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16269/529fec2e9fcb7d53.jpg)
1 数学启蒙,培养兴趣和数学思维
一一对应,1.2.3让孩子自己数,对应相应的饼干或者积木数量。不能单纯的从一数到10。用日历告诉孩子日期的前后,5月1号后面是2号。空间感:了解不同的形状,可以用积木,可以通过研学,在大自然中认识不同的形状。对称~魔法变变变,比如用两个正方形变成长方形。位置概念:国王说”的游戏,比如,“国王说,小D要去桌子下面”“国王说,小D要去椅子旁边”“国王说,妈妈要把兔子放进篮子里面”。
比较和测量,日常生活注意引入比较大小,高低,先后。先后顺序这个可以试试:早上起床先穿好衣服,然后刷牙,洗脸,吃饭。出门,先穿鞋,带脑子,开门出去要锁门,然后下楼。晚上睡觉:先喝奶,洗刷(洗澡),刷牙,穿睡袋,讲故事,关灯睡觉。
行动点:今天带嘟嘟玩这几个游戏,去青龙峡正好带着大自然探索研学手册去学习
2 逛超市启蒙:我在选购任何东西时,都会向小D介绍:“小D,妈妈今天要买西红柿。这就是西红柿,西红柿是红色的、圆形的,非常光滑,你摸摸看。”以后带嘟嘟逛超市,要有意识地跟嘟嘟介绍里面的东西,进行语言启蒙,丰富词汇量。观察不同的物体,帮助妈妈拿相应的东西,拿两包面条,锻炼观察和听指令的能力。任何出门做过的事情,回家后我都会引导她复述出来,这不仅可以培养她的表达能力,也是对长期记忆力的锻炼。
3 主题研学
去公园之前确定主题,配对游戏,比如颜色,动物种类,提前读绘本预热,让孩子有期待。3岁后进行科普,例如去动物园研学,比如动物的皮毛,可以问孩子:“哪些动物有羽毛?哪些动物有皮毛?”再比如动物分类,可以问孩子:“哪些动物是哺乳类?哪些是鸟类?哪些又是爬行类?”大致思路~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或者植物,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开始父母描述:大熊猫有黑白色的,它是哺乳动物吗?
4 想一想未来几年的育儿目标,把他们拆解成小目标。比如,想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得先提供环境,播放音乐,一起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喜欢就能受到熏陶,如果不喜欢就纯当听个音乐。
5 财商启蒙。买卖的概念~嘟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买东西的游戏,在家里也会玩。钱币的概念~可以通过买卖,进行数学启蒙,我给你5块钱,这个东西3块钱,你要找我2块,因为以后嘟嘟买东西也不会用真的钱,都是刷卡,所以真钱也很少出现,不过还是应该让他了解一下。省钱~3岁后就要有这个意识,知道打折后更便宜。工作和赚钱的概念~工作不仅赚钱,还能实现个人价值,可以带嘟嘟去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看看,让他有工作的概念。
6 阅读启蒙。7个阶段:知道书是什么,自己摸书、打开书、啃书,留意图片,将图片和故事联系起来,理解故事,复述,对文字感兴趣,自主阅读。从兴趣,到理解,到自主三个阶段。目前嘟嘟处于理解的阶段,能够懂故事情节,对文字很感兴趣,但是自主阅读只是部分反复读的书可以,新的或者才读几遍的还需要大人带着。嘟嘟对阅读的热爱也归功于1个月就接触绘本,他的世界里面绘本和玩具一样,很普通,这种热爱是潜移默化的。
行动点:1.试着让嘟嘟自己复述绘本。2,有意识调动五感,比如吃书里的面包,闻书里面的花,听书里面的音乐,摸摸小老虎的毛。这一点我后来就忽视了,就直接给孩子读,速度还挺快。以后读书要慢下来,带孩子享受阅读。
7 游戏力。橡皮泥用来认识字母笔画,比如W,用弹珠放在里面,按照顺序滚动。锻炼体能的游戏:推倒雕塑,摆出各种形状不要动;冲浪板,孩子站在枕头或者垫子上,大人在旁边吹泡泡或者使坏;身体小推车,孩子用手走路,爸爸握着孩子的腿。
不是因为怕孩子无法使用好这些材料而不给他,关键是让孩子明白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材料。给孩子任何材料之前,都需要先明确告诉孩子这个材料是什么,正确的用法是怎样的。这一点我也是害怕给孩子,比如画画,总觉得用的乱七八糟,后来想想,不要太干涉,提前说好,建立界限感。
纽扣作画,归类游戏~可以把积木进行颜色和形状的归类。做任何归类游戏时,最关键的是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这是红色的,和碗的颜色一样。”“这个纽扣比那个大。”(演示给孩子看如何比较)“这个纽扣是三角形,有3条边,我们一起数一下。”坚持每天和孩子玩一个游戏。
运动方面我也觉得嘟嘟不会玩,反思一下,孩子不是不会,是没有好好教他,他也喜欢玩枕头大战,蝴蝶飞等游戏,说到底了,就是父母不看手机,全身心陪着孩子。我这一点做的不好,经常看手机,忽视了孩子,我得改。
追视的培养~父母的手指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用手指指着绘本的画面,引导孩子追视。难怪嘟嘟自己读书的时候会用手指指着,就是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后来字儿都会了就不用手指指了。
鼓励孩子表达,让“输出”带动“输入”,可以更好地强化孩子主动观察的能力。“你看,今天的天空是蓝色的,今天是晴天。”经常这样告诉孩子,孩子自己就会多观察,多表达。我们会玩一个叫“我看到了什么”的接龙游戏。我先开头:“我看到前面有个人。”小D说:“我看到前面有个人,他穿着衣服。”我接着说:“我看到前面有个人,他穿着衣服,衣服是蓝色的。”一直这样继续下去。
培养短期记忆的游戏:
“我看到了什么”游戏——教孩子学会专注地观察,比如给孩子看一幅画然后描述。“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游戏——教孩子学会处理大块、复杂信息,给出指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回顾生活游戏,每天回家让孩子复述今天一天做了什么,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做,嘟嘟每天复述的可好了,好多细节都记得。
8 高情商的培养
(1)领导力
先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跟随者,好的跟随者更能成为好的领导者,而其中觉察力和合作精神这两大品质尤为重要。觉察自我,他人和环境,学会和别人合作。嘟嘟这一点表现的不错,他经常会观察大家,回家跟我们描述他看到的情况,他也很听话。我一直觉得他太听话不好,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他很会为别人着想,愿意配合家长和老师,乐高课会为别的小朋友鼓掌,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嘟嘟人缘很好。我希望嘟嘟一直保持优秀的品质:觉察力,合作,善良,坚持,热情,勇敢,乐观,高效,幽默,拥有成长型思维
(2)区分事实和观点,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就事论事,比如不要边吃饭边说话,因为容易呛着。多带孩子看世界,尊重和理解不同,并鼓励孩子接纳不同。
(3)幽默感,嘟嘟有时候哈哈哈笑的不停,比如臭臭这些词他就爱笑,我也会加入,觉得特别好玩。他遇到好玩的事儿也会邀请我一起笑,让我反复说那几个词,总之就是很搞笑,要保护嘟嘟的这种幽默感。
(4)死亡教育不能回避,如果嘟嘟问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他,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春夏秋冬更替,搭配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摘录: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吗生长在这里呢?”
“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5)安全教育的核心:明白哪些是危险的环境,怎样是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如何向人求助。比如:一个陌生的大人向你求助,你要拒绝,大人都会找大人帮忙,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如果让你不舒服了,你就要拒绝,向家人求助并且表达自己的感受。平时演练一些走丢的场景,比如超市走散了要去收银台,游乐场走散了要去前台等等。除了这些,我还让嘟嘟背了爸爸妈妈电话,家里的地址,但是不能跟陌生人随意透露家庭信息,可以跟警察叔叔说。
9 挫折教育
(1)提高孩子抗挫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孩子去了解和分析挫折带给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用积极的方法去应对挫折。提高孩子的挫折修复力,先认识和管理情绪,先到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从中学习。嘟嘟学滑板车总是不会,也不愿意学,我总是抱怨他的体育不行,但是我好像没有给他进行过指导。我应该帮助他分析他放弃的原因,因为体会不到成就感,觉得没意思,那么我们可以学习波西和皮普玩花样,后面嘟嘟就滑得很棒了。
(2)坚持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辛苦的,那些愿意为了辛苦而努力、不放弃的人,一定明白:辛苦过后的喜悦,更加值得。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喜悦的体验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喜悦积累的过程,也是孩子自信心积累的过程。
(3)告诉孩子真相,“残忍”是另外一种爱“不知道”有时候让孩子特别害怕,当孩子面对真相的时候,他才会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他知道了死亡,离开,生病……他才会更有勇气去独立面对生活,父母陪着孩子一起慢慢消化这些残忍。
10 幼儿园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罗振宇说过:“成长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那条沟,跌进去叫挫折,爬出来叫成长。”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况,弄清楚不想上幼儿园背后的原因,保持亲子沟通顺畅,从小每天都要跟孩子进行沟通。及时跟老师交流,询问孩子的问题。
如何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1)过家家”游戏。孩子做老师,父母做学生,让孩子自己主导如何做游戏,演绎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2)你问我答,猜测孩子的事情。
(3)秘密传声筒,小声说话,分享在学校的事情,也可以一家人一起分享。家人之间随时随地互相分享自己的事情。
现在每天下班回来也可以和嘟嘟一起演绎白天发生的事情,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我问你答,嘟嘟也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喜欢说当天发生的事情。
【如果亲子缘分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那么请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目光会一直守护着他们前行;如果外面的世界注定有丑陋,那么请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回家就有爸爸妈妈的拥抱和倾听,回家就能得到“充电”和治愈。】
如何跟老师沟通
提建议的时候,当用“我”开头时,我们传达的是,我作为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我是来寻求合作,共同帮助孩子的,而不是来指责老师的。了解孩子的问题尽量问的细致一些,这样就明白该怎么教育孩子。【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的过去,而是为了塑造孩子的未来。】孩子出现问题后,想着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惩罚。
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个月里,和所有的老师破冰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根据老师的喜好决定是面谈,邮件,短信。沟通之前先做好准备,明确孩子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及时反馈和老师沟通后的结果,具体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反思和感悟是什么。
小D的主要问题: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描述例子时,最好用“5W1H”模式,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见老师的目的:寻求帮助,还是分享新发现?或者是澄清疑问?目的不同,达成的结果就会不同。
关注孩子的隐性优势,比如专注力,嘟嘟就特别专注,乐高课全情投入,读书也是,能做得住。情绪感知力,嘟嘟特别关注身边人的情绪,比如我累了闭上眼睛,嘟嘟就会问,妈妈你困了吗?地上洒水了,嘟嘟自己去拖地,碰到了奶奶,嘟嘟就会说,奶奶你没事吧;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情绪管理的能力
️害怕的情绪,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例如,害怕救护车的声音,大哭。可以带她看看救护车,他们是去救人的,不用害怕。害怕床底下有鳄鱼,就打开灯,把鳄鱼抓走,让孩子睡个好觉。嘟嘟害怕关灯,所以我们有一段时间一直开着灯,后来尝试着让他自己关,我抱紧他,然后现在都是主动说一二三关灯。核心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我应该反思,我有时候逃避问题,怕麻烦,不解决,导致最后出现大问题。现在就会及时解决,不会拖到第二天。
️紧张,提前告知,不贴标签,激发内在力量。用讲故事或者类比来解释抽象的事情,比如,失败是什么?就是你去滑滑梯,然后没有滑下来。但是失败了,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变得强大。
任何孩子参与的事情,家长都需要提前告知、事后总结
【“父母打造环境,环境造就孩子”,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静待花开”。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默默耕耘,把土壤准备好,然后坚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做一个心智平衡,理性温暖的人
复述发生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发生了什么,在痛苦里面多呆一会,寻找解决的办法。把生存问题当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一定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就好比“排毒”的过程,孩子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在自我消化这些情绪,直到最终真正接受它们,并成为他的人生经验。】
️共情,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情绪,进入社会就是一个去自我的过程,这个公平情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也难管,就是因为太自我了,整个世界都围着他们转。关于玩具,别的小朋友想要嘟嘟的,嘟嘟一般都会给,但是也有不给的情况,这个时候要尊重嘟嘟的想法,他有权力给还是不给,但是,我也可以引导,小朋友很想玩,引导嘟嘟分享。
【三步法: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怎样;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该怎么做。】
【孩子是通过父母对他行为的反馈来建立行为准则的。】例子:孩子大喊大叫要去游乐场,但是大人要去超市,这个时候先共情,然后游戏力~你的勇敢的声音在哪里,在车底下吗?在肚子里吗?引导他用正常的声音表达诉求,平静下来后说我们先去买菜,如果速度够快就有时间去游乐场。这个例子教育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不能用哭的方式表达诉求,没人会理会,要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要求。嘟嘟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很少大哭,我会要求他好好说话,说明自己想要做这个事情的理由,如果他还不会,我就引导他思考。这种能力太重要了。
【我会先爱,再教育,而常常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有效。在得到爱的滋养后的土壤上播下教育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
接纳情绪,坚持规则底线。这就是正面管教说的温柔而坚定。
12亲子沟通篇
️学习爱的语言,了解孩子爱的语言,满足他对爱的需要。一种方式不行就换另一种方式。在不同的时刻,孩子的需求不一样。比如,我回家有时候和嘟嘟分享学校的事情,嘟嘟不愿意,他想要读绘本。他也不太接受送礼物,拥抱他也不太喜欢,他最喜欢高质量的陪伴,读绘本,肯定的语言以及服务的行为,帮他做一些事情。读完这个,我才了解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要解码他的爱的语言。
5种爱的语言:
肯定的语言:一句简单、鼓励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连接;
高质量的陪伴:享受父母真心的投入、心无旁骛的陪伴;
服务的行为:父母的行动会让孩子感到被爱;
接受礼物:送礼物是爱的表达,通过礼物体会到背后传递的心意;
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抚摸、亲吻等身体接触来感受到爱意。
回到家不要先洗手换衣服,所有的职场父母,在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不妨先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猛亲一口,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好想你。”给那颗思念你的心先“充充电”吧!
对于孩子某一次的偶发行为,家长不必太在意,淡化处理就好;但如果类似的情况屡次发生,父母就需要按下“暂停键”,好好地回顾总结,从源头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每天疲于“救火”。这一点其实也就是说,不用满足他的每一个需求,因为我们也不是万能的,但是一定要反思他行为背后共性的东西。学生也一样,找到他行为背后的需求,满足他,但不是一直在救火。
️4F沟通法 Facts Feeling Finding Future
比如搭积木不会,扔掉了,事实:我看到你把积木扔了,我知道你觉得难,不会搭,你很难受,但是你可以寻求妈妈的帮助,我发现可以这样~~你可以试试吗?
️四象限法,重要的事情先做。75%的时间放在第二象限,投资自己,列好计划,每天执行,比如读书,比如自己的工作上的计划。例子:每天读书,每周教学的计划,管理上的反思写作,育儿的计划,制作研学计划。陪孩子。还有工作上每天找学生聊天,了解情况。第一象限:平时备课,马上要上的课,学生紧急出现的问题,开出门条,每一天的日常管理。第三象限:5%的精力,可以让别人做,比如让学生做的一些事儿,让团队成员做的一些活儿。第四象限:刷手机。
陪孩子的时候为了让自己休息,可以玩一些偷懒游戏:医生扮演,城堡里睡觉等。
️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几个思路:
(1)我们家有钱吗?
面对孩子的某些超出年龄的问题,不要急于用大人的定义给予解读,而是反问孩子,了解清楚在他心目中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然后,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家长给予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
(2)那个人为什么坐轮椅?
面对那些成人眼里所谓的“缺陷”,父母首先要态度自然地对孩子进行简单的事实陈述,比如,告诉孩子:“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地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但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等,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更加关键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发现其他人和自己的相同之处。
(3)为什么他可以边跑边吃东西?
首先,重申规则,不仅是重申规则的内容,还包括为什么制订这样的规则,如果可以提示孩子自己说出会更好;其次,强调这在我们家不允许,毕竟社会是形形色色的,要从学龄前就引入“家庭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的概念。
(4)爸爸你为什么去上班?
爸爸也喜欢工作,爸爸去工作可以帮助其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工作也能让爸爸学到很多新知识,这些都会让爸爸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这段话看似简单,却传递给孩子两个非常核心的职业观: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规则内给予最大的自由,有些时候给选择权,有些时候不用给,看具体情况。比如,现在要回家了,你是要自己爬下来还是妈妈抱你走?不给选择权:妈妈要去上洗手间,你在这里待一会自己玩。
孩子越大,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问问题要具体,比如今天在幼儿园干什么了?换成:今天吃什么饭了?你们唱了哪首歌?等等
️孩子问为什么,是真的求知还是假的?
孩子问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会,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去找答案。寻找解答的过程,比直接给出答案可以学习到更多,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才是家庭教育最该传承的。对于假的提问,不要陷入死循环。下次再遇到孩子问“为什么”时,不妨在回应之前,先问问自己:孩子是在求知、求关注还是表达情绪?嘟嘟有时候也会一个劲儿问为什么,我没有区别真的提问还是假的提问,有时候也觉得很苦恼。以后多关注,有的时候真的就是求关注而已。
13 熊孩子管理篇,有效管教
爱的态度应该是无条件的,但爱的方法却是需要讲究策略的。
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其实是在求救,我们要关注他背后的需求。
(1)温柔而坚定的管教:
️不威胁,指出孩子需要承担的结果,“玩具玩好后要放回篮子里。”VS“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给坏行为替换一个方案:墙上不能画画,妈妈这里有一张纸,我们可以在纸上画。”VS“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在墙上画,看看,又把墙弄脏了吧?”
️多肯定,少说不。把所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包装成正面描述的期许。
“我们在走道里要慢慢走路。”VS“不许在走道里奔跑!”
嘟嘟吃饭的时候把🦶放桌子上,我应该说: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坐好,遵守基本的餐桌礼仪。
(2)培养独立的孩子,能够掌握生活技能
分清问题抽屉,自己的抽屉里面的技能,尽可能交给孩子。如果孩子没办法自己独立完成,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事。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将技巧用简单且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给孩子听。嘟嘟喜欢自己做事情,自己穿鞋子,自己上餐椅,自己拿东西,拖地,因为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能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肯定。
(3)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阐述问题,发泄情绪,其次找到原因,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并且预见不同方案的结果,引导孩子用同理心思考问题,最后进行演练,比如角色扮演,别人抢你的玩具,你应该怎么办。
(4)不要剥夺体验快乐的权利,孩子需要大人来设立界限,但我们应该只对“危险”设立界限,不该对“快乐”设立界限。嘟嘟两岁半之后我就让他吃甜食了,后来发现他吃的也不多,尝几口就不吃了,他体验过了,也不会上瘾,如果一味强制,他反而更想要,出现为满足欲望的报复性的反弹。
(5)磨蹭问题,孩子磨蹭,父母着急,因为父母觉得迟到了会影响自己。换个角度思考,迟到和父母没关系,孩子迟了会损失去学校玩和学习的时间,被老师骂。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迟到,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家长只提醒一次即可。面对后果的时候引导孩子下一次早点。比如,这个博物馆关门了,好伤心,下一次妈妈提醒你的时候,你要快一点穿鞋子哦。父母的需求~如果父母觉得影响了自己,就提前计划,多留出时间,不要唠叨孩子。提前收拾好自己,提前叫醒孩子,预留时间,尊重孩子慢慢来的发展节奏。
(6)建立理财观: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后,再满足自己的欲望
父母不妨在平时引入“我需要”(需求)和“我想要”(欲望)的区别。我需要米饭和牛奶,不然就会挨饿和营养不良,我想要冰激凌,如果不吃,我也不会挨饿或者生病。
14 父母成长篇
️找到自己的育儿节奏,不要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要用孩子的改变来衡量自己的成就,学习育儿,是为了育己。做真实的父母,自己生气了也要发泄,不能一味的假装自己很完美。读完育儿的书,一定要提炼可以实践的点,每天尝试一点点。
️不做除草机式的父母,不要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幌子,为孩子铺平道路,非原则性的事情,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后果甚至是恶果,教育的意义其实更大。夏天孩子要带毛线帽子,如果孩子特别坚持,就让他戴,热了自然会脱掉。孩子想要穿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就让他穿。尊重孩子即可,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总结经验。
️时间管理
富人思维:普通人的思维总是在等,要等到时机(钱、时间、人等)都成熟了再去做事;而富人的思维是先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然后再来谋划怎么去争取目前没有的资源。买房子就是富人思维,借钱买。
人的天性都是“又懒又贪”,我理解的“自律”,就是通过自我管理,学会先完成重要却不那么愉悦的事情,然后就能享受剩下的其他事情。自律不是永远过苦哈哈的生活,而是能够更加自由地享受那份“贪心”。
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而且专注做一件事。比如我每天早上都会读书,周末早上读一个小时以上,平时开车上班的路上听书,虽然几分钟,但是一直都能坚持。运动还没有培养起来,计划每天睡觉前做点拉伸运动,瘦腿的。
️如何学习育儿
学概念模块,而不是技术散点。多问怎么样,为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语言表达和情绪管理等。育儿无非包括3大模块:孩子、父母和孩子、父母自己。
看过的育儿知识一定要实践才能内化,不要停留在笔记里。每天践行一个小知识点,比如讲绘本,做一个游戏。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有效果。捷径,其实是最远的路;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情绪管理
当知当觉,记录自己的心情日志。先知先觉,及时进行情绪管理复盘。如果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我当时应该如何做?在进行复盘时,一定要尽量仔细,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动作可以怎么做,话应该如何说。
15育儿哲学篇
️If you want to be persuasive, persuade yourself first. 想说服别人,先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你真的懂你所说的东西吗?第二,你有没有用对方懂的方式在表达呢?如果你抱怨“队友”总是吼骂孩子,你如何简单明了地说清楚什么叫正面管教?如果你抱怨老人溺爱孩子,你怎么向他们解释清楚“爱”和“溺爱”的区别?要经得起别人的追问,告诉别人不要这么做,一定要说清楚理由。
️Meeting ends before it begins. 会议开始前,就已经结束了。(就像上公开课一样,上的那个时候就结束了,因为准备工作都是之前做的。5.26公开课之前我用了大约一个礼拜的时间准备,没有熬夜,准备的挺得心应手的,还在七班试讲了一次。)
️If you want to be a manager, perform like a manager. 如果你想当经理,就像经理那样去做事。(如果想当备课组长,我就应该像备课组长这样做事情。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也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比如,时常记着给大家汇总资料,多做一些事情。)
️How are you? I'm fantastic!你好吗?我感觉棒极了!(每天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除了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也要告诉自己,我很棒。5.26公开课,自己感觉特别好,从时间把握上,还剩一分钟,因为之前在七班上的时候明显感觉东西有点多,就删了一些。学生也挺配合的,积极跟着走。我问了来听课的老师,他们给了很多夸奖,我很开心,我应该告诉自己,今天你很棒!!今天除了这个,去年14班考上人朝的学生来看我,来了13个,浩浩荡荡,那个时候感觉到了做老师的幸福感,自己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艺术与儿童”课程的老师介绍说,画画不该只是绘画课的唯一目的,整个过程都是孩子宝贵的学习经验。在看似“浪费”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控(等待),锻炼了短期记忆力(要记住一步一步的指令),还学会珍惜和爱护工具,更加锻炼了自立能力。所以,教育不仅仅是教那个东西,整个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交给孩子社交技能,尽早做家务,学会独立,有责任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归类等),成长型思维,父母心态要好,不要焦虑。
️唤醒孩子的驱动力,1技能培养,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可以改变的品质,避免虚假表扬以及和别人对比。2自主性,多让孩子做事情,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责任越大,能力更强。3关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把那些美好的品质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独立,善良,勇敢这些好的品质都需要一点一滴去教。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的,是我们日复一日做的小事情,而不是某些“重要”的事情。所谓“优秀”,并非指行为,而是指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就是从小事开始的。培养大气的孩子,告诉他别人的评价不能定义他,遇到不喜欢的评价,他有权利说“不”。不用评价性语言,在家里有权利说不,不要过多强调听话,强调听对的话,认可对的道理
️先立后破,我小时候他特别有原则,给我定的规矩不多,但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这是在帮我建立心里的“那把尺子”。当他觉得我有了自己的“尺子”后,就开始慢慢退出,让我学着靠自己心里的“尺子”来衡量如何做事,并对自己负责。做任何事情,让自己“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高质量陪伴,以后自己每天要全身心陪嘟嘟玩,做游戏,聊天,肢体接触,表达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不要看手机或者讨论学校的事情,如果想谈,尽量少说。比如7点到家,7到10点都要陪着孩子。
16育儿踩过的坑
️让孩子因为内疚而改变而不是羞耻。产生内疚感,是因为我们做了不符合社会价值或行为准则的事情,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希望改变,这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而羞耻感却是来源于我们对于自己的状态不满意、不接纳,于是本能地进行逃避和隐藏。内疚感是“我做错了一件事”,而羞耻感是“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对事不对人。
️坚定的给孩子立规矩。我把小D的事情分成两类:一是自己的、不影响他人的事,二是自己的却和他人有关的事。对于孩子自己的不影响他人的事,我会给予她更多的自由,尽量让她自己做主;但对于那些需要遵守社会基本准则,或者本来就该做的事情,我会坚定地使用肯定句。
️所谓“比马龙效应”,指的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这样的一个自验现象。这也就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他很内向。
️和孩子建立联系,给予情感支持,接纳孩子的情绪,赢了或者输了都不会影响父母爱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