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二、锻炼思维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
王东凤老师选取运用“时间轴”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体悟人物杜小康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感受了思维发展的过程。有两处教学的设计非常精妙。一处是通过呈现不同时间段杜小康都有想回家的念头,一个时间是在刚刚和父亲出外养鸭的白天,一个是晚上做梦时也想回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杜小康由任性在渐渐走向克制情感学会理性的过程。另一处则是选择了杜小康和父亲养鸭时鸭群失散他选择和父亲分头去找,通过不断带领学生深入情境朗读体会杜小康的逐渐走向坚强的内心。尤其是在音乐渲染下教师深情朗读父亲背着脚上流血的儿子的片段,让所有的听课者触动内心最柔软的一隅而眼眶湿润,深深地疼惜这个长大了的孩子。当老师追问学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时,一个小女孩脱口而出:“我看到了一个懂事、理性、坚强的杜小康。”儿童的思维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这种思维发展把儿童精神引向高处。
儿童文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儿童文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这在当下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多数是“日用而不知”的。读书笔记等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不断提高思考的频率。通过表达,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同时也养成思考的习惯。
比如在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对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强健精神
儿童文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今中外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切体悟到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机启迪学生“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从小康身上学到了什么?”把思考的对象转向自身的探寻,帮助学生经由阅读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对于儿童精神的成长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
四、提升境界
学生在习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识,情感,思维与意志的发展,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儿童文学阅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王东凤老师在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的方法深切感悟了经历了心酸磨练的杜小康最后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少年后,顺势引领学生走向成长的高度,启发学生体会所有的苦难对于人的成长都是有价值的,并学会在丰富的人生经历里吸取成长的力量,不断完善美好的人格。致此就实现了儿童文学烛照生命、点亮心灯的意涵了。
延伸的几点思考
1、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让学生说来听听,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2、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3、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卡尔维诺如是说“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和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切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成俗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那部分的”。这正是阅读带给我们不断拓展生活世界的疆域,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所在。让我们怀抱阅读的神奇力量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永葆探寻世界神秘的好奇心,永怀生命的美好。
2018年10月23日午夜于侨城
网友评论
见贤思齐,对比自省,最重要的还是明白了文学阅读之于儿童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