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到苏轼写的《贾谊论》。苏轼认为“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的想法是,首先要得到帝王的喜爱,还应该和老臣搞好关系,也许十年以后不断铺垫,一样可以最终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然后因为得不到重用,而郁郁而终实在是不明智的举动。
苏轼是这么写的,他自己实操也是这么做的。写信给梅尧臣,和司马光搞好关系,和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往来甚密,加上皇帝也喜欢他,所以一时风光无二。可惜的是,丁忧回家,一朝天子一朝臣,神宗皇帝是坚定的改革派,苏轼并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所以一再贬谪。我想到了一句话“你定好计划,上天自有安排。”苏轼没有想到结交了一船人,但是最终船翻了。
既然,苏轼在文章里写,“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为什么在神宗这里,不能按照这个方法操作一番呢?和王安石搞好关系,“优游浸渍而深交之”,和神宗搞好关系,然后徐徐图之呢?贾谊是《过秦论》的作者,难道他不知道结交“绛、灌之属”吗?贾谊写的《治安策》指出诸侯王割据一方,是分裂国家、制造动乱的最大危险。得到后来的汉景帝和政治家晁错的积极实践。这怎么能说贾谊“识不足”呢?
音频停到这里了,也不着急更新听下一集。倒是勾起我去翻翻《资治通鉴》的兴趣。熊逸也有《资治通鉴》的书评音频,一起听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