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诗,远方

作者: 如柏的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6-08-03 13:00 被阅读133次

    1.苟且

    中午和舍友闲聊,说起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小刚子问我什么是苟且。还真把我问住了,最近“苟且”一直在嘴边说着,真没想过它到底怎么解释。我花了5秒钟简单总结了一下,觉得苟且就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但又觉得不具体。我想说我不知道,可话到嘴边的时候转了个弯。

    我说:“苟且,就是像狗一样,且活着呢,死不了。”

    他用鄙视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你TM真有才”。

    呵呵,是在夸我吧?不用他夸,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回家我偷偷查了查字典,觉得自己不管是想的,还是说的,其实都没错。

    苟且有三个解释:1.只顾眼前,得过且过;2.敷衍了事、马虎;3.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看来这个词不光能用在生活状态上,还可以用在工作状态上,尤其用在国企的某些员工身上似乎更为贴切。不过第三个解释,好像专指生活方面,比如“行苟且之事”。

    祖宗们说话真有意思,太含蓄了,骂人都让文化层次低的人听不懂。不如现在的年轻人那么直接,用来拟声词来表达,正当的关系用“啪啪啪”,不正当的苟且之事也用“啪啪啪”,一看就懂、一听就知。见面先扇几巴掌,真野蛮。

    其实“苟且”这个词很少用的,用则必是贬义,但今年的一首新歌让“苟且”一下子流行了起来。站在了“诗和远方”的对面,让人觉得,没有诗和远方的生活,就是在苟且。那么如果是这样,苟且其实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诗和远方?诗都留给了诗人,远方都留给了行者。

    真正的人生,是为了吃饱、吃好每一顿饭,是为了穿暖、穿好每一件衣,是为了累的时候有个安心的小窝,是为了爱着的人时刻面带轻松的微笑,而在这俗世上不停地奔波劳累。至于诗和远方,就是闲暇的时候、偶尔迷茫的时候的一个念想;就是忙碌起来的时候,可以抛之脑后的那种无所谓。

    可是,我们的生活又不能没有梦想,那种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才是真正的苟且。哪怕我们的梦想只是为了明天会更好,也能让我们在今晚安心入睡,再在明日的清晨里坚强地醒来。

    不要因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有所颓废,也不要因为梦想的遥远而有所气馁,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的田野,不得不接受眼前的苟且。

    有时候,你看见的一朵绽放的花、一朵行走的云、一滴欲滴的晨露、一块光亮的石子而心生欢喜,其实在你的心里就已经有了一首诗;当你为了明天会更好的梦想,而努力着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就已经行走在了通往远方的路上。

    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2.诗

    我是个诗人。可不是自己封的,是别人封的。

    那天午饭后回宿舍休息的路上,一位师弟和我打招呼:“张诗人”。

    我说:“别!还是叫我湿胸吧。”

    还有几个同事见了我都喊诗人,让我很惭愧,才写了几首小诗而已,没让人家笑掉大牙就不错了。当我用了“湿人”这个词时,顿时心安多了。以后他们再喊我“湿人”,我就欣然接受了。

    写诗其实挺简单的。比如夜深人静,我在这儿绞尽脑汁想着写作呢,楼下谁家的狗叫个不停,那么诗来了。

    如果不是这声声犬吠

    夜原来是这样寂静

    没有月

    没有星

    没有云

    没有风

    只有窗帘的缝隙里投出的

    恼怒的眼神

    一动一静,又有意境还押韵,写景色又写心情,然后把它一句一段排下来,成了。

    我保证这绝对是诗,不是我吃了它。比那谁谁写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句子有诗意多了。

    我们读过很多诗,有很多诗是读不懂的,读完不知道作者说了个什么。如果你觉得读不懂的才叫诗,还自卑文化程度低,那你就错了。仔细回忆一下从小学到辍学,课本上学过的诗里,哪首是读不懂的,都很显而易见。那些让人读不懂的,都是诗人在哪儿装呢,长久不了的。比如咱们来解读一篇千古名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意思就是说:白颜色的日头掉进了山窝窝里,黄河向着大海流去。要想看见千里之外,再上去一层楼不就行了嘛。

    看,多么浅显。至于诗要表达的意境,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你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只要字面意思对了,其他的就都对了。

    不光古诗这样,现代诗也是一样,凡是流传至今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让人听不懂看不懂的,它也传不下来,毕竟人人都等识文断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得事情。

    真正的好诗是浅显易懂的,而且诗就在我们身边。不要仰望什么诗人,诗人其实都是平常之人,只是可能他被雨淋过,干得慢了点而已。

    匆匆忙忙,皆为生活所累;熙熙攘攘,皆在名利奔忙。当人们感叹生存的无奈和生活的枯燥的时候,诗,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读诗、写诗又成为一种时尚了。比如2月22日网友杜子健在微博上发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来征集下文,引发了全民创作热潮,转发过百万,很多网友都续写了下去。大家都在感叹,原来国人诗性未死。我也凑了凑热闹,在3月10日推送了一篇文章,写了好几首诗,在此做个广告,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再比如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诗词大会》,不知又勾起了多少人多少诗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要去寻找远方的田野,或许我们总会有各种羁绊,那么诗,却并不一定就在远方的田野。当你偶尔放缓奔波的脚步和忙碌的心情,你会发现诗就在身边,生活本来是充满诗意的。

    诗意就在阳光里闪着晶莹的雨露里。

    诗意就在清晨醒来的声声鸟鸣里。

    诗意就在冷不丁钻进衣衫的丝丝凉风里。

    诗意就在偶尔听见的一首欢快或悲伤的乐曲里。

    诗意就在亲人朋友给你的一声问候里。

    诗意就在陌生人给你的一个微笑里。

    生活中的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能让你的表情微微轻松,能让你的嘴角轻轻上扬,那其实就是诗。

    生活充满诗意,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诗意的心情。

    闲暇时读一首诗,能让你烦躁时得到片刻的安宁,能让你麻木时得到一丝感动,能让你失落时重拾勇气,能让你迷茫时找到方向。

    每个人都是诗人,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把诗写进你的每一刻生活里,让生活充满诗意,那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

    3.远方

    如今的人们都在说着远方,那里或许就是梦想。

    你看王师弟刚去看过云贵高原的雪山,就有朱师弟去了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边;你看李同学在7月的青海湖边沐浴阳光,就有金同学又去了8月神秘的避暑山庄。下一个蜜月旅行的师弟会去那里?下一位同学的远行又会去何方?

    那里就是人们所说的远方吧?到过的人,他们的远方,又会是另一个美丽的地方。没有到过的人,远方一直还在远方。

    我的远方在何方?

    小时候,远方就是山的那一边。山的那一边有一个小镇子,那是10岁以前去过的最热闹的地方,虽然只有一条街,但是街边那林立的商铺还有逢集时成排的地摊总能吸引了我。那时候总盼望着赶集时,父亲能带上我一起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买,只是看看热闹也能让我欣喜无比。

    再大点,远方就是离小镇向西20里的北道区。那时对城市没有概念,只知道有宽阔的马路,有高高的楼房,有美丽的商场。虽然离家不远,但至今我对这个地方仍不熟悉,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初中时班主任派了我和军科、小刚去买体育用品。那天天亮出发,步行二十里到了镇子上,其实就能买到全部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小刚说他对北道区比较熟悉,于是我们又踏上了公交车,去了更加热闹的地方。在北道区晃了一中午,每人两元各买了一注彩票都没中奖,凑热闹看人耍猴被强行要走五元钱,这些花销都成了后来交差时对不上的账。

    长大后,远方就是大城市。听说那里高楼林立,听说那里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听说那里有更高的学府圣地,听说那里有造梦圆梦的机器,听说那里有更加精彩的生活,听说那里霓虹闪烁。

    再后来,远方却成了故乡。那黎明时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那早起下地的人们赶着牲口时的一声吆喝,那面朝黄土背朝艳阳劳作的人们,那麦场上追逐游戏的孩童,那夕阳下缓缓升起的炊烟,那纯净无比璀璨的星空,渐渐地都成了夜夜清晰的梦境。

    不知是谁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原来,远方就是那个只有心灵才能到达的地方。而我们,永远是自己心灵的信徒,跟随它的指引,永远走在向着远方的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苟且,诗,远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mq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