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浅谈林黛玉的道教观

浅谈林黛玉的道教观

作者: 木子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3:00 被阅读158次

    文/木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将自己对一个时代的所思所想都写进《红楼梦》,这部巨著的光辉到如今不仅未曾暗淡过分毫,还愈加闪亮。谈到《红楼梦》,话题永远无法从林黛玉身上绕开,她的超群的美貌、绝世的才情、悲苦的结局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为之叹息。深读林黛玉,我们能够看到她不仅仅是表面那娇袭一身之病的闺秀小姐,她代表着一种超出众人的深邃思想,更代表着一种超脱封建儒教的文化,那便是道教的文化。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儒家孕育出的社会精英将政治的堡垒层层加固,维护着社会的运行,但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曹雪芹作为一个时代的受害者看到的却是儒家对人心、人性的摧残。他没法像马克思那般提出新的救世之道,既然反对儒家,那便选择道家思想,林黛玉是他在《红楼梦》中寄托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人物。

     从林黛玉还未正式登场,一股浓烈的道家的气息便迎面扑来。在《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林黛玉的前世便从一僧的口中道出,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从这里便能看出林黛玉的前世源于自然母体,因为“木石前盟”而降落凡间,踏入红尘去报恩。这种神话传说式的生命轮回明显具有浓重的道家气息,林黛玉本源自于自然,她的内心深处是有着道家的自然观念的。

    庄子所认为的自然观即“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林黛玉的这种自然观既然是从前世就有的,那么自然观在她人世间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的体现都是自然而然,毫无修饰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妩媚风流。”这是《红楼梦》对林黛玉的外表描写,没有精雕细琢的修饰,没有华丽辞藻的赞叹,但是从上述的描述中便能看出林黛玉的美丽、娇弱、聪慧。林黛玉的美是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的,她的美无法用准确的词来描绘,只有这种朦胧的自然的描绘才能让读者瞥见一隅。林黛玉的娇弱是如西施一般美丽的,他的病态美是自然而发的,是她内心忧伤的自然流露,“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病态之美,这根本无法效仿”。林黛玉外在形象的自然美丽便是她自然的道教观的外在流露。

    林黛玉平时喜散而不喜聚,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她说到:“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生伤感,所以到是不如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她看透了人来人往的散和聚,以及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利益纠葛,她不愿踏足这样的浑浊之中,因此她便如一位出世的高人一般远离尘世,将自己投入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状态中。正是因为这种清静无为的思想,林黛玉才能在如樊笼一般的大观园内活出真正的自己,她从不会矫揉造作,言行举止都是随心所欲,性情所致,并且能举止有度。而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薛宝钗,在平日“不妄言轻动”、“藏愚守拙”,虽然讨好了贾府上下,但是却也因此束缚了自己。因此,可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对比,也是道家与儒家之间的对比。

     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即天道的自然无为,心灵虚寂,坚守清净。所以清静无为不只是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林黛玉在日常生活中的清静无为是她内心的一种折射。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在于顺应自然,因此这种思想在林黛玉的价值观里体现为不追名逐利,远离世俗,达到逍遥的道教观念。

     林黛玉虽然寄居在贾府这种官宦之家,但是她却并不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平日里总是我行我素,不仅在对待自己时贯彻了远离世俗,追求逍遥这样一种道教观念,在对待她爱的宝玉时她也希望宝玉与她是一样的。在《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林黛玉这句话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蟾宫折桂”却是很明显的讽刺封建仕途思想。贾宝玉要去上学参加科举考试,那他也会变得像寻常的读书人一样充满着功利思想,成为一个世俗不堪的人。这样一来贾宝玉和林黛玉便成了不同“世界”的人,林黛玉不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是一样的。

    “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同时是道教的重要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万物浑然一体,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换,因而没有差别。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时所作的那首《葬花吟》便将林黛玉的齐物论的道家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以花自喻,花人一体,以花诉说自己红颜易逝,身世悲戚的感慨。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若说在诗的开头是林黛玉将自己比作花儿,那么在诗的结尾部分,他已经陷入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她已分不清自己是花还是林黛玉,是林黛玉在葬花还是自己同花被一起埋葬。林黛玉将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相联系,无人怜惜的命运最后都被埋入土中,成为一抔黄土。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写道:“宝钗在把握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黛玉和宝钗是对立的两种人,从黛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道家的思想观念,而宝钗身上却是散发着儒家的气息。或儒或道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我们去用心欣赏,我们都能看到她们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广厘:尚未读完红楼梦,看完给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好奇心
      • meter369:艺浩艺术共享平台小程序:作者写的不错
        木子文艺:@meter369 谢谢你的支持哦!

      本文标题:浅谈林黛玉的道教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ad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