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家一起拆得到课程!得到例会
提炼4月17日「得到例会」“判断一个好知识产品的标准”(一)

提炼4月17日「得到例会」“判断一个好知识产品的标准”(一)

作者: 张行無涯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9:36 被阅读24次

    1.一个300人公司怎么内部开例会要直播给自己的用户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节约空间与时间。既然有这么个技术模块,就用技术模块来干。
    第二,未来的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赋能的基础设施。
    赋能的对象不只是公司内部的员工,而且要包括公司的合作者、上下游的供应商,当然更重要的就是公司的用户。
    把我们内部该开什么会,该说什么话都跟用户敞开,做到尽可能彻底的透明,促进这家公司的持续成长。

    2. 4月底会发布一个版本,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功能迭代——“今日学习”模块会彻底推翻重来。

    之前的信息流模式会变成一个学习计划,也即是,从内容发布方的逻辑回归到用户的使用逻辑来做。
    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每天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加入课程,听几个专栏,听几本听书等等。
    这样方便用户生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形成更有规律的学习习惯,而不是现在这种需要用户跟着专栏的逻辑,像是被内容发布的逻辑赶着学习。

    3. 功能颗粒度微调:

    • 这一次改版会去掉90分钟的设置,增加15分钟的设置。
      因为有很多用户只是想听完10分钟、15分钟短时间碎片化的需求。
      如果设置60分钟和设置90分钟,可以一个小时点击一次或者两次。这样其实并不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负担。

    • 倍速播放增加一个2.5倍速。
      现在很多用户已经非常习惯使用我们的倍速播放。
      使用两倍速播放很多,但是使用三倍速的特别少。
      经过充分调研,这中间的跨度感觉太大了,很多用户根本无法使用。
      所以,这月底的版本会增加一个2.5倍速播放,方便用户更加平滑地切换播放速度。

    4. 所有的内容、管理、包括产品技术都是围绕运营这个核心。

    运营功能握着这个公司可能最值钱的资源,由不得一点飘忽。
    所以就存在“七个不服、八个忿、120个不在乎”——谁的账都不买,没有这个特质是干不好这个运营的。

    5.产品质量也许还有迷糊的地方

    得到是什么?
    愿景非常清楚

    做至少(目前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知识服务商。

    这话好说、牛皮好吹,但是怎么真的把产品做到头部?

    罗胖分享三点心得:

    1)内线标准对应的是外线标准

    外线标准,就是找到一系列的客观依据来判断一个产品的质量。
    比如,一个内容产品是不是有名的人做的?用户数量多不多?销售额高不高?
    这都是数字,死的,客观的。
    所以,我们过去在工业社会生活过来的一代人,都倾向于通过外线标准——客观的可呈现、可比较的一系列标准,来判断产品质量。
    就像一个生产线上生产电冰箱,耗电量、用户对它的满意度、市场买账不买账,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衡量它的产品质量。

    但是,内容产品不可以,甚至销售额也不可能判断它的质量。

    为什么?
    得想明白背后的机理。

    ①为什么工业社会一定要用外线标准——客观标准来衡量一个产品的质量?

    有两个原因:
    第一,要做到公平。
    比如,一个大学校长,我怎么能给你们这么多教职员工评职称?职称背后可就是待遇,可就是分房子的资格,怎么办呢?总得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能服众,所以就衍生出了一大堆,上了多少课,发了多少论文,写了多少著作,拿了多少国家的课题等等。
    所以,在大学里后来就出现一个现象,职称评得高的,著作出得多的,论文发表得多的,哪怕是核心期刊,那真的不见得是学问大。
    但是为什么这一套大家还是接受?
    因为它大体公平。
    第二,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规律是一样的,外线标准或者是客观标准它容易针对大规模的现象进行处理。
    比如,像格力这样的企业,一年卖出去的空调几千万部,如果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它是没有办法处理这么大的数据的。

    ②为什么“得到”这样的产品不可以用外线标准这样的外线标准?

    刚才两个客观标准的约束条件,其实对“得到”来说都不存在。
    第一,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部要考虑每年我给这么多高校老师这么多教授谁评奖、谁是国家认可的优秀课程,这讲究一个平衡。
    “得到”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服务好用户。
    所以,公平不公平,这个维度不在考虑之内。
    第二,“得到”真的是针对大规模的评判对象吗?
    不是,就像“得到”马上要开始的这个计划——要把几乎所有的大学学科,甭管是文科的、人文艺术的、生活智慧的还是自然科学的,都要做成课放在得到上,来充实它的内容体系。
    你听着这个计划很庞大,你想想能有多少门课?哈佛大学了不起吧,能开出来的课连必修课带选修课也不过就一万多门。

    也就是说,面对内容产业时,没有必要非得依靠客观标准或者是外线标准来进行做判断。

    如果丧失了客观标准,能有什么标准来做判断呢?

    其实我们还是回到刚才那个模型,就是我们怎么在一个大学里评判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你说通过论文数也判断不了,著作数也判断不了,国家课题数也判断不了,这还咋判断?

    一个老师好不好,学生坐在课堂里三分钟就能判断出来!
    而且这个学生都不需要有什么水平,只要他对这门课有起码的好奇心。

    老师课堂上的举手投足,发言吐字,几句话过去,马上就知道他有没有料。
    这就是强调的重要判断标准——内线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谈恋爱。寻找自己的配偶,你就会发现客观标准没有用,因为不存在公平问题,也不存在规模问题,就是一对一的判断,都没有办法把它写出来。

    2)面对一个产品,怎么判断它合格不合格呢?

    可以叫几个用户放在那听,第一有没有听懂,第二有没有收获,第三有没有拍案惊奇觉得好,最高境界是迫不及待想把这个内容推荐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这就是好内容,都不需要统一客观的判断标准。

    很多学科也是这样的,表面上衍生出一整套规则。但这些规则其实你能够把它打回原形,发现它其实模拟的都是人心最基本的感知力。

    比如法学,多么大一门学科。可是法学界有一句名言,“一切法律的本质都是自然法”。

    什么叫自然法?
    即没有国家制定法律的时候,我们只要作为人,我们这个物种,我们心中的规则,就有一些老天爷早已给我们预置的代码。

    比如,杀人偿命,不能偷人家东西,面对亲人不能撒谎等等。后来所有的刑法、民法、商法各种各样的体系,就是从这个简单的规则衍生出来的。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南英子::coffee::coffee:咖啡走起!
        张行無涯:@廷熙雅锶 这个优点摘抄做笔记的感觉,熙姐姐见笑了:relaxed:

      本文标题:提炼4月17日「得到例会」“判断一个好知识产品的标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hf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