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5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5

作者: 是阿若啊 | 来源:发表于2022-06-20 22:05 被阅读0次

苏轼和王安石主要是在性格和价值观上有鸿沟。

第一个,不近人情和精通人情世故。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苏洵用这句话来说王安石的不近人情,一定是大奸大恶之道。苏轼精通人情世故,他会主动请求别人帮忙,这个“别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但是帮忙的事情却不费功夫。比如苏轼请司马光给自己母亲写墓志铭。所以这些大咖也很愿意给年轻的“明日之星”面子,做个人情,拉近关系。

神宗希望王安石接纳苏轼。但是被王安石拒绝了,大约意思是就算自己接纳苏轼,苏轼也不会放弃经营许久的“朋友圈”。在本质上他们对于人和事的选择不同。

那么苏轼认为变法正不正确呢?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就算是正确的事情,但是犯了众怒也不建议做。”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苏轼《上皇帝书》)

第二个,富国强兵和藏富于民

苏轼在奏章里引用孟子的观点,皇帝只能讲仁义,不能讲利益。因为皇帝讲利益,全天下都会效仿。“财聚则民散”。政治是管理者,责任是维系社会环境,让百姓拥有富裕的生活。这就是“藏富于民”。如果政府自己制定捞钱规则,然后又参与捞钱,这样是没有办法做到公平公正的。苏轼的观点是,能挣到的金钱数额总量是一定的。如果国家挣得多了,百姓能挣到的就少了。

王安石认为新法是一系列的理财手段,把政府营收作为重要的事情,解决财政问题。希望在百姓挣到的金额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多国家的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就算是争利,也是与“奸民”争利。王安石认为商人就不该赚那么多钱。商人让国家财政吃紧,让普通老百姓生活艰难。当国家出头来进行商业运营的时候,这样“奸民”就不会赚那么多。国家有钱了,自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可以过的更好了。

待续……

相关文章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5

    苏轼和王安石主要是在性格和价值观上有鸿沟。 第一个,不近人情和精通人情世故。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1

    为什么苏家兄弟都那么出色?答案是归功于父亲——苏洵。 苏洵不愿自媒而自降身价应试做官,决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并...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2

    拿到考试高分的苏轼要去凤翔任职了,但是遇到了看他不顺眼的领导。 在宋代,官(职称)、职(类似于荣誉头衔和实际担任职...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4

    神宗启用王安石开始改革,大臣们开始站队。但是这一次的站队,苏轼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 王安石要改革科考。认为诗词歌赋...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3

    今天说到苏轼写的《贾谊论》。苏轼认为“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的想法是,首先要得到帝王的喜...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7

    “乌台诗案” 看这个里面有个“诗”字,实际上是苏轼写给神宗的一封感谢信。42岁的苏轼到湖州上任,给神宗写了一封感谢...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6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发现,历史上每次税制改革之后实行合并税种,农民税负暂时下降,但很快就会再次杂派丛生,如此循环...

  • 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8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住了4年,成就了熟悉的潇洒飘逸,以苦为乐,文采飞扬的东坡居士。 在这个时候,新法推行了多...

  • 《熊逸说苏轼》留言 ——(九)

    熊师好: 今天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的哲学高度,对于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结合文中的观...

  • 《熊逸说苏轼》留言 ——(十)

    熊师好: 今天老师由苏、王二人的忠奸之判,讲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体制度,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权力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书笔记|《熊逸说苏轼》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gj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