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认为,笔者笔下的样子就是笔者真实的样子,其实不尽然,比如我自己。
每个人记忆里的曾经和真实世界里那个曾经或多或少有很多微小的差异,而这个差异来源于,记忆是具备可塑性的,她会随着我们主观意识去更改发生过的事,悄无声息。然后去重组记忆,从而让过去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前提是主要路径不变,否则就是神经病了)…由此可以推出,每个人笔下的样子,其实也是他所希望的样子。
比如说有时候我要写一个关于自律的主题,那么我会无限放大我的自律能力,已达到影响他人和麻痹自己的目的,让自己看起来确实很自律,而且因为自律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从而让自己顺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前行,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像自己所写的那样,自律到了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效果!但毫无疑问,只有自己做了才会有深刻体会,才能写出具有感染他人的文字不是吗?至于是否已经达到自己所要求的其实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有时候尤其需要警醒的是,你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路还长,不能充分律己,就不能切身感受到律己带来的强大改变和感知悟,那么写出的文章也一定空乏无力,最终感动了自己,也耽误自己!
再比如说我要写成长的主题,我也许会截取自己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和目前的一段经历做对比,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但事实上这份成长只是经过了过多修饰以达到可以搬上台面的目的而已,真正的成长却并没有那么夸张,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有时候为什么突然很怕下笔,为什么总感觉似乎脑袋里盛满了知识和能量,但就是写不出来,那是因为沉淀不够,感悟不足,若非如此,哪能下笔如捉蛆呢?可有时候又不捉不行,这就靠自己去造作了…
写作就是一个把自身能量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暗到明,由乱到整的一个有规律的输出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手段,更是一个让自己成为更好自己的一把钥匙,因为你不去整理自己,你就无法看清自己的状态和心境,光凭脑子空想自己的样子,是很容易走入自我麻痹的歧途的,因为每个人都宁愿把自己想的很好,哪怕他消极,怠慢,无聊,但正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才敢明目张胆的嚣张不是吗?有时候笔者就会陷入这样的误区,真是要不得!
这和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又有什么区别?笔下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一定是有差距的,这点必须承认,但更希望的是“你”执笔先行,“我”随后就到!虽不能同步前行,但总得亦步亦趋吧…
网友评论