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美好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20:48 被阅读151次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味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在北师大与老师们座谈时讲到:“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而且我们所具备的这潭水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还应该是一潭“永不枯竭的活水”、一潭“营养水”、一潭“复合水”。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迅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知识、新科技层出不穷,昨天还是有用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随时更新、补充知识,10年后将会有50%的知识因陈旧老化而用不上。面对如此态势,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认知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构建自己的精神高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的知识撑不起我们的事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读书;当我们的能力还驾驭不了我们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给别人,一个教育者更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给学生。

    常听得同事抱怨: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比起有没有时间读书,更多的还是阅读习惯和重视程度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吗?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能够面对当下及未来教育的挑战吗?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能够不断增加水的容量和质量吗?

    阅读之于教师,其实就是划分教书匠和艺术家的一个分水岭。一辈子教学,尽管勤勤恳恳,但从不或者极少阅读教辅材料之外的书籍的老师,终其一生,最多也还只能是一个熟练“技工”而已。而纵揽所有的名师,没有哪一个人是脱离了博览群书这一基本点而凭空“一夜成名”的。

    教育没有什么先天因素,要有成就,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就是阅读。如果我们都能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带来的充实感与乐趣,时间并不是问题。坐下来,静下心,真正投入阅读。如此,一本一本,读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读书之意义,是让教师成为真正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是教师最大的修炼。那么作为教师,多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让自己拥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功底,这是必须的,但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只是结构的单一甚至欠缺。那么还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籍呢?

    一方面可以选择教育报刊,比如《人民教育》《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以及各学科的专业杂志。读这些报刊,目的是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在研究什么,从而掌握当今教育和自己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

    另一方面教师读书还可以选择读一些经典人文书籍。比如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拓展我们的人文视野,涵养我们的人文素养。

    教师读书还可以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书,比如曹文轩、杨红樱、郑渊洁等的作品,还比如《安徒生童话》《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等等。读这些书,可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想什么,盼望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读教育经典著作,比如读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等。丰富我们的教育头脑,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应该读一些名人传记,如《邓小平传》《林肯传》《乔布斯传》等等,为我们树立砥砺前行的榜样。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教师应把自己的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写道,上帝看到腋下夹着书的读者走近时,只能转过身来,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成就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pd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